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新课标,变革教与学
2022-05-23杨志迪
杨志迪
摘要: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观照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创新教学实验,从什么是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古诗词创新教学、让学生从事古诗词创作的学科原因、如何从事古诗词创新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方式如何创新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新课标的新要求,以及古诗词创新教学能够落实新课标要求的理论原因与实操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10-0068-03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颁布。新课标提出要发挥语文学科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的奠基作用,以任务为导向,立足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突出情境性和实践性,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完成语文学科的学习,等等。但传统教学难以企及这样的高度。
微课程教学法的古诗词创新教学以目标管理、问题导向为设计策略,形成系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思维,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微项目学习,创造运用诗词语言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创作古诗词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放飞想象,提升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正好满足新课标的新要求。
● 什么是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古诗词创新教学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它以“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为基本结构,倡导课前学习知识,课堂内化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由此创意系统设计“三剑客”(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视频和课堂学习任务单)驱动下的三大模块教学模型,实现激发学习力,完成从学习知识到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渐次提升。
古诗词创新教学是根据微课程教学法的理论和方法而创意的教学,即课前完成知诗人、诵诗文、解诗意、悟诗情、学诗法的学习,课堂完成巩固知识、进阶深究、创作诗词,使学生学诗词懂诗词,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筑基。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一系列有效的学习脚手架,让学生全身心地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诗词创作,在运用诗词语言的实践中,传承文化,升华审美,体验成就感。
● 让学生从事古诗词创作的学科原因
学习创作古诗词是文学表达的需要。在“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习内容”中,新课标指出:“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诗词创作,就是学生用书面诗词方式表达语言运用、观察事物、抒发情感的绝妙途径。
学生从事诗词创作实践,学以致用,能够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诗词文化熏陶中实现文化自信,以及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综合素养提升,成为新课标释放学生学习力的真实写照。
● 如何从事古诗词创新教学的设计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三剑客”与新课标倡导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高度重合,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部分融合。从事古诗词创新教学首先要设计出合格的“三剑客”,笔者在常态化的古诗词创新教学实验中,让“两单”的设计趋于结构化,这使得课文解析变得便捷准确,既方便整体驾驭,也方便考察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1.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与开发配套学习资源
设计古诗词创新教学的“任务单”,既要包括基础字词、作者、词意、诗意、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等常规内容,又要循序渐进地提供押韵、平仄、格式、通融及其避忌、粘对等格律知识,以便学生上手创作。
“任务单”设计须坚持目标导向,每一个“达成目标”必须具体精准,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这一课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学到这个程度”。
学习任务设计须贯彻“目标管理”和“问题导向”策略,用目标把任务规范起来,做到一个学习任务或几个相关的学习任务对应一个“达成目标”,用问题让所有学生都会自主学习,从而享受学习乐趣,体验学习成就感,为课堂内化知识创造条件。例如,笔者设计的《稚子弄冰》“任务单”中有这样一条“达成目标”:
通过观看微视频、阅读古诗、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能理解《稚子弄冰》全诗的意思。
据此,设计与“达成目标”配套的学习任务: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钲、磬、玻璃”这些字词在诗中分别是什么意思?请借助课文注释写在下面。②全诗讲了什么事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句翻译。
为了支持学生完成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教师需要分析有哪些学习任务不借助新的学习资源是难以完成的,据此开发配套学习视频等资源,支持学生完成有难度的自主学习任务。
2.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单
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是“任务单”“达成目标”的升华,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前学习知識走向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从新课标视域看问题,是一个对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部分对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的目标体系,已经超越“三维目标”,链接新课标,瞄准核心素养提升。
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沿袭“任务单”目标管理、问题导向的设计策略,又有不同的提炼“达成目标”的方法,即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从巩固知识出发,经由最近发展区,再到微项目学习,把每一个流程设定为达成目标的条件,一一提炼课堂学习“达成目标”。例如,《十五夜望月》的课堂学习“达成目标”如下:
①通过“测测你的学习力”,巩固课前自主学习成果;②通过“诗文鉴赏闯一闯”,了解“月”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含义;③通过“意境诵读有韵味”,读出对《十五夜望月》的意境的理解;④通过微项目学习,能按照七言绝句的格式、押韵规律创作七言诗;⑤通过展示评价,修改作品,能按照七绝基本知识评价同伴的作品,养成通过同伴互助激发智慧的良好习惯,养成文雅礼貌的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良好习惯。
根據“达成目标”,古诗词创新教学的课堂“学习任务”一般包括检测、进阶、诵读、诗词创作和作品展示。协作创作和作品展示构成微项目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是撬动课堂学习革命的杠杆。
● 课堂教学方式如何创新
1.检测
课堂检测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成果的评价,其目的是巩固课前的学习成果,为进入“最近发展区”打好基础。检测的范围和难度相当于“任务单”。笔者一般对诗人、诗意、格律知识进行检测。检测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一般性的习题、应用题,也可以是问题。检测要确保所有学生都是参与者,以保证评价的全面客观。
检测中嵌有“协作评价”子项。检测完成之时,由小组成员协作“对一对、议一议、改一改”加教师“审一审”,发现问题当堂订正。在完成“协作评价”之后,小组长随机抽一份课堂学习任务单交给教师审阅,如果没有问题,就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如果某小组无法统一认识,就由教师介入进行面对面指导,直至完成学习任务,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进阶
进阶是关于课前学习内容的横向拓展,可以鉴赏古诗,也可以分析某个意象表达的情感或志向。进阶中也嵌有“协作评价”子项,操作上与检测环节相同,不再赘述。
3.诵读
课堂学习的第三个环节一般为诵读。诵读采用学生自己读、同桌读、前后桌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一般安排在理解诗意之后。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借助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诵读,接近或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还能提升其审美能力。
4.诗词创作
在诵读结束之后,进入内化知识的“微项目学习”。微项目学习是微课程教学法汲取项目学习精华倡导的微型项目学习,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教师要善于找到知识、技能与生活之间的最佳连接点,确保微项目学习能实现知识的内化。
例如,《稚子弄冰》描述孩童在清晨玩冰的趣事。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恰逢学校举办“迎六一歌咏比赛”,笔者便以此为真实情境让学生从事创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诗人夜游黄沙道的感受,笔者创意“兴起游校园”的创作主题,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思写成自己的《西江月》……这些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在激情澎湃中传承优秀文化,油然而生文化的自信,实现了知识内化与核心素养双提升。
5.作品展示
学生在完成个人创作之后,进入小组交流,推选优秀作品参加全班展示。在诗词展示中,学生诵读作品,阐释创作思路,其他组学生则提出质疑,内容涉及平仄、押韵、修辞手法、情感表达、修改意见等。展示活动能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由听教师讲授的观众转变为学习的主人,无论是展示的学生还是质疑的学生,他们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在古诗词创新教学实验中,教师要重点做好“三剑客”系统设计,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协作学习中涵养团队合作意识,在创作与分享中培养质疑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金陵.新体系: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温儒敏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6]郭华.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DB/OL].https://appti1qd2s44049.pc.xiaoe-tech.com/detail/l_6273316ae4b0812e1794edef/4.
[7]郑国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506/09/54978409_1029976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