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美育观下,校服何为?

2022-05-23刘娜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校服美感美育

刘娜

“审美经济”下的教育挑战

从统一的街头招牌到奇葩的城市建筑,从山寨的电影节海报到土味文化的流行,“中国式审美”遭群嘲……

这或许意味着一个审美经济时代的到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研究发现,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人们不仅仅在“买东西”,更希望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或情感体验,从关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融合在一起的消费。

这是经济学两百多年来最大的一次价值转向,也是当今经济学向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回归。这意味着满足和追求人的幸福体验再次成为当代经济学的主旨,人成为目的,财富效用只是手段。美,也慢慢地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审美经济”意味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它与人工智能一并,共同向教育提出挑战:什么样的知识最有用?未来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与能力?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做过一个有5万多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结果颇令人意外。毕业1~5年的学生回答的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学生回答的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学生回答是“人际关系”,毕业16年以上的学生則提出“艺术最有用”。

这里的有用并非直接转换成物质的有用,而是经过艺术的审美浸染之后拥有的一种感知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超越个体的审美

审美,康德认为是无功利的、反思性的情感判断。一方面,它从个别事物的感性形象出发,以情感为桥梁生发的,以自由想象力和知解力为基础的判断;另一方面由于审美与功利、私欲无关,所以又具有理性判断所到达的那种普遍意义和道德共通性。正是这种普遍性和共通性使得审美能让人超越个体,超越快感,从自然走向自由。

席勒继承并发展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将美学研究带入到现实生活,并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有健康的教育,有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最后一种教育的意图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的整体。”

蔡元培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育的第一人。他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美育代替宗教”,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津为桥梁”。美育可以引领人们进入一种“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的意境”,通过诗歌、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美育最值得自豪,也最真诚的是,它不是许诺受教育者一个未来的、抽象的幸福,而是能够积极引导他们体验当下身心愉悦和谐的幸福。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但不能止于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是指向人的完整的教育。学校还需构建生活美学课程、生命美学课程以及学科和环境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大美育课程体系。

在生活美育观指引下的美育时空不只存在于人的艺术审美活动中,更存在于人们广阔的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它不只是局限于人生的在校学习阶段,更是贯穿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是学校艺术教育,更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

孩子的美学启蒙导师

或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误解:美感是艺术家或是高阶层人士才要接触和钻研的。但事实绝非如此,当你拥有通过感官、直觉去感知外在美好事物的能力,那便是一种美感。美感教育不是技术的学习,而是希望让人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进而愿意发现美、探索美、体验美、思考美、运用美的历程。

为了改变“低美感”的大众氛围,让下一代接触“美感”的多样形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从2016年开始,推出了5年为一期的“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美感教育是眼、手、心、脑并用的整合型跨领域学习,同时强调在问题解决方案中以手思考(Thinking through Making)的做中学”。

而在2013年,台湾的陈慕天、林宗谚和张柏韦这三个理工科男生就发起了教科书改造计划,他们为此成立了一个叫做“美感细胞”的组织。而同教科书一样,校服,陪伴孩子至少三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最触手可得的资源,能否变为美育的载体呢?

人们对服装的第一感觉是从色彩开始的,不同的色彩传递着不同的审美意象。英伦校服中,最经典的色彩搭配莫过于藏青、枣红。藏青色源于海洋文明,象征专业、经典、坚毅;枣红色比红色更浓郁、厚重,多了一份从容优雅。材料美的内涵是质感美和肌理美。校服使用的材料由于其纤维原料、整理工艺的不同,形成了软硬、厚薄、刚柔、皱挺等多种不同的质地。这些质地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发挥其某些独特的美感体验。

西方人崇尚理性思维,他们的校服在设计上没有花哨的装饰,以暗条纹、素格型为主,品类有西装套装、制式连衣裙和短裙。中国人注重感性思维,讲究儒家的含蓄、内敛,意味悠久的“中和之美”。轻中式系列试图通过优雅的立领,精致的盘扣、交襟,舒适的棉质地等服饰元素,穿梭回那个物质朴素、品格高洁的轴心时代,提示当下的文化、教育能否在被历史检验的清澈源头,寻求与古典精神的承接,寻求超凡脱俗的境界。

内敛、优雅、洗练是伊顿纪德品牌的设计理念。内敛是一种精神,是情感的收缩,并不是旁若无物,也可以很活跃,但内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优雅是得体而精致的外表,丰富而强大的内心;优雅是柔而不娇、坚而不厉的品性气质;优雅是积极乐观、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洗练是蚕茧处理的一道工序,经过洗练之后会变得非常纯净洁白。洗练和简约相近,是一种繁华落尽、洗尽铅华之后的内敛,是一种自然纯净、返归本体的状态。

美由心生,礼行于外

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礼乐”的观念,教导人们如何用优美的“乐”来辅助“礼”的实施,让人们在俯仰揖让的美感体验中,知晓礼的规范。

南开中学以“容止格言”为学生的仪容举止规范。衣镜铭,又称“四十字镜箴”,是南开学校在张伯苓、严修主校期间,为了培养和规范学生的仪表和举止而在当时南开中学东楼中的过道左侧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刻写的箴言,箴言由严范孙(严修字范孙)书写。后来,此箴言所蕴含的精神也成为“南开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礼是一种途径,是人们从心底所产生的美的一种表达途径。2019年,伊顿纪德品牌与29所学校开启了以“礼行于外,美由心生”为主题的“美的第一课”。北上哈尔滨,南下广州,东达苏州、绍兴,西至兰州、武汉,美一点点在传递。

“礼仪源于尊重,尊重是礼仪的灵魂。礼仪在于律己,律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慎独与克己。礼仪在于敬人,敬人就是互谦互让,互尊互敬,恭敬,友好。”仪态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达着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是人动态美的体现。如何合体着装,如何在站、坐、蹲、走中体现出风度,在浸润、熏陶中,美育礼仪师以美的教育播撒美。

“一个身着洁净、优雅、洗练服饰的青少年,怎能不在乎自己的言行举止呢?又怎么能容忍心灵上的尘埃?”一套优雅、得体的校服,需要清洁的环境来匹配,而清洁的环境需要美好的心灵来照料,这正是美的塑造、浸润、熏陶。

安吉拉·路娜(Angela Luna)是一位波士顿22岁的女孩,被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的难民生活状态、命运状态所触动。“我想要的衣服,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而不仅仅是漂亮的、被磨损的衣服而已。”她为利比亚等地的难民设计出中性均码的特制衣服,这些衣服可以转换为可供难民生活使用的帐篷、睡觉的毯子、发光救生衣等。

校服不仅是穿着其身的衣服,更是一颗环保、公益的种子。2016年,伊顿纪德品牌与公益组织泥土日记联合发起的Upcycle项目,以伊顿纪德裁损衬衫为原料,经黔东南少数民族妇女之手升级改造成蓝靛染非遗手工艺品。伊顿纪德持续以市场价回购非遗手工艺品,依照国际公平贸易协议,采购利润的50%将回到当地,用以支持少数民族妇女工作坊。这不再仅是一次捐贈,更是一次文化价值的觉醒,一次激活村庄生命力的尝试。

苏格拉底说过:“美是善的父亲。”所以,美综合并统摄着善与真,美引导人远离假丑恶,走向真善爱。一条校训,一枚校标,一支校歌,一套校服,甚至一草一木都彰显校园之美,教育之美。如此说来,校服是否如若一张张纸,承载着精神和价值,成为孩子们的美学启蒙导师?

猜你喜欢

校服美感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我的校服我做主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几何映射
锐角
秋冬的暗黑浪漫
记忆深处的校服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美育教师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