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思政实施探究
2022-05-22张东杰范月君闫国苍王晓蒙向蕴欣蔡思彤
靳 伟,张东杰,范月君,闫国苍,王晓蒙,向蕴欣,蔡思彤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西宁 812100)
0 引言
教育部在2020年5月28日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1],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同时,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3],“双高计划”中提出要时刻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纳入到教材、课堂中。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为此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中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的加重,存在以个人利益为重、重财轻德的现象。因此,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的根本任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学生价值观不被歪曲。
以高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为例,探索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要点与保障措施[4]。将课程思政体系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融合,将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专业过硬、热爱劳动的知农爱农创新型人才。
1 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作物生产及经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作物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生产过程所使用农机具装备的结构、功能、作用原理及其实操的一门学科。高职院校大学生除了要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当代大学生优秀的品德人格,但是长期以来,高职大学生注重专业知识要点的学习,仅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课,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互孤立。不能有效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本身的修养和素养,不能将自己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难以有效创造社会价值。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能够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相得益彰[5],是中国高校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完美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如盐化水”,而非“米中掺沙”。将专业知识、爱国主义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作为农林科学系担任专业基础课讲授的教师,不仅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更应该将学生培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追求,并自觉履行的学生。
2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要点
2.1 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能够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践行者,需要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的关键要素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培养德育的能力,不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跟专业课教师无关,认为无法在课堂内融入思政。应要求教师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教师理应担负起育人的神圣职责, 既要将书教好, 更要将人育好。
根据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的要求,正确认识农业生产机械化对农业生产发挥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将优秀的专业素养融入教学的日常工作中[6]。在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将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趋势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素养过硬、品德情怀高尚的知农爱农创新型人才。
2.2 思政元素的挖掘
做好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思政元素的搜集、拓展、开发、归类、整理与选择,每一门专业课都藏着无数的思政元素,如何根据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做到有效挖掘,是做好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结合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挖掘课程所蕴藏的思政内涵,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中潜移默化地增加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7]。
2.3 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的融合
课程与思政的关系,应做到“如盐化水”[7]。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做到思政要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农业生产机械专业教材和课程内容体现德育,促进思政元素与农机专业知识相融合,在日常农机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在专业学习中把农业生产机械化与党情、国情、民情相结合,与农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3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思政改革主要保障措施
3.1 梳理农业生产机械化涉及的思政元素
按照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的特点,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结合每节课的内容、授课方式和价值观念,挖掘属于自己专业课思政教学元素,围绕“两精神一情怀”即“农机精神”“工匠精神”与“大国三农情怀”三个主要思政元素[8-9],通过农业机械行业典型人物和事例,例如,结合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人民币女郎”梁军和第一辆拖拉机-东方红,以及农机的发展,着眼文化角度解读农机化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总结前人的智慧和汗水,凝聚后人的思考与探索,体现农机人发展农机化事业的信念和决心,无数农机人前赴后继,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成就了“农机精神”,培养学生学习老一辈农机人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不断为人民造福,培养学生为中国梦、为中国社会而奋斗,弘扬“农机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结合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事例,罗锡文院士出生在农村,儿时感受到农民的辛苦,励志用农机装备代替劳动农民的双手。挖掘这些典型的“农机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纯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把强国志融入到新时代的追梦过程当中并激发学生文化自信。结合农业机械发动机拆装实践,有序实施拆装步骤、零件摆放整齐,明确大小螺母的区分和螺母拧紧的程度等知识,懂得小事成就大事,增强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庞大的发动机由无数的小零件组成,且小零件之间完美配合才能正常工作,鼓励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产品一次一次的改进,把99%提高到99.99%,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培养学生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农机最终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重点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将强农兴农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素养过硬、品德情怀高尚的知农爱农创新型人才。
在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制定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挖掘总结出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典型案例[10],如表1所示为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知识模块的课程思政内容。
3.2 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注重课程知识点结合案例融入思政元素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不能停留在课堂PPT形势的讲课方式,需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通过启发式、研讨式和案例式等教学途径,有效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课堂中,并利用调查等形式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更有兴趣的自主学习和创新。
3.2.1 翻转课堂教学
通过翻转课堂[11],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明确。教师课前通过云班课APP发布本节课所讲的教学内容,如视频、图片、网上素材或简短的论文等内容,学生可以在云班课中相互讨论及学习,查阅的材料互相共享,提出自己的见解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疑问;课中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学生交流,增加学生与教师互动和个性化沟通的途径;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回顾知识,不懂的难点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讨论一同解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
3.2.2 分组式教学
教师通过了解班级和学生情况,结合男女比例、民族比例及学习情况,将学生每6人分成小组,在课堂中,教师发布讨论问题,如农业生产机械化对学生、学生的家庭及学生的家乡带来了哪些变化?有什么好处?小组通过讨论发表感言,小组间可以通过自评或互评的方式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让每位学生参与讨论,将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结合起来,挖掘更生动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争做有理想有担当的好青年。
3.2.3 现场式教学
采用汽车模拟驾驶实训室和现代农业装备实训室,学生在实训室中动手拆装柴油机和汽油机等各种农机零部件,亲自驾驶拖拉机和挂接农机具,通过参观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现场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使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亲自体验、主动体验,了解国情,发展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3 改变考核模式,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唯学生最终考试分数的评价导向,就专业知识论专业知识,评价体系单一。就课程思政考核而言,必须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融入考核中来,体现考核的多元化、人文化。考核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阶段评价等各种方式,制定出符合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领悟和价值观导向的综合能力,科学提升教学效果。
4 结论
本文对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教学要点和主要保障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与讨论。以“两精神一情怀”三个主要思政元素为融入点,紧紧依靠专业知识、爱国主义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价值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通过课堂主阵地、主战场,打造课程教学标准和课程思政体系,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专业素养过硬、品德情怀高尚的知农爱农创新型人才。
表1 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知识模块的课程思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