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戳古董”的传承与发展

2022-05-23杨文斌鲁怡杉

参花(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董剧目文化遗产

杨文斌 鲁怡杉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伴随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发展、融合、变化。各地区多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呈现出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面貌。民族音乐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给现代的民族音乐爱好者。在我国河北西北部及与之接壤的内蒙古地区流行的民间歌舞戏曲音乐被称作东路二人台,现已被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保护和发展。在东路二人台中有一个分支集中流行在冀西北地区被称作“戳古董”,这种民间音乐文化支流在现今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戳古董”概述

(一)“戳古董”的起源

东路二人台在冀西北、内蒙古地区广为流传,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由歌曲音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音乐。由于二人台流传区域广、民族众多、民间语言差异大,因此,仅东路二人台就形成了多种音乐风格,有的地方粗犷豪迈,有的地方柔美婉转;不同的音乐风格再结合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又形成了多条分支。“戳古董”就是东路二人台的一个分支,虽然没有东路二人台音乐风格、音乐形式内容丰富多样,但有别具一格的音乐特色。“戳古董”是产生并流行于河北省坝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运用的是流行地的方言,其中“戳”本是指捅了一个大窟窿的意思,此处意在指惹了祸。“古董”之意众所周知,即指珍宝,所以“戳古董”就是指闯了大祸、惹了麻烦。

“戳古董”产生于20世纪初,其艺术形式主要以說唱为主,最初为一人自弹自唱,后经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形成了两人或多人的表演形式。“戳古董”的演唱形式比较简单,伴奏乐器以四胡、二胡、长笛、大板胡为主,演奏即兴,在表演的过程中曲调、唱词、伴奏音乐经常由表演者即兴创作。“戳古董”最初是流行在当地用当地方言演唱的民间说唱音乐,由民间流浪艺人走街串巷来演出。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音乐语言贴近当地人民的生活,曲调诙谐幽默,深受喜爱。后来由于当地人喜欢这种说唱音乐的形式,形成了民众聚在一起以各种风格进行唱歌的形式。

(二)“戳古董”的历史

“戳古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艺人赵福林等人创立定型后不断发展,其后又传给了盲人民间音乐家霍占海,几十年间不断地通过民间艺人间的传承方式流传发展。著名二人台演员刘润书自十二三岁起就拜盲人艺术家霍占海为师,学唱“戳古董”。但刘润书在学唱的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即兴学唱,而是和他的同事不断地领会唱词特点、音乐音调韵味,发现唱词以方言为特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演唱形式多自己弹自己唱,在条件允许时还有乐队的伴奏。经过不断地学习揣摩,大胆地创新变化,刘润书等人创造了既有当地独特音乐风格又有时代气息的二人台“戳古董”剧目,如《震棚婚礼》《拆新房》等新剧目。

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戳古董”的特点

(一)演出形式简单灵活

“戳古董”属于曲艺类的艺术形式,由于其产生于田间地头、走街串巷,最初的表演者大多属于自弹自唱,一般以脚打竹板、手拉四胡为主。这样的表演形式灵活方便,且不耽误田间劳作,符合劳动人民的艺术情趣。此后该类表演形式被更多人喜爱,经过不断丰富,渐渐加入了装扮和动作,表演人数也有所增加,出现了专门的伴奏和说唱表演者,一般以两人为主。伴奏主要有二胡、四胡、竹板等,加入了“弓箭步”“卧鱼儿”“金鸡独立”等新编动作,表演更加丰富生动。“戳古董”的表演不需要搭建正式的舞台,组建复杂的演员种类,也正是由于这种简单、灵活的表演方式,“戳古董”表演者走到哪儿都能快速吸引观众。

(二)表演语言生动易懂

“戳古董”的表演语言以当地方言为主,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中以叙事为主,运用夸张、比兴的手法,善于结合当地俗语和歇后语,把简单的事情描述得风趣幽默,其用词相当生活化,却不失一定艺术性,如“毛眼眼”是形容一个姑娘眼睛长得好看、水灵,既能描述清楚,又能表现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又如“白萝卜胳膊水萝卜腿,果子红的脸蛋蛋樱桃嘴”用来形容姑娘身材好、漂亮,这类俗语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来比喻姑娘,既能让观众感受到姑娘的美,又不乏幽默感,容易赢得反响和引发共鸣。由此可见,“戳古董”的表演语言丰富多样,是生活语言的艺术化,生动易懂,便于流传。

(三)表演音乐即兴变化

“戳古董”源于民众生活诙谐幽默,曲目中笑话包袱大多源于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又及时编创和表演,其音乐演唱多采用民间曲调,其特点就是粗犷豪放,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戳古董”流传初始是用真声演唱,后来改成了真假声的演唱方式,能够充分地适应男女不同的音域,形成不同艺人的演唱风格。在演唱中,一般有四类唱法,即高唱、低唱、夹说带唱、混合唱等。戳古董的曲牌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一曲到底,逐渐设计了曲头、流水板、快板、慢板、捏字板、跺板等不同的板腔变化。戳古董的作品由于即兴性形成迅速,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因此,“昨日他家事,今日台上演”,即使昨天发生的事情,经过民间艺人一晚上的加工处理,就可在第二天上演。

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戳古董”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戳古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二人台的一个分支,有着与东路二人台一样的民间音乐土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也与东路二人台同样经历了几代创作者与表演者的共同努力,呈现出剧目创作、表演与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戳古董”表演者的传承与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艺人赵福林等人根据坝上莲花落的曲调编唱了剧目《包办婚姻出人命》确立了“戳古董”独特的艺术形式。后将“戳古董”的表演形式传给了盲人民间艺人霍占海,霍占海自幼双目失明靠做鼓吹匠为生。1966年霍占海结识了赵福林,开始向他学习东路二人台与“戳古董”。霍占海虽然是盲人但能拉能唱,特别精通四胡的演奏,经常胸前挂着乐器边走边唱。20世纪80年代,霍占海演唱的“戳古董”还被录制成音像制品。赵福林是“戳古董”艺术的第一代传承人,霍占海自然成为“戳古董”艺术的第二代传承人,霍占海还被当地人誉为“石根子”。2010年首演的大型音舞诗画《大好河山》,霍占海自拉自唱表演的极具张家口地域特色的“戳古董”剧目,给现场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启了了解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大门。此外,霍占海还参与了电视剧《大境门》的拍摄。他为保护和记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戳古董”做出了巨大贡献。霍占海可以说是代表冀西北地区民间音乐的一张名片。

刘润书可以说是“戳古董”的第三代传承人。刘润书从小就热爱民间地方音乐表演,十二三岁起就开始拜师学艺,几乎学遍了当地的老师傅,很快刘润书就成为有名的民间艺人。1976年刘润书摆脱了民间身份成为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从此,刘润书对二人台和“戳古董”的研究工作走上了正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挽救濒临失传的剧目、曲目,刘润书几十年间先后走访了40多位民间老艺术家,收集整理了100多部二人台剧目和40多首非物质文化遗产“戳古董”曲目,他不仅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戳古董”剧目,还制作新的“戳古董”剧目,并把这些剧目搬上舞台,还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将“戳古董”这种区域性民间艺术带出张家口,登上了全国的舞台,让全国人民对这种民间音乐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2008年,他参与编制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戳古董》,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戳古董”的代表性传承人。

除了“戳古董”的艺术传承人之外,在刘润书的带领下,张北县文化馆筹建了以二人台为主的小型专业表演团队,并有意识地培养二人台“戳古董”专业演员、创作团队,为“戳古董”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戳古董”剧目的传承与发展

“戳古董”能发展成现在完整的艺术形式,与历代表演者的传承离不开,更离不开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戳古董”最初以一人为主,伴奏仅有四胡,一人自弹自唱、自编自演,以打地摊的形式即兴演出,演出内容以简单的生活琐事或是当下情绪为主,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表演,演出剧目有《拉毛驴》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作者解放思想,踊跃创新,表演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开始渐渐地用故事教育观众,以情动人,用更加复杂的剧情吸引观众;表演形式也有了极大的改变,积极汲取了其他地方表演艺术的特色,在演唱方式、伴奏器乐、演出化妆、道具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经过不断实践和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表演剧目,如《回南关》《小两口拜年》等。“戳古董”的发展不仅能紧随时代步伐,也能紧跟社会主题,在1995年时,创作者开始关注历史题材,此时的剧目表演中已有专业伴奏,加入了二胡、四块瓦等伴奏乐器,且表演者由一人变为男女二人,还增加了伴舞,表演形式更加丰富。

(三)对“戳古董”研究的发展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戳古董”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继续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我们对传统剧目的保护和有时代特色新剧目的编创,更离不开研究者对“戳古董”的研究。

在老一辈的影响下,很多艺术工作者、爱好者对以“戳古董”为代表的民间音乐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在东路二人台“戳古董”的音乐理论研究方面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以刘润书为代表的“二人台、戳古董”研究团队外,河北北方学院音乐学院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在“东路二人台”等当地民间音乐艺术的研究获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支持的有四项;学术论文十余篇。尤其张永江老师在“东路二人台”等民间音乐艺术研究中不仅根据民间曲调创作新歌曲,并出版了“东路二人台”研究方面的专著。

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戳古董”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专业演员与观众

“戳古董”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经历了五代传承人,也伴随了无数观众的成长。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更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对传统的曲艺表演造成一定冲击。虽然“戳古董”已经被列为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培养传承人和专业演员的重要性,但效果不是很显著,一方面是以“戳古董”为谋生手段的演员人数下降,另一方面是缺乏专业的剧团或学校培养表演技艺,鉴于这种形势,“戳古董”未来的发展需要培养更多专业的演员,充实表演群体,具有专业的竞争力。除此之外,“戳古董”的观众群体也在不断流失,没有肥沃的观众土壤来养育“戳古董”这朵花儿。在此情况下,“戳古董”未来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对观众的培养,了解各个层面观众的审美需求,把广大农村的观众扩展到城镇,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爱戏、懂戏的观众,与培养专业演员双管齐下,相辅相成。

(二)借助新媒体的宣传优势

“戳古董”发展至今,基本上还是保留着传统舞台或剧场的观演模式,在慢节奏的条件下,这种观演模式最能体现演员的技术和观众的情绪,也能迸发最及时的互动和共鸣。但是在当今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观演模式失去了一定吸引力,因为每一个时代的艺术产物都记录着当下人们的生活内容,有着特定时代的审美和情趣,“戳古董”的发展也离不开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适当借助新媒体平台,融入更多信息化的产物,增强传播力,提高影响力,使更多观众认识“戳古董”,从而逐渐关注和喜爱这种表演形式。在传播的过程中,注重表演内容的不断创新发展,使“戳古董”的表演更加贴近现代生活,贴近更多年轻人,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要。当然,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观众而失去自身的表演特點,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戳古董”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在其历史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几代艺术工作者不断磨炼、不断追求、不断创新。要想实现对“戳古董”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演员和观众是关键,在对其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力宣传,使这朵娇艳的坝上之花依然能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并在当下的艺术环境里呈现出多样化的民间艺术形态。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课题编号:HB18YS003)。

(作者简介:杨文斌,男,硕士研究生,河北北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古董剧目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Tough Nut to Crack
优秀剧目进校园
马未都成人之美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