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汽车行业市场的影响

2022-05-22王辉陈小辰

汽车与安全 2022年3期
关键词:碳中和中国制造碳达峰

王辉 陈小辰

摘 要: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遇到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2021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虽然有所反弹,但新冠疫情的影响仍然持续,经济发展也处于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处于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的中国,针对自身发展特点,已清晰的勾画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处于转型变革期的汽车行业,未来的市场将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浪潮中竞争。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研判以及对汽车行业市场的影响分析,能够为汽车行业企业更好地研判局势,应对变化并实施相应的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制造;促进消费;数字经济

1国际经济形势

2020年世界经济受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遇到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增长为-3.5%。2021年开始世界经济有所反弹,最终实现增长5.1%[1]。2021年的增长是基于2020年的衰退,后期增长仍然乏力,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主要体现在疫情的影响仍在继续,世界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方式不尽相同。疫情加快世界经济格局向着 “东升西降”的方式演进,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重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碳减排目标带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全球能源技术创新竞争和治理变革迅速提上日程,数字经济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保护主义仍将持续博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总体收缩,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整个工业体系尤其是汽车产业将产生深远影响。

2国内经济形势

2.1稳中求进

2022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工作要突出一个“稳”字。面对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国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

2.2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向世界郑重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继续推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把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重点任务之一。突出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3]。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4]。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2.3促进消费

促进消费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5]。中央明确指出,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汽车行业领域,2020年4月份,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主要内容包含5个方面的工作举措,一是调整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有关要求;二是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相关财税支持政策;三是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柴油货车;四是畅通二手车流通交易;五是用好汽车消费金融。

2.4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加快战略布局[6]。2022年1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文章强调,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会是我们强大的动力,数字基础设施也会有一个大的飞跃,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都会有很大的发展,中国会在数字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2.5加强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是保障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的坚

实基础。中央明确指出,中国制造,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底气。完备的工业制造业体系是中国经济之本。同时高质量发展也是“十四五”的核心。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3经济形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分析

3.1双碳目标背景下氢燃料电池车产业链加速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而燃料电池汽车年销量多年仅维持在千辆水平。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较长,技术和成本是发展的主要阻碍。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丰田汽车的先進技术,国家电投、亿华通等企业持续攻关电池系统。在标准制定方面,中汽中心开展“电堆—发动机—整车层级”性能测试技术研究及标准制定工作。业内普遍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突破基本完成,已具备商业化推广条件,未来几年将呈现指数级增长,但真正实现规模化要到2025年左右。在此期间,行业的重点工作是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确保供应链安全,并快速扩大市场应用规模。

3.2促进销费背景下的新一轮“汽车下乡”

2022年2月11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一个方面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据了解目前我国农村还有超过700万辆低速车和三轮车需要升级,据统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成绩显著,2021年前11个月就销售了92.7万辆,同比增长了1.9倍,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的销量占到同期全部销量的31%。相比于城市,在农村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更加明显,比如农村的加油站较少,但自家院子大,用户完全可以在院子里安装充电桩,而且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要比燃油车更低。所以汽车下乡工作已经开始向新能源汽车倾斜了。未来三年内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3.3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化发展与数字化检测能力建设

国家《数字经济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而2020年这一数字为7.8%。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将迈向繁荣成熟期,汽车行业走在了数字化转型的最前沿,各大汽车企业都在需求转型之路,不断引入云计算、通过搭建属于自身特点的模型算法数据库,建立数据中心,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汽车行业必将引领制造业带来深刻变化。

3.4二手车出口业务将迎来爆发点

2020年4月份,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进一步落实经销模式降税事宜,明确落实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扩大二手车出口业务等。国家开展二手车出口试点,也将为国内市场释放置换空间。我们看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对二手车的需求非常巨大,据统计,非洲市场基本以二手车需求为主,刚果、塞内加尔等市场二手车份额高达70%以上,我们企业要重点布局,建立海外营销及售后保障体系,打造中国的二手车出口品牌。

参考文献

[1]陈文玲.解读全球宏观经济趋势 [D].经济参考报,2022 .

[2]张宇燕,孙杰,姚枝仲.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3]金碚.中国制造2025 [M].中信出版社,2015.

[4]陈迎,巢清尘.碳达峰、碳中和100问 [M]. 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

[5]王军.国家经济运行走势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分析[J].经济论坛,201907.

[6]唐湘民.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认知与实现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公安部:202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 新能源汽车同比增59.25%

全国79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全国有79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同比增加9个城市,35个城市超200万辆,20个城市超300万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超过500万辆,苏州、上海、郑州、西安超过400万辆,武汉、深圳、东莞、天津、杭州、青岛、广州、宁波、佛山、石家莊、临沂、济南、长沙等13个城市超过300万辆。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0年增加292万辆,增长59.2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

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4.81亿人。2021年,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4.81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4.44亿人,占驾驶人总数的92.24%。2021年全国新领证驾驶人(驾龄不满1年)数量达2750万人,占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总数的5.72%,比2020年增加519万人,增长23.25%。从驾驶人性别看,男性驾驶人达3.19亿人,占66.32%;女性驾驶人1.62亿人,占33.68%。从驾驶人年龄看,26至50岁的驾驶人3.40亿人,占70.71%;51至60岁的驾驶人6966万人,占14.48%。

猜你喜欢

碳中和中国制造碳达峰
蒋伟群:侨界“碳达峰、碳中和”追梦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内蒙古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思考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