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与德智体劳融合的策略

2022-05-23阮庆贺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五育美育融合

【摘要】本文论述学校通过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等方式,促进美育与德智体劳融合的策略,发挥美育的独特价值,助推其他各育发展,有效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 融合 “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0-0027-03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学科融合理念。因此,学校应充分认识美育的价值,努力探索美育与德智体劳融合的策略,以美育独特的力量助推德智体劳发展,有效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以美育德,培养心灵美的学生

《意见》指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将美育与德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1.树立正确的美育价值观。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进步的价值观是培养学生心灵美的核心条件之一,决定着学生对事物的评判,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价值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用、无用或有效、无效,这是直接的功利性定义;第二个层次是“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道德与不道德”,是道德观、正义观、合法性或合理性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涉及审美,是高尚与庸俗、崇高与低下的区别,追求的是崇高的境界。普遍认为,最后一个是最高层次的价值观,实际上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与德育交融的产物。因此,要培养学生达到第三层次的价值观,学校就要充分认识美育的重要价值,引领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美育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2.用自然美陶冶高尚情操。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培养精神的、道德的、情感的和审美的修养,就需要长期地操练感觉器官,首先是视觉和听觉器官。”大自然的美能够训练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生机勃发的大自然中,学生的生命更加自由,由此培养起来的道德观念更契合儿童的生命本性,更能得到他们的内在认同。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充分借助自然美的力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适时把课堂搬到蓝天白云之下和绿水青山之间,让学生感受和欣赏大自然丰富、细腻、鲜艳的色彩,聆听各种天籁之音,在自然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例如,我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开展春游、秋游、野外研学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县城的公园、郊外的田野、周边的山坡等场所观察和接触大自然,让学生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缓解学习压力,培养自由愉悦的情怀。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引导学生通过写生、拍照、文字描述等方式,充分感悟自然美景,获得积极、高尚的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情感体验内化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心公益等高尚情操。

3.用艺术美熏陶美好心灵。丰子恺先生认为:“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与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中国画深受儒家审美思想影响,将自然的景物与高尚的人格相联系,表达了画家对高尚人格的推崇,使一幅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国画常见的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皆是画家寄寓君子美德的体现。因此,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此外,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感情移入的结果,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通过“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审美情感寄托在审美对象上,进入“物我一体、主客合一、物我双方情感融合统一”的境界。由此可见,学生无论作为艺术的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能涵养美好的心灵,提高品格修养。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开设了美术、书法、舞蹈等种类的学生社团,由专业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艺术训练和创作,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以美育智,培养智力高的学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提升智育水平。著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美育具有愉悦功能,能够促进智育的发展,是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不可或缺的因素。

1.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对“智能”定义为:“智能就是解决问题或者创造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受到珍视。”智能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将美育与智育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一是培养语言智能。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就要教会学生掌握语言规律,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之美,进行高起点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节奏感。二是培养音乐智能。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学习音乐不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托尔斯泰、爱因斯坦等著名人物,除了在专业领域上取得惊人的成就,还在音乐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由此可见,智慧和灵感,很多时候离不开音乐的启迪。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除了按规定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音乐课程,还设立了音乐兴趣社团,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促进智育发展。三是培养空间智能。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说:“空间智能也是作为一种能力的混合物存在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里的实践,又都会刺激相邻领域技能的发展。”由此可见,空间智能可以为各种不同的学科服务,促进相邻技能的发展,对学生的智能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书法、绘画、雕刻、舞蹈等美育科目,都能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因此学校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习上述艺术科目,着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

2.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一是用自然美促进思维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大自然的美能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大自然中生动、鲜明的景物及悦耳之音,使学生看得见、触得到或听得着,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及机体自然发展规律,这些美的元素不断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能促进学生想象力、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创新思维的发展。二是用文艺作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审美活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创造性,对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经由美育的熏陶,儿童的情感力、想象力、直觉性、创新性等,都将获得有效的提升。例如,学生看了生动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后,会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知、想象和思维创造,从而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Lowenfeld)在其所著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提出:“绘画能促进儿童感情、智慧、生理、知觉、社会、美感、创造性等七个方面的成长,艺术可以给人带来美感并使人更具创造力。”因此,艺术教育能开发儿童身体内强大的艺术创造力,促进儿童心理与智力的发展。例如,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联想、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又如,学生在学习书画艺术时,首先要选择艺术水平较高的字帖或书画作为范本,然后进行临摹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创作,在创作中逐渐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艺术,在获得艺术熏陶与滋养的同时,创造力和作为创造力前提的创新意识均会得到激发和培养。

三、以美健体,培养身体健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仅应当健康,还应当美,这种美跟健康、跟身体的和谐发育是不可分开的。”培养健与美和谐发展的学生是体育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把美育与体育融合,着力培养身体健美的学生。

1.培养形体美的学生。形体美是体育运动的成果之一,它既是体育的基本内容,又是人们进行体育观赏的主要审美对象之一。体育运动可以塑造健美的体形,而健美的体形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年,国内学生体质与健康不尽如人意,肥胖率在持续增加,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學生的饮食不够健康,如长期喜欢吃高糖、高脂的食品,造成小小年纪就过于肥胖。二是学生缺少体育锻炼。在学习上,由于应试的压力,学生的时间过度集中在书本学习上;在生活中,学生的主要精力浪费在电子产品上,且整天与空调为伴,足不出户,导致学生不喜欢运动、体质下降。以上两点,直接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和形体美观。虽然美育不可能解决身体的所有问题,但让学生懂得审美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身体美学,有助于学生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更好地去关注、塑造健美的体形,助力培养由内到外的自信。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学校除了按规定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还应进行形体美方面的教育,可以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宣传板报、观看有关影片等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形体美,并通过科学的锻炼方式塑造健美体形。

2.培养力量美的学生。培养具有力量美的学生是学校体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早在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就指出,至少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才配称作现代学生:狮子的体力、猴子的敏捷和骆驼的精神。其中,“狮子的体力”和“猴子的敏捷”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达成。蔡元培还强调:“先有健全的身体,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栋梁,奄奄病夫绝不能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就必须增进学生的体力,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运用美学原理,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力量美是一种充满生命力之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我校要求体育教师改变“体育就是跑和跳”的传统教学观念,适时开展体育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体育之美,培养体育兴趣,力求从根源上解决学生不爱运动的问题,引导学生锻炼健康的体格,追求力量之美。

3.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坚韧意志、公平竞争、团结协作、遵守规则、健康快乐等意识和品质。体育精神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身心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强大的学习信念,形成正确看待问题、遵守规则的自觉习惯。因此,美育与体育融合,需要体育教师在塑造学生拥有优美的运动形态和健美体魄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内在美的体育精神:一种是“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一种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强者精神。近年来,我校把体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把美育与体育融合,经过三年努力,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全县中小学生体育竞技中,学校田径、篮球夺得“三连冠”;多数在校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班级球赛、年级球赛轮番开展,学生整体面貌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和斗志,促进了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以美促劳,培养爱劳动的学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并确立了劳动教育在培养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方面的目标。美育具备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的优势,将其与劳动教育结合,能推助这些目标更好地达成。

1.厘清美育与劳育融合的思路。美育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将二者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劳动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生活中不是只有劳动,只有当他同时享受到其他的欢乐、文明宝藏和精神财富(文艺、音乐、绘画、运动、旅行)的时候,劳动的欢乐才能在他面前展开。这些精神财富能够提高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使他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创造活动的欢乐。”因此,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是培育新时代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在劳动教育中认真挖掘美育因素,在美育中充分挖掘劳动元素,将二者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从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探寻美育与劳育融合的途径。马克思指出:“劳动创造了美。”可见劳动与美的关系密切。美育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方面有独特的作用。美的核心源自对天、地、人和谐的描述,劳动是连接人和自然的媒介,也是人改造自然的过程,劳动实践本身是创造美的客观基础,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手工制作、创新创业、“非遗”传承等劳动实践,可以培养“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审美志趣,深化学生对劳动的情感。以此为指引,我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开辟劳动教育基地、开设校本劳动课程、配强劳动教育师资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尤其是将美术课程与劳动课程融合,带领学生到劳动基地进行写生,引导学生通过画笔描绘劳动场景,感悟劳动之美,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和品格。

综上所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借助美育的优势,认真探索“五育”并舉的新策略,全力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涉芝,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金雅,郑玉明.美育与当代儿童发展[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3]丰子恺.向善的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加德纳,H G.智能的结构(经典版)[M].沈致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沈建军.音乐与科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74.

[6]王勇.学校体育中之美育[J].运动,2014(14):70-71.

[7]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

[8]蒋润军.不可或缺的培养:体育精神与健康人格[J].搏击(体育论坛),2009(3):30-31.

[9]赵黎娜.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13-116.

[10]宋广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培育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156-16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美与德智体劳融合促进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研究”(2021A048)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阮庆贺(1966— ),广西灵山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五育美育融合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融合》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