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慎用“炙手可热”
2022-05-23胡礼湘
胡礼湘
先看《语文学习》上的用例:
(1)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多样性”问题同样受到关注。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尤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当阅读遭遇考试》,《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
(2)再看曾一度炙手可热的畅销书——《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此书出自北京一所中学的青年历史教师袁腾飞……(《注重自我个性,反对教育的从众化》,《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
(3)疫情期间表示与瘟疫抗争的词语大量涌入人们的生活,如抗疫、防疫、控疫、驅疫等,“战疫”一词能够从中脱颖而出,成为炙手可热的流行词……(《新词“战疫”》,《语文学习》2020年第9期)
这三例都用了“炙手可热”:例(1)用它形容“话题”,例(2)用它形容“畅销书”,例(3)用它形容“流行词”。请问:“话题”“畅销书”“流行词”这些物,能用“炙手可热”形容吗?
再看《演讲与口才》上的用例:
(4)1962年,索尔仁尼琴发表处女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后一夜爆红,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作家,登门拜访的朋友络绎不绝。(《父与子》,《演讲与口才》成人版2020年第22期)
(5)如今,辛柏青凭借《妖猫传》《八佰》《大秦赋》,朱媛媛凭借《送你一朵小红花》《小别离》《我的姐姐》,都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知名演员。(《辛柏青朱媛媛的幸福箴言》,《演讲与口才》成人版2021年第20期)
(6)年仅14岁的全红婵,在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上惊艳了全世界,以五跳总成绩466.2分打破世界纪录,为中国队夺得跳水女子单人10米跳台金牌,一时间,她成了最炙手可热的体坛新星。(《眼里只有“五个动作”》,《演讲与口才》成人版2022年第3期)
这三例也都用了“炙手可热”:例(4)用它形容“大作家”,例(5)用它形容“知名演员”,例(6)用它形容“体坛新星”。请问:“大作家”“知名演员”“体坛新星”这些人,能用“炙手可热”形容吗?
下面,我们来看看“炙手可热”的出处和范例:
“炙手可热”,最早见于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杨家权重位高,势力大,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其后,“炙手可热”的范例在古今诗文中常见。《新唐书·崔铉传》:“时语曰:‘郑(郑鲁)、杨(杨绍复)、段(段玫)、薛(薛蒙),炙手可热。”李清照《逸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高明《琵琶记》:“我夫人虽则贤慧,争奈老相公之势,炙手可热。”《明史·董传策传》:“嵩(严嵩)久握重权,炙手可热。”王韬《淞隐漫录》:“北地某公者,当时显宦也,声势烜赫,炙手可热。”沙汀《淘金记》:“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季羡林《法门寺》:“刘瑾气焰万丈,炙手可热。他那种小人得志的情态,在戏剧中被表现得惟妙惟肖。”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看“炙手可热”的出处和范例可知,“炙手可热”是一个成语,贬义色彩十分鲜明,用法古今没有变化,一直是形容那些气焰嚣张、飞扬跋扈的人。汉语辞书也是这么认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之为:“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中华成语大词典》(吉林大学出版社)释之为:“手被火烤得发烫。比喻权势气焰盛极一时。”毋庸置疑,“炙手可热”的适用对象只能是人,而且是反面的人。
明乎此,再看前引刊物上的用例:例(1)、(2)、(3)中的“话题”“畅销书”“流行词”都是物,不是人,不适合用“炙手可热”形容;例(4)、(5)、(6)中的“大作家”“知名演员”“体坛新星”都是正面的人,不是反面的人,也不适合用“炙手可热”形容。
“炙手可热”用错对象的例子,在其他报刊上也有出现:
(7)苏子平是数学老师,在他们这所高中,他的数学教学能力首屈一指,公认的第一,而且在全县的几所高中学校,还没有哪个数学老师敢说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比苏子平强的。因此,苏子平是炙手可热的高中数学老师,想让其补课的培训学校和家长趋之若鹜,但都吃了闭门羹。(《找补》,《小说月报》原创版2020年第6期)
(8)市集经济炙手可热,大学路连夜赶考(标题,《新民晚报》2021年6月8日)
例(7)中苏子平老师不是反面的人,不能用“炙手可热”形容;例(8)中“市集经济”不是人,更不能用“炙手可热”形容。
总之,“炙手可热”时常用错对象,写作者要慎用“炙手可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