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本”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23梁东文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建议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学为本”,因学设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参与欲望;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以学为本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0-0094-03
伴随网络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为了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用途,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我国在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以学为本”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一、“以学为本”的概念及与信息技术的联系
“以学为本”是浙江省特级教师郑可菜提出的教育理念。这里的“学”,指的是学情,要求教师准确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其教育目标不在于“懂”而在于“会”,“教”的内容不应该是“认知”而是“体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真正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学有所得,才可以算得上是有效课堂。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应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为中心,因此,“以学为本”能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念得以实现。“以学为本”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以导促学,寻找适合学科特色的“以学为本”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爱学、乐学、巧学、会学,值得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深思。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以知识性、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不能纸上谈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它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还要求学生会上机操作。然而,受教学设备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没有注重“以学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让学生上机操作,导致学生光具备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
另外,有的教师和学生认为信息技术不是主要学科,不够重视。在上机操作时,很多学生并没有珍惜操作机会,而是玩小游戏。时间长了,学生不仅没有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种操作知识,还形成了“上机操作就是玩游戏”的错误观念,十分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养成使用信息技术的正确习惯,能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并解决问题。要想达成上述目标,需要教师“以学为本”,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学为本”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因学设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受各种条件限制,教师往往更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把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学生即使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也是死记硬背,时间长了,不仅记不住这些知识点,而且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会用心去学。可以说,在小学阶段能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生年纪小,注意力不易集中,经常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固定思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四个特点,其中,趣味性强这一特点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任务,突出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并学会灵活运用。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供四年级使用)第二单元《图片修改大师》第8课《综合任务:给古诗配画》时,该课重在让学生掌握“画图”程序中文字工具的操作方法,熟练“画图”程序中文字工具的操作。由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深入理解古诗词的能力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做到“因学设教”,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层次了解古诗的意境,同时提高运用“画图”程序的能力,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一是以趣导入,将生动有趣的AR技术引入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进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场景,感受在静谧的夜晚,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洁白,就像铺上了一层霜。随之,让学生“抬头”看看明月,不由自主地怀念那遥远的故乡,使深远的意境浮现于眼前。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学为本,通过趣味教学和对古诗的深入分析,激发学生对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尝试用“画图”中的“矩形”“直线”“椭圆”等不同工具给古诗《静夜思》配画。“明月”“窗台”“睡床”“月光”等元素配上合适的颜色,使古诗所表达的深远意境得以呈现。如此引导,学生不仅能用接近白色的淡黄色表现月光,而且能用深藍色表现窗外的夜色。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趁学生兴趣高涨之时,充分利用教材“因学设教”,让全体学生尝试用“文字工具”输入古诗《静夜思》,并引导学生感受横排与竖排的区别,通过更为深入和宽广的思考,体会不同排版效果下的古诗韵味。最终,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一幅幅布局合理巧妙、画面文字搭配和谐的完整作品跃然屏幕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参与欲望
鉴于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学习专注力和记忆力有限,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贯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不仅应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更应该充分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想不明白时,教师不要立刻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通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想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以加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用电脑处理汉字》时,为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电脑处理汉字的过程与原理,了解汉字输入电脑的途径,体验汉字的表示方式,教师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一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漂亮的LED屏文字设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吗?想不想学习这个制作方法?”学生纷纷表示想要学习,教师则让学生动手尝试制作。制作文字特效时,需要使用阴影、下划线、文本框等特殊功能,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在学生自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做相应的讲解,再让学生不断地实践,以此促使学生逐渐掌握文字设计的方法。二是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将自己在尝试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三是教师总结制作方法,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避免出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学习现象。这样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习,不仅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参与欲望,增强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又如,在教学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供三年级使用)第二单元《奇妙的画图世界》第5课《池塘里的小蝌蚪》时,根据教材“从美丽的池塘到可爱的蝌蚪、再到游来游去的蝌蚪”的设计思路,结合三年级学生对相关画图工具掌握水平不一的学情,教师以不断激励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化学习:以生活化的情境设置为依托,在呈现池塘里的碧绿荷叶、水中游来游去的蝌蚪后,让学生尝试用铅笔工具、刷子工具等画出荷叶的基本形状。这时,有的学生动作特别快,教师故意发问:“你怎么画得这么快?”借此鼓励学生说出可以采用“复制”的方法,用虚线把荷叶“框”起来,选定荷叶图片进行“复制”,并用“粘贴”方法复制出一片荷叶。在学生纷纷积极尝试“复制”的功能、复制出许多片荷叶后,教师又从旁引导:“如何组合成一幅美丽的荷塘景色?”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摆一摆”“移一移”等方式拖动,将复制出的荷叶移动到更合适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教师评价:“这已然成为有风景的荷塘了,如果想让它变得更美丽、更吸引人,还有什么办法吗?”促使学生再次构思,并对荷塘景色进行美化,如设置透明色,尝试去除背景后面的白色部分。有的学生想到了画一群小蝌蚪体现荷塘的生机勃勃,于是熟练地使用曲线工具、椭圆工具制作小蝌蚪,还在画好一只蝌蚪后,举一反三用“复制”的方法画出一群小蝌蚪。教师再次进行激励评价:“你们的想法真独特,有了小动物之后,荷塘景色确实更加有生机了!如果我们能把画面设置为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效果就更好了。大家试试看?”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学生不断地尝试,最终通过运用画图中的“旋转”“翻转”功能成功使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移动、复制、翻转等处理图片的方法,教师的点拨并未结束,任务还在不断深化:如何画出大熊猫在竹林里快乐生活的画面,或是蝴蝶在草地上飞来飞去的画面?促使学生将本课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運用到更多场景制作中。教师以巧妙的评价提出螺旋式上升的制作要求,让学生在每次的“小有所成”中积极挑战更高的难度,真正体现了“以学为本”。
(三)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交流、沟通、合作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课堂同样强调合作学习。而合作动机是合作学习产生效果的关键要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合作的需要。小学生大都争强好胜,都想在学习中展现自我,得到教师与学生的肯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让学生在相互竞争中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当然,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与操作能力一般或偏弱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减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同时也能帮助教师节省教学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供五年级使用)第四单元《小小编辑室》第13课《探寻鲸的奥秘》一课需要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学会用关键字查找资料,学会保存网页资料。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并结合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学情,教师不能直接、简单地讲授知识后就让学生上机操作,而应“以学为本”,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比如:“关于鲸,你们组知道哪些信息?”“当你们组知道的信息还不够多的时候,可以借助哪些途径去了解更多的信息?”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输入关键词查找更多关于鲸的信息,并进行小组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学生发现有些小组的信息量特别大,有些小组的信息量十分有限。问题出现在哪里呢?经过小组再次讨论,以及与其他小组的沟通交流,学生发现用“鲸”这个唯一的关键词,能够查找出关于鲸的各种信息,而用“鲸”“最大”两个关键词,可以进一步查询关于“最大的鲸”的各种信息。进而各组自由发挥,搜索出了“鲸的祖先是什么动物?”“最小的鲸有多大?”“鲸在水里怎么睡觉?”等相关信息。面对这些如此有吸引力的资料,学生认为一读而过太可惜了。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小组各抒己见:“可以把它保存下来。”“可以建一个文件夹一个个保存,这样更便于查找。”……教师的教学机智在于,选择了学生感兴趣又不太熟悉的动物,提出跟该动物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尝试用搜索引擎查找,并学会使用关键词查询、保存。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很快就将知识融会贯通。
总之,为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教师应“以学为本”,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参考文献
[1]梁惠娟.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例谈[J].广西教育,2008(16):47.
[2]张美.根据儿童特点进行小学计算机教学[J].考试周刊,2011(88):152-153.
[3]张为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3(2):121.
[4]朱建立.认清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15):154.
作者简介:梁东文(1987— ),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