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程中 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思考

2022-05-23李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探索立德树人

李凡

摘要:本文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角度,探讨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有所获,让“立德树人”教育落地入心。

关键词:立德树人;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10-0056-0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笔者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角度,探讨如何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有所获。

● 关注时代特色,依托有意义的落脚点,增强信息社会责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肩负着新时代所赋予的学科育人价值,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内容特色,合理嵌入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等育人要素,进行主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把握时代,提高问题分析、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能力,凸显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价值,培养具有担当精神、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例如,在《数据的可视化表达》一课中,教学重点不能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技术去实现数据可视化的过程和方法,而应在引导学生学会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的同时深入挖掘数据可视化表达的意义,再结合案例的运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使学生计算思维得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可视化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笔者在本节课中以“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相关数据为依托,将所有任务设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中国心”,激发国家荣誉感;课堂中学生们通过成果展示的交流分享,深深感受到中国航天人对国家航天航空事业发展所做的努力与奉献,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当然,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中国与世界强国的差距,激发其危机感,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 关注学生生活,结合真实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更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创新实践服务,提升科学素养。在课程实施中可通过针对真实问题进行算法与程序设计来凸显和落实,也就是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设计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程序培养学生利用程序设计创新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即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发展与创新的能力。

那么,真实的问题情境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联通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应设置在一个能够检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真实情境中,发展学生算法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江苏省邗江中学金婧老师在对《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定时提醒》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在项目引入中以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智能设备“定时”功能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趋利避害”,由此提出如何编程实现“定时提醒”对用眼时间进行管理。

②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在项目分析环节,教师要抛开程序设计,先对“定时提醒”进行功能分析,步步追问,由学生自主分析判断进行问题的界定,驱动学生不断思考“我该如何解决”。

③富有挑战性的、复杂的、多阶段的任务活动。程序设计最重要的环节是算法模型建立。在项目设计环节,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活动中体验定时功能实现的复杂性,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同时,设置递进任务,有效统领教学目标中的学科大概念,通过算法结构的层层分析,让学生对算法建模有更深的体会,推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④及时反馈提升学生表现行为。在项目实现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行—对比分析修改完善”,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持续深入思考和实践中有机会提高表现性行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计算思维,实现了作品功能的优化与创新,完成了知识建构。

⑤整个教学过程要做到有收有放。放——强调学生的自主分析与探究,将课堂还给学生;收——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实现知识的建构,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行动力。这正是“立德树人”基本理念中的相关要求,关注学生对实践意义的创造,实现“应用驱动创新”。

● 关注内在情感,依托教学活动设计,融入人文教育

在项目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关注地方特色,以人文环境与知识为载体,形成以技术为支撑的特色信息技术课程,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在《探秘人工智能——别样的植物之旅》一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引入,通过展示校园优美如画的环境、绚丽多姿的植物,让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享受美的情境中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欲望。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植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展开,其中不斷穿插各种植物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引发思考,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学生的观察讨论中,践行以美育人,最后在合作探究中要求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语音合成)为喜欢的植物制作二维码标识。二维码显示的内容为一首小诗,这也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在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同时植入了文化育人因素,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自觉推广者。

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情感投入的情境中展开深入思考,进行思维碰撞,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旨趣,而且也体验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旨趣。实践中把握时机,创造最佳教育氛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 结束语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综合考虑情境设计的引领性、任务活动的挑战性、问题引导的逻辑性、高阶思维的批判性与知识建构的整体性。备课时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因素,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合理嵌入价值基因,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知情意行合一,践行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俊杰,沙有威,毛澄洁,等.信息技术学科核心育人价值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育,2019(12):5-7.

[2]王爱胜.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价值分析[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12):13-15.

[3]金婧.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定时提醒[J].中国信息技术育,2020(09):10-12.

[4]段金菊.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信息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完美统一——兼评《PowerPoint制作专题》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64-65.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探索立德树人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