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伊利诺伊州0~3岁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培养经验及启示

2022-05-22赵颜张娜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伊利诺伊州教育工作者成年人

赵颜 张娜

【摘要】近年来,国际社会不断增强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社会与情感发展是0~3岁婴幼儿发展的关键领域,对其之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美国伊利诺伊州非常重视婴幼儿的社会与情感发展的培养,倡导家长和早期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全面而系统的结构指标来培养婴幼儿的依恋关系、情感表达、与成年人的关系、自我概念、同伴关系、同理心等。系统分析伊利诺伊州的培养经验,对于我国家长和早期教育工作者具有启示作用,包括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深化教育认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婴幼儿的社会与情感发展;充分利用外界物质环境和游戏,促进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等。

【关键词】美国;0~3岁;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2-0006-05

【作者简介】赵颜(1996-),女,四川成都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娜(1983-),女,河南平顶山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

长期以来,美国特别重视早期教育的发展。为了保障早期教育的质量,美国各州在联邦政府的总体政策引导下,制定各自的早期学习标准,伊利诺伊州于2012年出台了《伊利诺伊州0-3岁儿童早期学习指南》(Illinois Early Learning Guidelines:For Children Birth to Age Three,以下简称《早期学习指南》)。该指南主要通过四个核心发展领域来研究儿童的发展:社会与情感发展、身体、语言和认知领域[1]。其中,社会与情感发展是这四个领域中极其关键的领域,该指南中对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结构指标做了系统的解释与说明。0~3岁是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与情感发展对于其后续阶段的学业成功以及终身幸福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系统梳理美国伊利诺伊州0~3岁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培养经验,对于我国0~3岁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而且对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者以及家长理解和重视0~3岁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培养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美国伊利诺伊州《早期学习指南》中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

美国伊利诺伊州《早期学习指南》中明晰了0~3岁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社会与情感的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明晰这些影响因素是有效理解和培养婴幼儿社会与情感的重要前提。对于婴幼儿而言,早期关系、文化背景、婴幼儿的气质、婴幼儿的出生顺序是直接影响其社会与情感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2]。

早期关系对于婴幼儿的社会与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健康与安全的人际关系对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时也是支持和影响其认识周围世界的基础。积极的关系有助于婴幼儿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牢固的依恋关系。

文化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着家庭的做法、信念和对婴幼儿的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下婴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目标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早期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要知道、认识并敏感地应对家庭和婴幼儿所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和语言变化。

气质是指儿童天生具有的、独特且稳定的个性特征[3]。气质不仅影响着婴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反应,而且还对他人与婴幼儿的互动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如有些婴幼儿比较开朗、外向以及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而有些婴幼儿比较慢热、内向以及需要成年人给予时间和支持才能进行新的活动。成人需要以适合其气质的方式与婴幼儿互动,注重培养其安全感。

出生顺序会影响孩子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如中间出生的孩子可能更外向和擅长社交,因为他们既有与较大孩子互动的经验,也有与较小孩子互动的经验。出生顺序也会影响看护者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养育子女、如何与每个孩子互动。

二、美国伊利诺伊州《早期学习指南》中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结构指标

美国伊利诺伊州《早期学习指南》将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结构指标划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依恋关系、情感表达、与成年人的关系、自我概念、同伴关系、同理心。在六个维度下,其将0~3岁婴幼儿的社会与情感发展划分成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0~9个月)、第二阶段(7~18个月)、第三阶段(16~24个月)、第四阶段(21~36个月)。每个阶段下都列出了该维度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相应发展指标,这些指标是婴幼儿达到相应年龄阶段时应该实现的发展目标,也是家长和早期教育工作者观察和了解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情况的依据[4]。伊利诺伊州基于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结构指标,对不同发展阶段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提出了全面的培养策略[5],为家长和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婴幼儿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是指婴幼儿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纽带,让其在感情上相联结。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于婴幼儿社会与情感的健康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6]。

1. 第一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建立、维持和解除眼神交流;(2)用微笑来回应他们的照顾者;(3)向熟悉的看护人寻求安慰;(4)模仿熟悉的成年人的手势和声音;(5)对熟悉的照顾者有着特殊的喜爱;(6)表现出分离焦虑症,如不想和不熟悉人士单独在一起。

2. 第二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对主要照顾者和其他人进行区分;(2)发生分离焦虑时尝试改变状况,如当照顾者离开房间时跟随照顾者;(3)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与看护人进行互动;(4)寻找如何应对陌生人或新情况的线索;(5)在进行环境探索时将主要照顾者当作“安全的基地”;(6)在新情况下对陌生人感到焦虑和担忧;(7)向看护人或熟悉的物体(如毛绒玩具)寻求安慰;(8)启动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互动。

3. 第三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与主要照顾者和其他成年人表現出情感上的联系;(2)使用模仿和假装游戏来使人际关系有意义,如使用玩具“梳”头发,给娃娃喂食和摇晃娃娃;(3)在玩耍时与主要照顾者的身体距离越来越远,有时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靠近主要照顾者;(4)苦恼时寻求身体亲密感;(5)通过挥手、拥抱和哭泣积极寻求看护人的情绪反应。

4. 第四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使用扫视和护理对象保持联系,而无须身体靠近或触摸护理人员;(2)与成年人交流思想和感受;(3)寻求成年人的帮助与挑战;(4)与照顾者分开时,焦虑感降至最低。

(二)婴幼儿的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是婴幼儿表现出对情感的识别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7]。婴幼儿通过非语言和言语交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依靠照顾者来阅读和识别自己所发出的信息。

1. 第一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使用面部表情和声音来满足需求,如哭泣、微笑;(2)通过声音和手势表达情感,如尖叫、笑声、拍手;(3)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表现压力或不适,如向后拱、移动头部、哭泣。

2. 第二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刻意表达想要的东西,如将不需要的物体推开;(2)通过哭泣或转向看护者以表达恐惧;(3)表现出愤怒和沮丧,如在玩具被拿走时哭泣;(4)识别并表达对熟悉的人的情感,如通过拥抱同伴来表达情感。

3. 第三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通过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声音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如通过发脾气来表现出愤怒和沮丧;(2)在完成任务后表现出自豪感,如微笑、鼓掌或说“我做到了”;(3)试图用一个单词来描述一个熟悉的成年人的感受;(4)在探索环境并与他人互动时表达惊奇和喜悦。

4. 第四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尝试使用单词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并且命名自己的情绪;(2)在进行假装游戏时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如假装悲伤时哭泣,跳起来时兴奋;(3)开始表达较为复杂的情绪,如骄傲和羞耻;(4)参与游戏以表达情感,如由于恐惧而将“怪物”藏在盒子里。

(三)婴幼儿与成年人的关系

与成年人的关系是指婴幼儿表现出渴望与熟悉的成年人互动和建立关系的能力[8]。与成年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直接支持婴幼儿与同龄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并有助于其建立自我概念。

1. 第一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通过用信号(如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来向成年人传达自己的需求,如当他们饿了通过哭泣来进行表达;(2)尝试让陌生和熟悉的成年人参与;(3)通过微笑和目光接触与成年人进行社交互动;(4)表现出对熟悉的成年人的偏爱,如伸出双手向照顾者发出信号;(5)小心陌生的成年人;(6)开始与自己熟悉的成年人进行简单的来回互动,如玩“捉迷藏”,然后重复这种互动。

2. 第二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在自己不太确定和熟悉的情况下寻找照顾者的回应;(2)在游戏中与成年人互动,如敲打玩具鼓,并在成年人完成相同动作后重复动作;(3)在探索环境时会将成年人作为自己的“安全基地”,在成年人的周围或其注视下进行环境探索;(4)遇到新的体验时使用“社交参照”,如通过观察看护者的脸以寻找有关如何应对陌生人或未知物体的线索;(5)将熟悉的成年人吸引到互动中,如手拿书或玩具与其进行互动。

3. 第三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除了主要的照顾者之外,与其他熟悉的成年人建立情感联系;(2)在进行有挑战的活动时可能会接受成年人的帮助,但也可能拒绝并说“不”;(3)响应指导,如在照顾者演示如何将形状放入形状分类器中之后;(4)模仿一个熟悉的成年人的行为,如在看护者做出相同的举动后,假装在电话中挥手示意。

4. 第四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通过假装游戏模仿成年人的角色和活动,如去杂货店购物或做饭;(2)发起有利于和成年人产生亲密关系的有意义的活动,如带来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以便和其一起阅读;(3)与熟悉和不熟悉的成年人交流思想、感觉、问题和自己的计划;(4)表现出控制或做出独立于成年人的决定的愿望。

(四)婴幼儿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指儿童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9]。婴幼儿早期识别自己的感觉和思想的能力不强,常常会依靠他们与照顾者的早期关系和日常经验来促进其自我概念的发展[10]。婴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有思想和情感的独立人,不仅有助于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而且还对婴幼儿自信心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第一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表现出对其他人面孔和声音的兴趣;(2)探索他/她自己的手和脚;(3)识别自己的名字,如抬头或转向说他/她名字的人;(4)认识并喜欢熟悉的成年人和兄弟姐妹,如在被其他人抓住时倾向于照顾者;(5)发起与他人的互动,如模仿动作、玩躲猫猫;(6)表现出分离焦虑,如在护理人员离开房间时哭泣。

2. 第二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通过称呼重要人物来表示对重要人物的意识,如“爸爸”;(2)与熟悉的人共同参与活动,如共同观察某些物品和人并与之进行互动;(3)听到名字时用发声或手势回应;(4)表现出对照镜子的兴趣;(5)使用手势和一些单词来表达感受,如“不”;(6)使用社会性参照来指导行动并开始测试极限;(7)指向并识别他/她自己的身体部位,如当被问及“你的眼睛在哪里?”时,指向眼睛。

3. 第三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表现出自我意识,如在镜子里摸自己的鼻子;(2)能够说出他/她的名字;(3)用手势和语言指代自我;(4)通过诸如“我的”“我”和“你”之类的词展示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使用;(5)在图像和其他类型的媒体中指向自我;(4)经常测试极限;(5)向熟悉的成年人寻求帮助,但可能会开始尝试自动完成任务。

4. 第四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列出家人姓名并分享他们的故事;(2)向熟悉的成年人寻求帮助,但推开并拒绝帮助;(3)融入家庭成员的角色;(4)开始表现出对身体特征进行描述的兴趣,如“我有蓝眼睛”;(5)展示偏好设置,如“我想要绿色杯子”;(6)交流情绪,如在生气时可能会说“我很伤心”;(7)开始了解拥有的概念,如“你的”“他的”。

(五)嬰幼儿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近或者相同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与他人之间成功的互动和经验可帮助婴幼儿建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11]。这种信心对于支持婴幼儿与同龄人建立和维持有意义的关系很重要。

1. 第一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努力与他人互动和参与活动,如使用眼神交流、微笑;(2)观察环境中的其他儿童;(3)对熟悉和不熟悉的同伴表现出兴趣;(4)听到另一个儿童哭泣时自己也哭;(5)伸出手去抚摸另一个儿童;(6)尝试模仿动作,如敲打玩具。

2. 第二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通过摇动、爬行或向儿童走来显示对另一个儿童的兴趣;(2)模仿另一个儿童的动作,如开车;(3)从事简单的互惠游戏;(4)开始从事与其他儿童更近的平行游戏,但未尝试进行互动。

3. 第三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做出一些手势来表达自己想和同伴共同玩耍的意愿;(2)表现出对其他孩子的热情;(3)當另一个孩子拿走东西(如玩具)时感到沮丧;(4)开始进行简单的互动,如来回滚动球;(5)表现出对平行游戏的偏爱,如与其他拥有类似玩具的儿童进行没有互动的游戏。

4. 第四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表现出对某些同伴的偏爱;(2)会拒绝同伴,如果同伴试图干扰他/她从事的事情,就会大喊“不”;(3)出现提示时参与共享;(4)与其他儿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如在零食时间与同伴交谈,或向同伴递书;(5)开始与两个或三个儿童进行更复杂的游戏。

(六)婴幼儿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婴幼儿表现出一种新兴的能力,可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分享他人的情感经历[12]。这种对他人感受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婴幼儿与同伴建立成功的关系至关重要。

1. 第一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观察成年人和其他儿童;(2)听到另一个婴儿哭泣时自己也哭;(3)响应看护者的互动,如当看护者微笑时自己也微笑,当看护者摇铃时朝看护者看;(4)显示分离焦虑的迹象,如当护理人员离开房间时抗议;(5)通过观察看护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势来与他们互动,并分享自己简单的情绪,如重复使他人发笑的活动。

2. 第二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有意微笑以吸引熟悉的其他人微笑;(2)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与看护人进行社交;(3)通过观察或身体更接近的方式对沮丧的儿童做出反应;(4)与照顾者分享正面和负面情绪,如分享惊奇、喜悦和失望;(5)开始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强的意识,如说或用手势表达“不”来拒绝,尖叫并在开心时继续笑。

3. 第三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模仿看护人的抚慰行为,如在不适时拍拍或拥抱孩子;(2)识别他/她自己的某些情绪,如在悲伤时抓住安慰对象;(3)表现出对游戏中不同情感和感受的认识,如摇晃玩具娃娃并窃窃私语“嘘”;(4)分享和交流他人的简单情感,如“妈妈悲伤”“爸爸开心”。

4. 第四阶段行为发展指标:(1)与其他儿童交流他们的感受,以及知道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如指出同伴因为玩具被其他人拿走而感到难过;(2)尝试对处于困境中的孩子做出反应,以使该儿童感觉更好,如给哭泣的儿童一个拥抱,使用舒缓的语言或分散其注意力;(3)分享并显示出对同伴感觉的情感反应,如对受伤的儿童表示关注,或者对感到高兴并上下跳跃的儿童微笑。

三、对我国婴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启示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

0~3岁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0~3岁的经历会影响儿童如何发展、学习和与这个世界互动[13]。个体的社会与情感发展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婴幼儿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也异常惊人,这为其之后的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很多父母和早期教育工作者虽然比较重视早期教育,但是很大程度上注重的是婴幼儿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社会与情感的发展。美国伊利诺伊州《早期学习指南》明确指出,社会与情感领域是婴幼儿发展极其关键的领域,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4]。因此,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经验,我国的早期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应该转变传统片面重智育的观念,重视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如作为与婴幼儿最亲密的人,母亲应与婴幼儿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父亲应该增强在亲子教育中与婴幼儿的互动,这些都能为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此外,早期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等。

(二)深化教育认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婴幼儿的社会与情感发展

美国伊利诺伊州《早期学习指南》将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结构指标划分为六个维度,并在六个维度下将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下都有相应的发展行为指标,这些行为指标是早期教育工作者和婴幼儿家长观察和了解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情况的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关于0~3岁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相关研究较少,也尚未有正式的文件对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特点与过程做出详细说明。由此,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经验,我国早期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应尊重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理解不同阶段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结构指标与行为特点,提高对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的认识。如父母以及早期教育工作者需要分辨婴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哭声,在0~3岁,尤其是0~1岁阶段,婴幼儿表达自己的主要方式是哭,刚出生1周的婴幼儿啼哭的原因主要是饥饿和寒冷[15]。此外,早期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0-3岁婴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本国国情,制订符合婴幼儿实际情况的、本土的0~3岁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指标以及培养措施,把握婴幼儿发展的关键期,促进我国婴幼儿社会与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充分利用外界物质环境和游戏,促进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

外界的物质环境和材料以及婴幼儿与成人、同伴的互动对婴幼儿社会与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伊利诺伊州《早期学习指南》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儿童学习和掌握新技能最有意义的方式,并且儿童游戏对于他们如何学习和理解周围的世界至关重要[16]。首先,婴幼儿可以通过游戏来了解他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以及他们和其他人的关系,也可以通过游戏来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游戏探索他们觉得有意义的关系、事件和角色。其次,成人应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与婴幼儿进行互动。同时,婴幼儿通过游戏或活动材料与同伴互动也能很好地发展其同伴关系以及交往能力。美国伊利诺伊州基于婴幼儿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创设环境,借助游戏等互动方式,构建了不同阶段婴幼儿社会与情感的培养策略。因此,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经验,我国早期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外界物质环境以及婴幼儿喜爱的游戏来促进其社会与情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5][6][10][11][12][14][16] Illinois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Illinois Early Learning Guidelines:For Children Birth to Age Three[EB/OL]. https://www.isbe.net/documents/el-guidelines-0-3.pdf.2020-12-21.

[3] Shonkoff, J. From neurons to neighborhoods: The science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25.

[4] 李慧,嚴仲连.美国0~3岁婴幼儿学习品质的结构指标与培养策略——源自伊利诺伊州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17, 44(09):72-85.

[7] Illinois Early Learning Council.For Children Birth to Three:Illinois Early Learning Guidelines[S].Springfield:Illinois Early Learning Council,2012:31.

[8] Florence Nelson.Opportunities in public Policy to Support Infant and 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11,66(02):129-139.

[9] Mary Beth Bruder.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A Promise to Children and Families for Their Future[J].Exceptional Children,2010(03):339-342.

[13] 廉文.美国伊利诺伊州《0-3岁早期学习指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5.

[15] 赵梦星,夏全惠.0~3岁婴幼儿情绪的发展特点及培养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4):18-2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我国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AHA200010)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赵颜,286108317@qq.com

(责任编辑 王平平)

猜你喜欢

伊利诺伊州教育工作者成年人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美伊利诺伊州强制要求公立学校讲授亚裔历史
古老鱼种重返伊利诺伊州水域
成年人爆笑日常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成年人的辛苦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美国伊利诺伊州学术图书馆联盟研究
30岁以上成年人吸烟致死87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