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SWOT分析
2022-05-23唐新宇郑新李继宇崔周
唐新宇 郑新 李继宇 崔周
近年来,随着中考体育改革,体教融合等相关文件的落地,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社会、学校、家庭对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的关注度,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目的旨在推进中小学生体育的发展,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但是,由于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唯分数论和升学压力,且开展的体育活动主要都是围绕中考体测考试项目,同时在课程类教学中“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不仅加重了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而且阻碍了中小学生体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制定了“双减”工作的两个总体目标,即努力减轻校内作业量和努力减少校外教育培训服务机构的作业负担,其根本目的在于让中小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实施与推进,中小学生的课外时间增多,为开展校内外体育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此,为了提升中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热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本研究通过对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SWOT分析,提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有利于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策略。
1.课外体育活动概念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本文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在体育课以外的时间里校内或校外中小学生们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体育活动,同时课外学生和父母在一起的锻炼时间也属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范畴。由于课堂时长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运动需求,而课外体育活动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运动的积极性,因此,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分析
2.1.1学业压力减轻,增加体育锻炼时间
“双减”政策的核心就是要减少校内作业量和校外教育培训服务机构的作业负担,让中小生真正有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随着课内作业量的减少和校外教育服务培训机构的关停,中小学生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总之,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中小学生应该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并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且减轻学生们的学业压力,为中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以及体力和精力。“双减”政策的颁布也更好地与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相对应,为学生的健康、未来着想,不让中小学生背负过重的负担,健康地茁壮成长,更好地促進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1.2培养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
运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表明,中小学生阶段是一个人运动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数的家长过多关注文化成绩,让孩子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文化课,而忽视了运动习惯的培养,使得许多人没有养成运动习惯,更不用说运动技能的掌握。“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学生负担减轻,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小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兴趣班、特长班、俱乐部等形式,相比较体育课更具有灵活性、丰富性和广泛性,对于中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技能的掌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1.3体育教师地位迅速提升,课外体育活动质量得到保证
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体育老师经常被“生病”,体育课被语文、数学、物理等课程所挤占。中小学挤占体育课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被边缘化,使得体育教师无法发挥自身特长,导致无心上好体育课、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随着中考体育的推行,“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学校领导和其他文化科教师逐渐意识到体育课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保障体育教师的地位和权益,使其感受到存在感,体育教师更加有冲劲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训练,学生们的课外体育活动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2.2劣势(weakness)分析
2.2.1学校领导与教师对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认识不足
通常,一个学校的体育发展的好不好就在于领导的体育锻炼意识强不强,如何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关键。课外体育活动则需要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校领导则会以经费有限为由,从而限制了学生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任课教师则会跟随领导的步伐,同时也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一方面,教师担心学生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会消耗大量的体力以及精力,无法保持正常上课效率,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工作繁琐,缺少充裕的时间进行管理,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安全指数低,所以教师一般也不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文化课教师则挤占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就是消耗时间,没有实际意义,不如上课加强文化学习,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2.2场地设备紧缺,教师资源匮乏
2019年我国第四次体育场地排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316.20万个,面积5.94亿平方米,大多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场地器材比较充足或非常充足,占比为60.1%,但仍有11.6%的学校场地器材存在不齐全的情况。可见,目前我国体育领域存在场地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体育场地的匮乏给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不便。其次,教师队伍也相对匮乏,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是交给体育老师承担,而老师的日常工作也比较繁忙,课后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势必会影响开展效果;体育教师的工资收入相对其他文化课的教师低,无法真正地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影响工作效率,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较大。
2.3机遇(opportunity)分析
2.3.1国家高度重视,强化课外锻炼
一直以来,国家对于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都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推动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近几年来,教育部要求学校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特别是“双减”政策的实施,更为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提供了时间保障和政策支持。
2.3.2“双减”政策为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提供了契机
“双减”政策的出台明确指出需减少校内作业量和校外培训机构作业量,其根本目的在于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如果作业负担过重,会导致他们出现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近视眼、脊柱侧弯等等。研究指出,中小学生每天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也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双减”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4威胁(threat)分析
2.4.1体育价值认识不足,主观能动性较差
目前,影响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首先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唯分论”,升学压力,家长过度重视文化教育,以文化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标准。其次,家庭生活环境也影响着孩子的锻炼意识,家长和孩子一起锻炼的家庭,体育意识远超于没有一起锻炼的家庭,没有体育锻炼的家庭对体育价值认知程度较低,不愿支持中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家长的体育态度影响着孩子对体育的认知,没有家长的体育情感活动和鼓励,影响着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培养孩子终身体育的意识非常不利。
2.4.2家长过度保护,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使得当代的中小学生大多都是在家长们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且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的,生活中很少经历挫折和困难,性格比较温和或胆子比较小的学生,对于一些强度大、有明显身体碰撞的运动都是止步不前,害怕受伤而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家长们也很少鼓励孩子们克服困难,勇敢面对,导致上体育课时,稍有不适就请假,从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使得身体素质逐渐下降,稍有不慎就会发烧、感冒、腹泻。其次,家长对课外体育活动价值认识不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2.4.3缺乏安全风险监管机制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中关于中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很难提高相关人员和部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目前还缺乏對学校体育教学中发生的安全事故的法律保护机制,很多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担心产生意外风险等因素,从而增加了教育决策者在解决学校体育教学中发生的安全、风险等问题时的管理负担。
3.“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对策分析
3.1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升主观能动性
学校和家庭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中小学阶段是运动兴趣培养和运动技能掌握的最佳时机。因此,一方面家长应该从小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家长在闲暇时间应多陪同孩子一起运动,如户外跑、爬山、打球等,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实施奖励机制,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升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兴趣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去上课,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们学习的连续性,又可逐步提升学生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开展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讲座,使更多家长了解体育,带动孩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3.2扩大资源的有效供给,加强师资配备
学校的场地资源是有效开展体育运动课的前提,是开展中小学体育活动和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充足的体育场地是有效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和改善身体素质的关键。仅仅依靠学校自身供给是不现实的,为此,学校除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增加中小学生的活动量,也可合理改造学校的部分区域,如改造空教室、空的办公区域来积极应对场地不足的问题。也需要政府、体育等部门相关资金的倾斜,且重视社区体育设备的建设和改造,积极完善体育运动场地。其次,一方面,体育教师的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无法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因此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仍需大量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的薪资相对较低,无法激发体育教师真正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因此,应扩大资源的有效供给,加强师资配备,以促进中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升身体素质。
3.3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顶层管理和相关安全制度的建立。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风险系数相对较高,没有相关健全的安全制度很难提高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应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校方责任险,并建立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保险机制。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学业压力过重,作业量过大的现象,破除学校、家长“唯分论”“唯升学”等不良现象,也清楚地认识到纯粹以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已经没有办法满足智能时代的需求,考试分数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认识到体育锻炼、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体育认知程度相对提高。其次,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增加了对体育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外体育运动,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GZMUSK[2021]YB14)。】
(唐新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