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无缝衔接的解决策略
2022-05-23张先禄
张先禄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数学衔接;解決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3-
引言
进入初中,数学课本内容相对于小学数学难度明显上升,知识体系从算数逐步向代数转变。学生所面临新环境、教师等外部因素的变化,个别学生难以适应,造成进入初中后,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快速下降。近年来,新课改的实施使教材满足无缝衔接,但教师的教学经验,对课本的分析讲解程度以及课程的设计都对学生吸收掌握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如何结合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小学数学到初中代数数学的转变,良好的教学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之间内在联系,做好知识衔接
教师如果期望初一学生能较快的适应初中数学,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认知从低级到高级的客观发展规律,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再结合小升初的特殊性设计数学教学课程,通过实际课程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迁移,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例如:在负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案例进行说明,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负数,从而说明正负能量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知道负数的学习是初中数学的必须课。再继续通过负数延伸得到了整数、分数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对理数进行理解认识,通过理数再进一步延伸至数轴、四则运算。通过学生对层层递进、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比较学习,让学生能够对初中数学衔接。
2 教师需针对学生思维发展情况,因材施教的开展教学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工作,需要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及数学衔接阶段的课本特点设计教学框架。通过确定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的与时俱进设计教学方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认知水平及个人心理都不够成熟,所以对数学中存在的公式不能更好的理解,也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教师教学需要以不断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设计出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逐渐形成数学思维。
例如,在对有理数运算规律的学习时,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回忆各种规律,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举例,感受到有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存在,如正数和零、正数和复数,在学生对数字进行理解后,教师可在课堂中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刻的对数字进行理解。让小学生明白了有理数作为数学基础存在于数学中。作为学生,刚开始接触初中数学的逻辑思想,需要通过教师对教学课堂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图片、视频的加入,积极调动学生思考,从而进入数学学习模式。
3 教师需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了解数学学习规律,真正的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课堂环节的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应把握学生学习规律,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导,激发学习动机,建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方面多渠道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数学。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情境教学,把数学案例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国王为了表彰围棋发明者,在棋盘上放置小麦的环节,让同学们依据围棋格数放置小麦颗数,在放置小麦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发现从一到四的类推规律。通过情境教学的引入,让学生学会在过程中通过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到数学教学目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到初中的数学课堂,由于学生思维方式、个体差异及数学知识体系的在不断发生变化,故是一个衔接的过程。如何更好的让学生真正的融入数学课堂,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尽快从小学数学思维过渡到初中认知模式,是教师们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通过对学生规律的把握,结合教学目标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参与课堂完成教学,才能更好的完成小升初的数学课堂衔接,能够为学生接下来初中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综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丽 . 中小学数学教学无缝衔接的解决策略[J]. 基础教育论坛,2016(28).
[2]李立红 .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应对策略
[J]. 中学数学杂志,2012(S2):34-34.
[3]赵文彬 .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探索与实践[J]. 中学数学,2014(2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