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视域下小学中年级仿写训练策略研究

2022-05-23卢振玉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本语言学生

卢振玉

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对于写作的方法、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都还比较稚嫩。学生写出来的内容总是大同小异,缺少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写不长,写不生动。如果脱离提示与引导,那更是无从写起,对写作提不起劲来,很少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久而久之,他们的写作一直处于游离状态,被动状态。在這种状态下,他们对语言文字就会缺少应有的敏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好词好句,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加以运用,成为自己的东西。对于老师讲授的较为抽象的写作技巧、语言运用方法等,并不能消化吸收。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觉得教师应该有条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在仿写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以文本资源为切入点,将文本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媒介,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仿写训练中不断积累写作经验,从形似达到神似,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从语言运用的视角出发,不断探究如何把握教材,用好教材,从而为学生的仿写训练更好地搭建平台,力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下面,我就将自己的实践作以下小结。

一、由易到难进行,打好仿写基础

中年级的仿写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写作兴趣等,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首先,要分清楚层次,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可以从最为典型的句子开始练习,有规律地每天练写几句话,越写越长,越写越熟练。让学生的表达有层次、有条理、符合逻辑、规范正确,而不是毫无方向地自顾自写。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该如何表达,能够意识到用词的准确贴切。其次,由句子到段落进行跨越,模仿写好一段话时,渐渐加大难度。我们可以从段落结构、语言特点、用词巧妙等方面加以指导,在指导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写好一段话,并且越写越丰富。对于段落的把握,范本的示范、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观察的角度、描述的方式都可以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习得。再次,进阶到篇章。典型的精读课文,可以结合单元主题,以及单元习作要求,进行精读后的篇章仿写,模仿课文的文体、结构等,根据不同题材进行辅导。这样逐步进行,就像爬楼梯,一步步往上,学生在积累与实践中前行,步伐更加稳健,语言运用能力也会逐步显现。有了这样扎实的基础,今后的写作才能游刃有余。

有层次的仿写训练必不可少,是学生走向独立表达的必经之路。同时,我们也要追求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将仿写训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训练的次数不断累积,训练的主题也应该有计划地增多,分类型、分重点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注入了自己的见解与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仿写自然会驾轻就熟,表达能力也必将与日俱增。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仿写训练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会有全新的突破,使得学生逐渐向独立写作迈进。

二、利用重点语段,启发仿写灵感

仿写重在模仿,中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灵活度还不够,有的学生总是局限于范本,有的学生模仿得太牵强,这就需要利用重点语段,来启发学生的仿写灵感。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把重心放在教材的讲解上,总是按部就班地一步步传授各个知识要点,而忽视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文本总能熟读成诵却丝毫没有感情,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虽然很多,却无法真正做到独立表达。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次次地对文本进行模仿再创作,将文本中的重点语段仔细揣摩,活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重点语段,在语用视域下,用抛砖引玉地方式引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观察、感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模仿语言,学习仿写。在《秋天的雨》一课中,文后的第三题是这样的:“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我将这一题的内容与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紧紧围绕这一段设计仿写学习单,启发学生在品读文本语句的基础上,自己揣摩学习仿写。我将秋天特定色彩的花草树木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秋天色彩的魅力。让学生说一说事物的颜色、特点,以及与秋天的关系。梳理罗列一番之后,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可以浮现这样的画面,能够将语言组织起来。紧接着出示:“它把__________给了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加上图片的引导,仿写其实并不难,三年级的学生都能写出来,但要写精彩则需要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用词以及修辞手法。经过引导,学生的表达是自由、鲜活的,每个人都愿意小试牛刀,把这样的句式用起来,并逐渐用得更好!“它把红色给了柿子,挂满枝头的柿子像一个个灯笼,喜迎秋天的到来。”“它把金色给了稻田,成片的稻子像金子一样闪耀,这是秋天的骄傲!”……将文本的学习与运用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源于知识而不止于知识,在知识点中挖掘更有用的东西,促使学生形成不断进步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增加了写作的信心。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会出现更多的高光时刻!会模仿写作,并能在模仿中渗透自己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唤醒生活经验,提供仿写素材

写作源于生活,无法脱离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认真研读文本,能够灵活地将学生鲜活的生活画面以及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巧妙结合,是仿写训练的重要途径。这是对文本的理解与延伸,也是对文本内容的充实与丰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才能让学生真正写生动。

我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校》一课中,带领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课文从几个方面写出了不同民族的同学一起朗读的景象。之后,出示了平时拍的照片,即学生课后看书的照片,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不同的姿势,不同的神态,别样的氛围等等。课后看书这样的事情是学生所熟悉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支撑,故讨论起来个个津津乐道,能够抓住姿势、位置、表情等特点一一表达清楚,甚至不放过一点点细节。随后出示仿写练习单:“中午的阅读时光,同学们可专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有趣的是______________。”让学生学着课文书的句子,试着写一写。的确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当我们唤醒这种经验,使它与学生的现有知识相关联时,有意义的学习便发生了。“中午时光,同学们可专心了。他们有的托着腮帮子一动不动地看着,有的看看看着跟边上的人低声讨论,有的越看越投入,整个人都凑到了书上。最有趣的是那个高个子男孩看着看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们不但能够运用文本的句式,还能够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写出同学们阅读时最为具体细致的动作、神情,以凸显专心。学语言、习句式、仿写法,这样的一次训练,不需要长篇大论地去讲解写作的技巧,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去反复鼓励与激发,他们都能写出最为生动的段落,因为这是最为真实,就是他们生活中的样子,不需要刻意去修饰。

可见,语言的运用不只是语言本身,它需要生活这个源头活水来作为资源,支撑孩子的写作。这样的仿写训练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四、注重积累内化,提高仿写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好教材,不断地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在精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精美语句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文的语言积累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基础,成为学生写作的后盾。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第四自然段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了鱼多。“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起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的语言,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瑰宝。读着这样的文字,即便只是脑海中想象一下,也是美的。所以积累内化是首要的,反复品读,让学生读熟了之后用填空的形式背诵,看着画面加以记忆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在课堂上就将这一段熟记于心,那么今后每每需要描写海底景象,自然会想到这样的语句,自然会信手拈来,不成问题。

在熟练背诵,积累内化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讨论气氛非常活跃。有的说:“这段话用词很生动,比如成群结队、穿来穿去、飘飘摇摇、圆溜溜,都能一下子写出事物的特点,我们在写作中也能运用这样的词语,能够让句子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吸引人。”有的说“这段话中的比喻用得非常恰当、非常形象,不是为了比喻而比喻,我们在写比喻句时一定要找准喻体,用词也要灵活,不能太过死板。”……你一言我一语,个个都能说到点子上,在思考表达的同时,自然而然掌握了写作的秘诀。这样的经验是非常珍贵的,也能够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于是趁热打铁,让大家学着仿写一段,他们一个个安静地思考,想写得更为出彩。他们是这么写的:“成群结队的鱼在珊瑚丛中穿梭,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斑马一样的条纹,神气极了;有的头上长着尖尖的刺,有很强的的攻击力;有的拖着彩色的长尾巴,自在飘摇。”还有人是这样写的:“数不胜数的鱼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鳞片闪着五彩的光芒,像一盏盏小夜灯;有的淘气极了,一生气就喷墨汁;有的身体鼓鼓的,像一个吹足了气的气球。”……每一个版本都各具特色,极富生命力。大家一起欣赏自己的作品,又是另一番趣味。这就是语文课的另一种华彩!

五、课内延伸课外,形式新颖有趣

仿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仿写的形式也并不局限于课内,我们可以延伸到课外。将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好的题材也利用起来,用阅读促进写作。我们不光可以在学生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找到合适的范本,进行自由创作;我们甚至可以换种题材,在小古文中找到突破口,让仿写的范围更广,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进一步的认识。

比如在学《司马光》一课时,学生对于小古文的表达方式感到新奇,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能言简意赅地将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真是不错。于是我找来小古文《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墜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全文只有一句话,但却非常吸引人。生动有趣,画面感极强。我让学生反复品读句子,感悟其写作特点。随后,我出示与文意相匹配的四幅图再现场景,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对画面进行细致描绘,把抽象的改成具体的,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意。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不但能理解这小古文句子,还能用自己的话详细地描述出来,恰似自己也在写作。在这个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之精妙。然后仿照着写一写小古文。有的学生随即便写出《猫捉鼠》,“墙角有鼠,一猫避墙根,欲捕食之,用力过猛,撞于墙,顿时晕乎。”有的学生不甘示弱,继续写:“洞中有鼠,一猫伏于洞口,欲守之,鼠出猫追,四处乱撞,满地狼藉。”……鲜活的画面跃然纸上,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也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这样的训练,有趣又有味,不失为平时课堂的调味剂,同时也活跃了思维,让学生跳出了固有的模式。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这样的文本,大家都会想着要模仿一回,写写属于自己的小古文。同时,学生也会对语文,对写作产生另一种情怀,他们会越来越喜欢去写、去表达、去运用。

仿写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方式,同时,语言运用能力又能促进仿写技能。在中年级的仿写教学中,我们要让这两个要素相辅相成,达到共同提高。中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一定要将语文书的功能发挥至最大化,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与表达。

猜你喜欢

文本语言学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聪明的学生等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