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探讨
2022-05-23倪婷
倪婷
摘要:目的:分析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选择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为临床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和对照组相比较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x2=4.961,p<0.05);同时观察组满意度较高,组间差异明显(t=14.951,p<0.05)。结论:对于实施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满意度,保证患者健康。
关键词: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9--01
肺大疱是临床常见的胸外科疾病,是由于肺泡内压力升高或者肺泡破裂后,导致肺组织内部出现囊腔,并含有一定量的气体。一般情况下,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为手术治疗。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属于常用术式,但是为了提高手术效果,加速患者术后恢复,需要实施良好的护理干预方案[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开始时间:2020年10月,结束时间:2022年1月。根据时间先后的顺序,将8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人员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配合主治医师完成对患者的相关干预,包括药物管理、病情干预以及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1)术前干预,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的知识以及手术期间注意事项,及时分析患者的心理情况,对于负性情绪进行疏导,利用鼓励、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对手术的信心[2]。(2)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练习术后如何正确呼吸、咳嗽以及排痰等,可以加速术后恢复。(3)在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分析血氧饱和度,加强引流管的干预,加大临床巡查力度,防止出现引流管脱落、压迫以及弯曲的情况。(4)疼痛干预,由于手术的创伤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采用多种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必要时予以镇痛药物干预。(5)加强患者术后呼吸道干预,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异物,防止出现肺炎等不良情况[3]。(6)遵循无菌的原则为患者实施切口护理,为了加速患者的术后恢复,还需要及早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改善呼吸功能和肢体功能,预防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
1.3觀察范围
1.3.1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3.2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的版本为spss20.0。
2结果
2.1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表2中看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x2=4.961,p<0.05)。
2.2分析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在表3中看出,观察组满意度较高,(t=14.951,p<0.05)。
3讨论
现如今,治疗肺大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胸腔镜切除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大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均痊愈。但是为了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需要对患者采用合理的护理干预。而围术期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方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将护理内容扩展到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等各个时间段,不再局限于疾病的治疗干预。通过相关护理,分析影响疾病恢复的因素,并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利用术前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疾病讲解等提升患者术前的配合程度,并在术后引流管方面、疼痛方面以及感染等方面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加速患者的恢复[4]。有研究学者认为围术期护理干预是目前护理发展的趋势,其内容更加全面,包含整个手术期间的干预措施,并且符合医院关于护理工作的发展思想,提升患者的体验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也不难看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x2=4.961,p<0.05);同时观察组满意度较高,(t=14.951,p<0.05)。所以,对于实施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的患者,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手术效果,并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恢复,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保证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 冯苑苓,梁翠琼. 快速康复流程在电视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J]. 现代医药卫生,2022,38(5):843-846.
[2] 王冉冉. 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围手术期综合护理的效果[J]. 中华养生保健,2022,40(1):100-101.
[3] 赵夏. 全面护理对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效果[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5):63-64.
[4] 张洁. 胸腔镜下进行肺大疱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实施围术期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7):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