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栽培过程的常见病虫害形式及合理预防措施
2022-05-22吾甫尔阿不都帕合尔鼎阿布来提
吾甫尔·阿不都,帕合尔鼎·阿布来提
(1.尉犁县阿克苏普乡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尉犁 841500,2.新疆农业科学院 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棉花的平均产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25%左右,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对农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棉花的稳产高产更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近年来,随着社会消费能力的整体升级,对于物资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这为棉花产业的高效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在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良好匹配下,棉花生产的形式更为合理,使棉花产量与品质得到了更好的保证。棉花的栽培及自然生长特性与大宗农作物存在一定差异,棉花的生长周期长、栽培农艺复杂,其生长过程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高,温度、水分、土壤环境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棉花品质。同时,随着生产模式的变革,传统的棉田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病虫害问题的发生频率与影响程度逐年提升,枯萎病、黄萎病、棉铃虫、蚜虫等多种形式的病虫害对棉花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明确棉花病虫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与治疗,是保障棉花产量的关键。
1 棉花栽培现状与问题
2021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为302.8万hm2,其中新疆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达到250.6万hm2,全国棉花平均产量为1 892.6 kg·hm-2,新疆地区棉花平均产量达到2 046.4 kg·hm-2,可见新疆地区不仅作为棉花生产的主产区,而且其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也具有明显优势。近几年,棉花生产的成本呈现明显上涨趋势,加之生产周期长、可依靠的机械化设备与大宗粮食生产存在差距,导致棉花种植面积逐渐缩减。不仅如此,棉花栽培过程的病虫害问题呈现规模化发生态势,部分地区受病虫害影响,棉花产量明显降低,棉花生产的经济效益难以满足农民预期[1]。
2 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2.1 常见病害特征及防治
2.1.1 棉花立枯病
棉花立枯病在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均有发生,其主要由于立枯丝核菌侵染造成棉花幼芽或植株病变,由于病菌侵染幼根、幼芽,导致棉花早期出现烂芽、烂种问题[2]。棉苗受到立枯病的影响,早期在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黄褐色斑点,随着斑点逐渐扩大,茎部凹陷内缩,并逐渐失水过多产生腐烂(图1),棉苗枯萎、干枯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造成棉苗大面积死亡。立枯病可在17~28 ℃的条件下快速生长,且在-20~40 ℃条件下均能够存活,因此其致病范围很广,具有较强的传染能力,可在5~10 cm土层内大面积影响作物根系。
图1 棉花立枯病植株特征
对于棉花立枯病应当通过多种技术综合防治,首先,加强预防,通过精细整地、深耕灌水等方式杀死土壤中残留的病菌,并采用种子处理、精量播种等形式降低致病几率,同时还要重视生产过程的田间管理。其次,可以通过化学药剂的方式进行防治,当棉花出苗超过40%左右时,可选用20%甲基立枯灵4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茵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立枯净800倍液进行2次喷施,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3]。
2.1.2 棉花枯黄萎病
枯黄萎病也称萎蔫病,包括枯萎病、黄萎病两大病症,是病菌损坏棉花植株的维管束,造成整株棉花萎蔫,并出现叶片、植株状态的显著变化。枯黄萎病属于土传病害,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其产生会造成棉花10%~50%的减产,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4]。黄萎病多从棉花植株的下部发病,初期植株叶片的变化最为明显,表现为下部叶片出现黄色纹理,且病情由下至上蔓延,导致整株棉花萎缩,植株出现畸形,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枯萎病表现为植株矮缩,其根、茎维管束为黑褐色,叶片深绿变厚,严重时,叶片从顶端向下枯萎脱落。
图2 枯黄萎病造成的叶片变化
枯黄萎病在棉花栽培过程中的发病率很高,对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科学进行预防和治疗。首先做好农田的基础建设,合理使用化肥和有机肥,并对土壤科学翻耕整平,适当深翻,消除土壤中的潜在致病因素;其次,注意选择抗病性能强的棉花品种,并对棉花种子进行消毒及包衣处理,有效杀死病原菌;再次,通过喷洒黄腐酸盐和天丰素等营养素,强化棉花植株的代谢能力,提升其抗病性能;最后,对于已经出现枯黄萎病的棉田,应做到及早治疗,可利用40%多菌灵500倍液及黄腐酸盐500倍液喷施植株表面,或利用40%多菌灵1 000倍液进行根部浇灌。
2.1.3 细菌性角斑病
细菌性角斑病属于棉花生长过程中期易出现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茎秆等部位,病菌感染部位出现淡褐色斑点,环境湿度适宜是产生菌脓,导致植株腐烂穿孔的主要原因。细菌性角斑病可以通过雨水及昆虫传播,易出现大面积病害。
针对这一病症,首先应适当控制灌溉频率,并利用中耕机进行中耕,使土壤湿度快速降低,实现对病菌生长环境的破坏,同时应及时清理发病枝条或植株,降低传染风险[5]。此外,还可利用12%的绿乳铜600倍液进行化学药剂喷洒治疗。
2.1.4 棉花炭疽病
炭疽病是棉花植株根部易发的一种常见疾病,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易发生,炭疽病使棉花植株的根部生长出红褐色斑点,并逐渐蔓延到叶片及茎秆部位,发病部位会出现橘红色黏性病菌分生孢子,随着病症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凹陷,颜色逐渐转为灰褐色,造成植株病态和棉铃损坏,严重影响棉花产量。
炭疽病的治疗要根据棉花生长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药液进行喷施,苗期发病宜采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25%咪酰胺(使百克)乳油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喷施;蕾铃期发病可采用70%代森锌800倍液喷施;此外,还可选用40%五氯硝基苯进行拌种或利用50%多菌灵可湿粉进行浸种,以达到预防炭疽病的目的。
2.2 常见虫害特征及防治
2.2.1 棉铃虫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在我国各大棉花产区普遍存在,其中以长江、黄河流域的棉花产区虫害发生较为频繁,新疆地区的棉铃虫发生率也有所提升。棉铃虫的幼虫主要以棉花的蕾、花、铃为食,易造成棉花苞叶张开发黄,严重时脱落;幼虫危害花的柱头和花药等位置后,造成棉花无法授粉结铃;幼虫危害棉花青铃后易因病菌感染而导致烂铃,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6]。
对于棉铃虫的危害,主要以防治为主,重点针对虫卵数量高峰期展开防治,利用初孵化幼虫耐药性差的特点,进行低剂量农药喷施,并对虫卵较多的枝干进行人工去除,也可在产卵期在棉田喷洒2%过磷酸钙浸出液,有效驱除产卵成虫,降低虫卵威胁。对于已经产生的棉铃虫幼虫危害,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或5%氟虫腈悬浮剂进行灭杀。
2.2.2 蚜虫
蚜虫是对植物破坏性极强的害虫,属蚜总科,对于棉花的威胁很大,其具有分布范围广、物种多、能迁移等特征,扩散能力很强。蚜虫以棉花植株的枝叶、花蕊等部分为食,且具有快速发病的特点。因此,当发现蚜虫危害时,应及时进行药剂喷施,可采用氧化乐果100倍液滴心或使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40%吡虫啉水溶剂1 500~2 000倍液喷洒植株。此外,日常栽培过程应做好蚜虫的预防,可采用培育并投放蚜虫天敌的形式进行预防,蚜虫天敌包括瓢虫、食蚜蝇、寄生蜂、蟹蛛等,昆虫病原菌也能很好地杀死蚜虫幼虫。还可积极进行人工防治,及时修剪并去除虫害的枝叶、花蕊,并将其烧毁,降低虫害传染率。
2.2.3 棉叶螨
棉叶螨又名棉花红蜘蛛,棉叶螨主要以棉花叶片为食,叶面被棉叶螨吸食后会出现大量白点(图3),导致叶片逐渐干枯变红,严重时茎秆干枯,严重影响棉花产量。棉叶螨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东北、新疆、华北、华南等棉花产地均出现过相关虫害。为降低棉叶螨的虫害威胁,应做好相关预防工作,一方面从棉苗定苗开始,应通过人工及时摘除虫叶,并杀死可见害虫及虫卵;另一方面,利用春冬时节做好田间及棉田周边的杂草去除工作,并及时做好田间灌溉,破坏棉叶螨的生存环境。对于已经发生虫害的棉田,可采用 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 700~800 倍液喷雾,能够有效杀死棉叶螨成虫及虫卵,此外毒杀酚、亚胺敌敌畏等药剂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7]。
图3 棉叶螨叶片虫害特征
2.2.4 地老虎
地老虎又名切根虫,属于分布广泛的地下害虫,地老虎根据地域的不同,害虫的种类也多样化,包括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等多种类型,地老虎的幼苗白天潜伏在杂草、幼苗根际,夜间活动会啃食棉花的幼苗嫩叶,随着幼虫生长严重威胁棉花根系。针对地老虎的防治,要注意在春播时清除田间杂草,去除地老虎虫卵,可每公顷用50 %辛硫磷乳油4.50 kg拌细砂土749 .63 kg,在作物根旁开沟撒施药土,并利用90%晶体敌百虫1 500倍液喷施杀虫,也可利用90%晶体敌百虫配成毒饵诱杀害虫。
3 结语
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稳产高产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病虫害产生的经济损失很大,且病虫害一旦发生,则会造成区域性明显减产,病虫害影响区域的平均减产在34%~43%左右。因此,在棉花栽培过程中,农民应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严格按照农艺要求做好耕整地、灌溉、除草等工作,并事先做好药剂预防喷施和人工去虫除卵工作,尽可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并在发现病虫害的初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降低病虫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