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弟子规》对中小学生的德育价值
2022-05-23谭梧燕
谭梧燕
摘要:百年树人,教育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弟子规》便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其中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思考,探索,借鉴,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易于落实在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
关键字:远大的志向;爱亲敬人的意识;良好的日常习惯;诚实守信的品格;仁爱的人际关系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多少经典传承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思想。《左传》中记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次之谓不朽“提出了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可以称为不朽。《大学》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道德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本着立德树人的思想,以德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国自古以来对弟子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视,著名的童蒙读物《弟子规》便是很好的德育教材,通篇一千多字,言简意赅,以《论语 ·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套道德规范准则。主要的德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远大的志向
“人无志不立,学无志不成”,志向是生命的方向,目标。有了志向,就有动力,走的每一步也踏实。没有志向,会随波逐流,空过一生。范仲淹从小立下当宰相和良医的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千古名言,范仲淹的志向不为自己,而是利世救人。周总理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总理想到的是中华民族,整个国家。问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孩子回答为了考大学,以后有个好工作,有的回答为了以后能当大老板,赚很多的钱------这不免让人担忧。德育教育的重点之一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不仅为了利益自己,也要利益别人,志向越大,动力越大。志要坚,要像树根一样坚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定不动摇。《弟子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志向远大而坚定,脚踏实地向目标前进,孩子们都有希望成为伟大的人,高尚的人。
二、培养爱亲敬人的意识
《论语·为政》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 ,反比面,居有常,业无变”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对父母的态度。同时也提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位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孝敬父母,还应该友爱兄弟姐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要懂得尊敬兄长,只有兄友弟恭,和睦相处才能称得上是对父母的孝顺。
只有先做到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友爱,才能扩展到敬爱其他的长者,友爱其他的同学朋友,以至于共建和谐社会。
当代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关注自己的情绪体会,动则跳楼身亡,轻则忤逆父母。更不用谈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起居,心理感受,如何为人子女了。只有将孝悌思想渗透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才能唤醒孩子们爱亲敬人的意识,才能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三、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良好的日常习惯包括规范的行住坐卧,文明的言谈举止,恭敬的待人接物,以及对待衣食的态度和整洁化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为人子应早起早睡,把握光阴及时努力,岁月不待人,要珍惜时间。曾国藩先生曾经指出,要看一个家庭会不会兴盛,第一是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要求我们穿衣在整洁,不在华贵或是名牌,要跟自己的身份经济条件相称。“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更不可以抖动。
很多孩子熬夜上网,玩游戏,玩手机,沉迷于歌舞娱乐等,日夜颠倒,不务学业,浪费宝贵的时间。在穿着上喜欢攀比,非名牌不穿,非昂贵的不买。追求个性,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带给别人轻慢,傲娇的印象。诸多现象表明,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基本行为礼仪和文明举止开始,长期实践,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塑造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
四、注重诚实守信的品格
唐代诗人李白在五言古诗《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诗句中,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说的是“诚信”分量比大山还重。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守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诚信是立身之本。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使自己进退两难。《弟子规》中诚信的语句,句句经典,教导弟子落实在生活中。
现今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毒奶粉,假药品,假文凭,假广告------让很多人深受其害。父母教育孩子强调“老实人吃亏”的功利主义,这样的观念使学生的价值观严重倾斜,欺骗,失信的现象不胜枚举。很多学生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是非谣言,没有分辨后就传播出去,人云亦云,对当事人造成伤害。这些现象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任其发展,以后一定会危害社会。诚信教育要从小抓起,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整个教育阶段,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垫定坚实的基础。
五、确立仁爱的人际关系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只要是人就是同类,我们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同在一片土地上生活,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已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当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不要自私吝啬舍不得付出,对于别人的才华,应该为他感到高兴,而不是嫉妒,诋毁他人。“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别人有缺点,千万不要去揭穿,别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所以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看待别人如同看待自己一样,看到别人有能力,有才华,有道德,有学问,发自真心地赞叹,而不是嫉妒诋毁。当自己有缺点,隐私的时候,是不是都不希望别人揭露,到处宣扬?推己及人,我们也不应该去宣扬比人的缺点过失,揭穿别人的隐私,给别人带来伤害。
我们的学生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极强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包容,谦让与合作的品质,不懂得关爱别人,爱护弱小群体。成绩优秀的同学之间存在恶性竞争,互相诋毁,互相揭短。过于自负骄傲,嫉妒别人的才华能力。这样容易造成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紧张,不团结,不友善,过度的心理提防,缺乏安全感,宁可沉溺于网络也不愿与他人交往,以至于产生心理疾病。
《弟子规》中泛爱众,亲仁的思想,非常适用于学校的德育课程,对养成良善的为人处世态度,形成和諧的人际关系,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弟子规》中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思考,探索,借鉴,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易于落实在生活中,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世中,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一种内在的自觉习惯化行为,真正达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唐) 孙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注疏本,60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清)李毓秀著 王正刚编. 弟子规[M].重庆出版社,2011
[3]张燕婴 注释.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老子.道德经[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李学勤 .礼记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