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效能的策略
2022-05-23鲍芳
鲍芳
以“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新版(2020版)“课程标准”中将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四个层面,即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的同时,增强自身信息意识、发展适应于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思维、提高其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城乡教育资源、区域经济发展、人文素质体现等因素可能在学生个体信息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出现阻碍。据此,如何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如何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让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技术课堂设计中的关键。本人在研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联系教学和教研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尝试各类“优质资源”,在充分整合、灵活运用中,收获课堂最大“效能”。
一、网络优质资源,补充教学素材的基础阵地
李克强总理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曾强调,“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使更多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而构建理念新颖、环节合理、内容贴切、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增强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继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推行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一)网络资源成为打开师生视野的主要窗口
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创设各种情境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优质化。但每位教师的生活经验不同,掌握的知识、技巧都是有限的,这种局限性会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补充教学素材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资源共享这一途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吸收借鉴多样化的素材来实现课堂的优质化。我在教学《走进网络世界》章节中《网络改变生活》内容时,大胆地设计了情境创设部分。首先通过研读教参,我熟识了本届内容的教学目标,并知道“能通过交流、探究、实践等方法掌握因特网的重要功能和应用”是教学重点。而当前农村学生基本都接触过因特网并能进行一些应用,但在应用范围上还比较有限。所以,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幫助学生拓宽应用视野。接着,走进课堂,我抛出话题:“当前我们生活在各种网络中,其中功能强大的因特网是生活中的重要支柱。‘没有网,我就没法生活了!’你对这句话有何感受?”听完我的这番话,学生们纷纷动口又动手,有的左右之间热烈交流、分享各种生活之所见所得,有的紧握鼠标、眼盯屏幕打开电脑浏览。顿时,所有学生都投入到话题的讨论中,通过实践、交流、探究,掌握因特网的主要功能和应用,了解感受网络时代中学习、生活、工作、交通、购物等方式的改变与变迁等。
(二)优质网络资源为师生提供“有机营养”
信息化社会,数字化环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计算机网络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许多生活类缴费、日常生活起居;移动的学习环境和终端设备,让我们“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变革,AR、VR、STEAM、机器人、创客等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给教育评价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在这场变革中做时代的“弄潮儿”,挑起大旗向前冲?作为受教育的孩子们,又该如何驾驭自己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学会学习,如何自主发展?都是亟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继续研究、多多尝试,寻求解决方案和策略,形成系统解决方法的教育大事,为教育机制的良好运作提供“有机营养”。
信息化生产是当今前沿领域,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巨大商业经济使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家在农村的学生家长群体陆续成为各类电商的“主力军”和“直播商”,也给家中苦读求学的娃儿们带来思想上的骤然转变。互联网将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使人无所适从。教师在采用之前要有大量的搜集教研和数据分析。必要的时候,可以增加关键词缩小范围或是筛选、截取一部分健康的、利于展开学习活动的优质资源,为课堂教学所需。同时,教师更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学会对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加工等方面的实际处理能力,辨伪存真,为学习生活提供“有机营养”。
二、组中优质同伴,促成生生互动的有效合作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技术实践课之一,信息技术课堂就是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化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的第一主阵地。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学习活动的“志愿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力军”、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学生合作交流的收获,是个体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学习效果的呈现,是展现课堂生命力的根本之源。
(一)优选分组是合作探究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
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一定的技术,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和信息素养。而现实的课堂中动手操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可能会因害怕失败,不敢去尝试,不愿在教师面前暴露自身的不足。而在同学面前,他们可能更愿意主动去询问、去模仿。在我校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导入-点拨-讨论-操练”中,分组学习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形式。我觉得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分组要尽量做到异质分组,即将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放在同一小组,让他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例如在《循环语句输出图形》一节学习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有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领到的导学案内容是相同的,但学案中题目按难、中、易分成三个层次。组员先分别自主选题,独立完成“你认为较容易的题目”。独立操作时间结束后,让组长检查、统计,并及时形成数据反馈,这时教师掌握了第一手的“自主先学”效果。很显然,简单的编辑操作就不是教学的重点了。而没有被学生选到的题目或是学生错误的编辑,自然就成为每个小组中接下来要进行讨论、交流的重点了。“点拨”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是组内的“领导者”、组间的“协作者”,在他的示范、展示中,给不会做的学生起到了引领作用。“讨论”环节中,“优质同伴”成了学习中的指导者,“操练”环节中,“优质同伴”又成了学习活动中的协助者和评价者。学科素养具体内涵表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二)优质同伴是小组学习中的引领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在一次次的合作操作中,克服一个个困难,通过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终于完成任务,其成就感和内心的满足感是不言而喻的。同样,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优质同伴的互助、引领作用,还要适当地实施因材施教、个别指导,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让学生由自主先学过渡到组内合作探究。学生彼此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增长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优选学习平台,助推课堂效能的高效达成
当前课堂教学的构建要在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设置形式多样、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而线上教学平台、网络学习客户端在近年来成为学生课后学习的“加油站”,不仅保证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学正常开展,还充实了学生个体乐于学习的多样化模式,成为学习效能高效呈现的助推器。
(一)“乐教乐学”钉钉等平台魅力无限,是课后学习的延展区
信息化社会,手机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通讯工具。网络化信息环境又是手机延伸其个性化功能范畴、发挥其工具性价值的坚强后盾。而高中生使用手机更是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体,各类学习平台、APP等让师生间的教学活动增添乐趣的同时,又充实了很多现代化元素。在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大纲中,“程序设计”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初学阶段,老师常常困惑于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等。在教学选修课本中对“设计奖牌总数统计程序界面”内容时,我是这样思考和设计环节的:这个实践题的训练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使用基本控件设计程序的主界面,进一步掌握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但是对于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很好的学生来说,已经不仅仅是模仿完成该题界面设计,而是如何去实现其中的“计算”功能,同时这是他们较高的学习目标所在。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习潜能。于是在“乐教乐学”的班级模块中我发布了拓展性作业“设计简单计算器,并能进行编码实现其功能”。两天后,我统计了学生的回复,跟帖数不是太多,字里行间表现出不积极的态度。随即,我在发布页里追加了对这道题的延续要求,“如要实现‘计算’按钮的功能,其算法是怎样的?你能尝试着录制视频,在群里展示吗?”
“钉钉”的在线教学中,对于拓展中的第一次要求,不少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但基于学习平台的“平民化”,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对于后续的问题要求中,要设计算法、编写代码来完成,而代码中涉及到语法、语句的知识还没有系统的学习,他们似乎无从下手。这时,平台中的信息推送功能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语言上的激励,引导他们对后续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索,这些反而是促成完成学习的动力。
2020年初,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把线上学习方式推广、普及到中小学生家庭中。对于线上教学,教师在努力扮演“直播”角色,落实“停课不停教”战略举措;学生游离屏幕前,勇于尝试各种学习平台,挑战各类网络极限;家长却在焦急徘徊,苦盼“神兽归笼”。面对如此学习方式,学习者的态度、学习质量自然也是家长和老师关注的焦点;面对线上线下的衔接,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也没有具体可行的评价督导体系。随着复工复产,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复学后,网络资源、线上学习、智能平台等数字化资源和工具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力依然还在。我们借助各种线上学习方式来展开研究,如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数字图书馆、智能教学平台和移动设备等。通过研究和实践,教育者仍然要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思考技术和教学的契合点,关注学习者专注度与投入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能力。
(二)情绪体验拓展学习兴奋区,是学习效能的助推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时,他的需要获得满足,就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我相信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会更有创造性地发展,而教师也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点拨者。这样的设计,不仅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而且是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准备。依据这样的考虑,针对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做了以上铺垫后,学生在学习“数据的表示与处理”“程序的基本结构”等内容时,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能积极思考,对较深层次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目前,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已经把地头的农产品推到了国际市场,质朴的农家子弟已经在商业化的互联网中感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中学课堂上的莘莘学子,也正享受着互联网时代给学习带来的革新之举。学生是课堂的主力军,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学习活动的“志愿者”,所以学生学习效果的呈现,是展现课堂生命力的根本之源。而“优质资源”在农村校园的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运用,不仅开拓了教学内容的展现空间,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收率、提升了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效能达成的“助推器”。
再次回眸2019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强调“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使更多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从国家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教育现状,“使更多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正逐步电子化、联网化、平台化,更多的教学资源被优质化共享。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已成为优质资源的创造者、主导者和传播者,课堂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正在逐渐显现。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其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适合学生多元化需求的数字化环境与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计算思维完成数据分析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中形成自身多元理解力、多维创造力,负责任、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中国公民”。
【注:此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信息化专项立项课题:“数据驱动教学”理念下农村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促进数据素养提升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ZK14-21-XX03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