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语文课堂增效策略
2022-05-22姚改平
姚改平
摘要: 随着减负改革的不断推进,全社会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高效,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课堂教学增值增效成了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增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减负 改革 创新思维 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一、前置学习落地生根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有效的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提升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每课教学训练点和重难点不同,学生预习时侧重点就不同,我们设计“导学单”,给学生提供重点学习的内容和思考方向,让学生在课前就可以靠字典和参考书资料自己“先学”。
二、课堂改革扎实推进
1.用多媒体呈现多维度的知识构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有魅力,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生活经验匮乏、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若只靠说教的方式很难使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制造多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可借助视频,向学生展示西沙群岛的美景,画面清晰唯美,一下子将学生从课本带入西沙群岛,在惊叹之余,潜移默化之中对西沙群岛产生兴趣,以后去了海边就会下意识地想到这节课,进而去留意观察周边景色,探究各种海底生物。紧接着,在指导小练笔“海底生物”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海底生物的特点,习到了写作方法,在练习说话中,我们继续沿用课文中的总分构段方式和排比、拟人、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上合理想象,启发学生调理表达。
实践证明,多媒体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增强教学语言魅力,营造趣味课堂
夸美纽斯说过一句话“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的语言首先要有味,拒绝呆板。课堂比较生硬、贫乏、少情寡味的新闻式语言只是催眠曲,而语言“有味”,是指教师充满激情、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时而“大弦汹涌如大海”(激情澎湃时),时而“小弦喃喃如私语”(哀婉纏绵时);时而“叽叽切切错杂弹”(集体讨论时),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听别人发言时);时而“水缸乍破水浆迸”(朗读体会激越场面时),时而“轻拢慢捻抹复挑”(品味优美语句时);让学生像在奇幻世界遨游,通过老师的语言,感受课文内容及语言文字的神奇。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回味无穷呢?
3.给学生深度思考的机会,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种自觉而持久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可从课题、内容、写法、启示等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如执教部教版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时,板书课题后,启发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了解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思维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在牛肚子里旅行?旅行时遇到了什么事?牛肚子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文中找出答案或和同学合作讨论出答案。从质疑到解疑,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
4.课内习法,课外用法
课堂时间有限,仅是课本文章是无法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时应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材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并借助语文阅读丛书尝试举一反三。这样即使是脱离了某一篇课文,学生依然能够用同样的方法理解类似课文,解决类似问题,从而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例如,在学习部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们在课堂上并没有就教材去讲授过多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和赏析去体会文章中语言的运用及表达的技巧:作者是如何按时间顺序把小兴安岭的美丽写出来的?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描绘出动人意境的?在学习过后,学生能够依托课本,又跳出课本,拿出阅读丛书中《烟台的海》这篇文章,把习到方法平移到这篇文章中。从学生稚嫩却又满载着憧憬的表达中,可以真正感受到学生读懂了文章中言辞美与意境美,并能够迁移运用于自己的表达中。
三、课堂检测反馈效果
课堂上难免会有个别学习不太积极主动的孩子,课堂上不主动思考,不认真倾听,专注力较差,而课堂检测可以引起学生有意识的行为注意。
其次,对于我们来说,课堂检测也是一面很好的反光镜,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梳理出课堂上学生学习效果较好的部分以及仍有欠缺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及时做出调整,查漏补缺。因此,每堂课结束前,可以预留五分钟的时间对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种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语文教学不能完全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上,还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活动,不断地接触文化、感知文化、传承文化。双减政策之下,既要做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也要做好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加法”。“空袋无以为立”,增值赋能是教师停不下来的人生课。顺应当前“双减”政策的落地,在增增减减中回归教育的本源,语文课堂要还原“语文本色”。社会在变,学生在变,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得变,我们必须不忘初心,不断研究,与时俱进,才能搞好语文教学工作,确实做到真正“减负”增值增效。
参考文献
[1]柯也好. “浅析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的策略.” 世纪之星—初中版 3(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