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2022-05-23韩向辉谢鹏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2年5期
关键词:江苏人才服务

韩向辉 谢鹏

江苏各地为补链强链建设有温度的人才生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创新的活力来自人才,创新的优势源自人才的质量。

这些年来,江苏各地为补链强链建设有温度的人才生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类似于“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生动故事在江苏大地持续上演。

以产聚才  以才兴产

不足1平方公里的纳米城,集聚了42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专家,孵化了400多家相关企业,苏州工业园区由此成为全球微纳米领域8个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以物联网产业闻名的无锡市,仅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就集聚了6600多名高层次人才,园区总产值超过70亿元。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江苏通过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从召开产才融合发展暨全省园区人才工作推进会,提出“以产才融合推动江苏实现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发展”,到举行全省高校院所人才发展改革推进会,强调“以人才鏈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从把服务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到把人才创新资源作为支撑力量,江苏逐步形成人才工作的“地标性品牌”,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江苏经济是典型的园区经济,全省150多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集聚了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了5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聚焦产业园区主阵地,江苏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产业人才向园区集中,同步制定产业规划与人才规划,同步绘制产业地图与人才地图,同步培育特色产业与特色人才,推进园区同步打造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重点打造苏南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区,不断提升产才匹配度和人才贡献率。

2016年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克睿基因,在多个城市中最终选择苏州,看中的正是这里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政策环境。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中间的第三方服务……工业园区里一应俱全;中试、毒理分析、伴随诊断……园区的“邻居”们都能做。

有资金未必能有好的人才、好的链条,但有好的链条、好的人才自然会有好的资金。短短几年内,克睿基因汇聚了一批医药行业的国内外领军人才,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技术输出型国际化公司。

打造“高精尖缺”人才矩阵

2021年7月18日,盛夏时节,江苏“双创计划”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答辩评审。一天时间里,来自全球近1300名英才带着项目、携着团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2007年启动以来,江苏省级王牌引才工程——双创计划,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带动全省各地资助引进高层次人才3万多人。

江苏“老字号”人才计划多,围绕新发展格局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江苏着力推动人才工程转型升级,推动人才队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打造“高精尖缺”人才矩阵。在“双创计划”“333工程”的带动下,江苏省13个设区市和大部分县(市、区)都推出了专项人才计划,形成了省、市、县(市、区)上下贯通、多位一体、有效集成的人才政策体系,从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人才创新创业支持,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创新创业氛围。

“放”出人才活力

“一座‘紫金山,就是一块‘科技特区。”紫金山实验室高度灵活的机制,让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川动了心:科研项目“分田到户”,首席科学家根据研究需求,可自主组合人员协同攻关;一旦成果落地,收益中九成直接分给科研人员。

人才有活力,创新才有动力。江苏建立健全薪酬分配制度,绩效工资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突出代表性成果评价与实际贡献评价,不是简单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人才“帽子”等与绩效奖励、职称评聘直接挂钩;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设研发机构、共享实验设施、共建研究团队……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浪潮。

“放”出人才活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核心。江苏相继出台“科技改革30条”“人才26条”“人才10条”等政策文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协同运转,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权,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它在省政府组建的理事会领导下工作,不隶属于任何部门,没有行政级别,采用市场化机制用人,“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正是这种特殊性,使江苏产研院既有政府背书,更有力量组织创新资源,也能紧跟地方实际,找准创新方向,还能灵活应用市场手段,大胆实践。

药物制剂领军人全丹毅是江苏产研院聘请的“项目经理”。在产研院的支持下,她可以从全球集聚一流人才和顶尖技术,组建自己的核心团队,可以自主决定技术路线、支配使用经费,组织实施产业重大原创性项目。“团队持60%股份,在经营方面有更大自主权,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

江苏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成立3年多,已孵化企业4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

“放”出人才活力,完善科学评价机制是关键。针对“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等体制机制弊病,江苏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改革人才评价指标,创新多元评价方式,“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在省级人才工程中推行人才举荐制,将同行认可、市场认可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参考,进一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

去年7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林安宁来到南京,领头成立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与传统的人才引进方式不同,研究院目前引进的4位人才,都是由国际同行对其学术水平进行专业评审后认定产生,不看论文、不看能带来多少经费,只看学术水平。

把软环境做成硬实力

尚贤道、尚贤楼、尚贤湿地……在无锡,多处以“尚贤”命名的道路、建筑、公园、学校,透露出这座城市尊贤爱才的文化底蕴。

人才生态是持久竞争力。第一个提出对人才保姆式服务的无锡,以一流的人才生态为依托,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拨、投、贷“三管齐下”,致力打造“最美人才栖所”,“无比爱才,锡望您来”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

软环境是硬实力。近年来,江苏积极开展人才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保障子女入学,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致力打造人才服务领先之地、人才市场发达之地、人才生活无忧之地、人才文化浓郁之地。

探索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坚持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相结合,“奖”“补”“免”齐发,撬动企事业单位引才活力;建设G42人才创新走廊,推动沿线各地人才规划接轨、人才工程互认、人才资源共享,构建区域差异化、发展协同化的人才创新共同体……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集成”,发布“不落幕”的政策利好,成为江苏对人才的最高礼遇。

办好“关键小事”,才能留住人才。南通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将人才各项生活和政治待遇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泰州以集成服务理念构建“凤城英才卡”服务机制,把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分散的人才服务事项打包办理;昆山实施政策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三张清单”,覆盖人才创新创业全流程;南京多渠道拓展市场化租赁房源,加大租赁住房供应,满足人才居住需求。

“人才竞争短期看投入,中期看政策,长期看环境和生态。”江苏省委组织部分管领导表示,“提升人才环境竞争力,有形的是服务,无形的是文化,决定的是市场,基础的是保障。”

猜你喜欢

江苏人才服务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图说江苏制造
毛遂自荐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