蛋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2022-05-23马华娟杨丽丽李春明波拉提江
马华娟 杨丽丽 李春明 波拉提江
摘要:鸡蛋作为一种具备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需求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趋增长,使得蛋鸡养殖行业得到飞速发展,同时也对蛋鸡的养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将对蛋鸡饲养的生理特点进行概述,从生长时期、通风和后备管理等方面对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蛋鸡饲养的管理提供更加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蛋鸡;饲养;管理技术
市场上对于鸡蛋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让不同规模的蛋鸡养殖场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部分养殖场仅仅是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养殖技术的管理,并没有采用科学理论进行养殖,且硬件条件非常简陋,方式方法上也存在滞后性,且因为在养殖管理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使得养殖效率大大降低。为此,需要养殖户掌握合理的养殖技术,以有效提升养殖效率,并提高鸡蛋产量。
1 蛋鸡饲养生理特点
在母鸡刚刚进入产蛋期的时候,尽管生产性能的发育已经相对成熟,但其生长发育还没有真正完成,体重也仍旧在增加,大约在40周左右时,母鸡的生产性能才算真正发育成熟,体重的增长也逐渐放缓,但因为体内脂肪的囤积,使得体重仍在持续增加。鸡在产蛋期對鸡舍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饲料等都具有敏感性,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影响到鸡蛋的产量与质量。母鸡在刚刚达到性成熟时,因其体内的雌激素释放,增强了对钙的吸收能力,使得产蛋高峰期的母鸡对于营养物质能够进行更好的消化,并增加了进食量,产蛋后期的母鸡在脂肪上的沉积增加,进食量减少。因此,在进行蛋鸡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对蛋鸡的生理特点规律进行掌握,从而更加科学地进行蛋鸡养殖。
2 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2.1 注意不同时期
1)育雏期。在蛋鸡的育雏期进行养殖工作时,需要注意对温度湿度的合理控制以及科学喂养,使其在育雏期能够获得健康的生长,为日后鸡蛋的产量与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育雏期的蛋鸡通常是在出生后1~6周的雏鸡,在这一阶段其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但对于外界的抵抗力较差,如果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管理失误,则会对雏鸡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后续的生产造成影响,为此必须做好对温度和湿度的调控工作。通常,在1~3日龄的时候,鸡舍温度应保持在34℃左右,随后每周下降2℃左右,在5周龄时,则降至20℃左右。若养殖密度较大,则需要将温度进行适当降低。在雏鸡刚刚被引进时,应在饮用水中掺入0.1%的高锰酸钾,对其胃肠道进行清理,在10日龄内则应喂养6%左右的糖盐水,同时,为了防止腹泻疾病的发生,应添加0.1%的土霉素粉剂。在雏鸡出壳一天半以后,就可以投喂饲料了。需要注意的是,饲料需要经过泡软或煮熟处理,让雏鸡能够更好地消化。
2)育成期。到了育成期,需要加强对营养的调控,同时,对性成熟进行严格控制,为鸡蛋生产的质量和产量进一步夯实基础。在鸡群生长期达到7~20周时,则逐渐进入育成期,在这一时期鸡的羽毛逐渐生长,能够更好地对体温进行调节,消化功能也更加健全,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更强,此时的蛋鸡有着较大的食欲,同时生长速度也较快,为此必须将饲料配方进行调控,让营养物质的搭配更加科学,尤其是对于蛋白质和能量饲料的添加要作出重点调控,避免因蛋鸡肥胖而对后续生产造成影响。育成期中期后,应将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逐渐降低,同时还要对饲料的投喂作出限制,可将1d的饲料在早间全部投喂或者分6d的时间投喂一周的饲料,中间停喂1d。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饲喂进行限制,都应确保蛋鸡能够进食足量的饲料。在这一阶段,还要对光照进行限制,同时,重视通风换气工作,为鸡群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产蛋期。母鸡的产蛋期分为前期、高峰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蛋鸡从生产第一枚蛋到产蛋期的第6~7周为产蛋期前期,这一时期的鸡蛋产量呈上升态势。通常在产蛋初期,蛋鸡的产蛋并没有正常规律,且生产软壳蛋的概率较高,但随着时间的增持,产蛋率逐渐上升,且趋于稳定,此时应减少环境中的各种应激刺激,使得鸡群能够更好地达到产蛋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鸡舍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3℃左右,并适当增加饲料中的钙元素,同时注意蛋鸡在体重和产蛋率以及蛋重的变化。在蛋鸡产蛋7~17周左右时,是产蛋高峰期,产蛋率达到九成以上,但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不同品种与饲养管理水平的蛋鸡在产蛋高峰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时应增加饲料的营养价值,添加适量的油脂,通过半个月一次的电解多维,提升鸡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在接种疫苗时,需要注意预防疫苗免疫接种对鸡群的刺激。从第18周之后,蛋鸡将会进入产蛋后期,此时产蛋量将逐渐下降,应尽量延长产蛋的寿命,并对其体重进行严格控制,以免因过度肥胖使得产蛋率迅速下降[1]。
2.2 留意通风换气
1)选择科学方式。在进行通风换气的过程中,需要为蛋鸡提供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并合理控制鸡舍温度,让舍内拥有充足的氧气,保持空气的新鲜度。通常,蛋鸡鸡舍的温度在20~24℃的时候较为适宜,舍内温差控制在5℃以内。在通风过程中,通常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因此需要根据养殖场的实际状况选用合适的方式。自然通风并不适用于规模化的蛋鸡养殖场,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季,环境温度与湿度较大,自然通风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其更适合使用机械通风法。机械通风法主要分为正压、负压和零压三种通风方式,其中负压通风因其具备较为简单的操作,且设备也更容易采购,舍内通风不受气候影响等特点,具有较为理想的通风效果。
2)控制通风量。为了能够将鸡舍内的有害气体得以尽快排出,需要足够的通风量,否则会使得舍内的温湿度明显提高,为病原体的大量滋生提供温床,引起疫病的暴发。如果舍内通风量过大,则会让舍内温度与湿度快速降低,对于蛋鸡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为此,必须根据蛋鸡的发育周期对鸡舍的通风量进行准确控制。通常,在4日龄以内的雏鸡更适合使用自然通风,同时对鸡舍内的温度进行严格控制;在5~10日龄期间则采用纵向通风辅以横向通风的方式,并结合舍内温度对风机的数量进行确定;在11~20日龄时,主要采用纵向通风,并合理控制风速,若气温较高可适当增加通风量;21日龄以上的蛋鸡适合用纵向通风,如果鸡舍内温度过高则应尽快开启机器。
3)注意通风操作。蛋鸡的生产对于通风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鸡舍具有合理布局,从而使得通风效果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建场选址时,需要挑选具有良好通风排水且具有充分光照和平坦地势的地点,且建造水平地面应高于40cm以上,从而更有利于鸡舍的自然通风。在每年,冬春季节具有较低的温度,养殖户会选择密闭养殖,但在这时蛋鸡群具有较大的饲养密度,更容易继续有害气体,因此需要采取及时的通风措施,否则会为鸡群带来严重危害。通常在冬春季节的通风会选在每年温度最高的时间段,使得舍内温度提前升高,通风时避免鸡群直接受风,并采取上循环的方式。在夏秋季节,最好保持充足的通风量,以加快高热高湿气体的排出速度,并减缓舍内温度[2]。
2.3 重视后备管理
1)体形体重控制。在对体形体重进行控制时,需要根据蛋鸡的体形发育特点和产蛋期的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采取合适的控制措施。在进雏时,需要采取合理方式进行区分,并根据鸡群的整体状况对室温进行合理调整,同时注重换气通风工作,保持湿度的适宜。如果雏鸡的生长状况较好,则可对饲料进行更换。
除此之外,还要对鸡群进行适时的分群,通过结合免疫接种和转群等方式,对蛋鸡的体重进行合理控制。此外,光照对于鸡群的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2)采取限饲。限饲既能够有效节省饲料,也能够对蛋鸡的体重进行合理控制,使其产蛋更加稳定。同时,还应规避早熟和产小蛋的鸡,对开产时间进行严格控制,使得蛋鸡在产蛋高峰能够获得更长的时间与更好的质量。此外,还应该根据当地饲料资源,对每日饲喂的粮食进行合理调配。
3)注意均匀度。均匀度是鸡群在个体和整体上的发育整齐度,因此在育雏和育成前,鸡群的均匀度是非常关键的指标,对于蛋鸡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此,需要在饲养管理中,对鸡群的均匀度进行妥善管理。均勻度和开产日龄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尤其是体成熟与性成熟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均匀度和产蛋高峰期之间同样也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其均匀度越高,开产后的产蛋率越高;均匀度对全期产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每当均匀度发生一定程度的增减,舍内蛋鸡的产蛋量就会出现一定量的增减。
4)重视日常管理。在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鸡群进行经常性的观察,尤其是对蛋鸡的健康状态,更要进行及时观察并治疗,同时做好相应的防暑降温工作,避免蛋鸡发生中暑的状况。此外,还需要重视对鸡群鸡舍的夜间巡回,确保鸡群能够拥有充足的饮水,重视鸡舍的卫生消毒工作。此外,蛋鸡的断喙工作也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3]。
3 结论
蛋鸡养殖的效益取决于养殖户对相关技术的合理掌握,因此需要对蛋鸡的生理特点进行了解,以掌握养殖规律。为此,需要根据蛋鸡的不同生长时期,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还要重视养殖场地的通风换气,注意通风方式的科学性以及通风量的合理性,并注重相关操作。此外,在进行后备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蛋鸡体型体重的控制,并采取适量喂养,注意管理的均匀度和日常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珍,王彩云.蛋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J].农家致富顾问,2021(10):223.
[2] 锡东颖.蛋鸡饲养通风管理的技术要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5):180.
[3] 成祖斌.后备蛋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分析[J].中国动物保健,2020,22(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