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的双基教学
2022-05-22许肖
许肖
双基,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界定。在不同时期、不同場合、不同学科内,常会赋予它特定的含义。语文教学认为:双基,是语文的基础知识“字、词、句、篇” 和语文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笔者认为:双基,除了“字、词、句、篇” 和“听、说、读、写”,还有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双基教学,就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它,既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也重视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它,注重教师的教法,更注重学生的学法。
双基教学,“基础”是关键,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被选进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的内容,它们并不是什么特别尖端的东西,而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
双基教学,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宠儿”。然而,随着课程改革越来越接近“深水区”,双基却被“自主”“合作”“探究”等时髦的词汇所淹没,正在由以往的过于偏重变为现在的悄悄丢弃。对此,笔者通过对相关课例的审视,觉得小学语文的双基教学不能丢弃。
[课例1]《窗前的气球》教学片段
师:(手上举着写有“病”字的卡片)怎样把这个字写得既端庄又美观呢?请大家看老师范写,听老师讲解。一点在中间,一横短短的,一撇长长的,一点头朝下,一提向上方,里面是“丙”字。
生:(书空一遍后,田字簿上临写)
师:同学们写得既快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病”字组词。
生:病菌、病床、病人、生病、看病。
师:“病菌”这个词,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医院的宣传橱窗里看到的。
师:(翘拇指)好的,你是学习上的有心人。
生:病房。
师:“病房”这个词课文里有,在书中找词语,同样是组词的好办法。大家还能从书中找到含有“病”字的词语吗?
生:传染病、病了。
师:什么叫“传染病”呢?
生:传染病,就是甲得了一种病,乙去看他,乙马上也得了跟甲同样的病。
师:(课件出示后反复闪烁)医院规定,对于传染病病人,谁也不准看望他,他也不能离开病房。(提问)他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可以看望吗?
生:不可以。
师:“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他还不能怎么样呢?
生:不能上学。
生:不能做游戏。
生:不能到公园玩。
……
师:好多开心、快乐、有趣的事,他都不能做,原因是他得了——
生:(异口同声)传染病。
[审视1]
对于识字教学,虽然教材中有系统的安排,但是有关识字这一双基,绝不能局限于课本的学习。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背景,学生的识字量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这种源自生活的识字,教师必须正视。课例1的教学片段中,教学“病”字时,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组出的词语有“病菌、病床、病人、生病、看病”。这些课本之外的词语,和课本之中的词语“病了、病房、传染病”汇聚到一起,便使“病”这个生字,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课例1的教学片段中,解读“传染病”这一词语时,虽然低年级学生难以说清楚传染病是一种什么病,但是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传染病:“不能上学”“不能做游戏”“不能到公园玩”……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解读足够了。因为传染病导致了很多的“不能”,所以学生在头脑里对传染病所留下的印象会特别深刻。显而易见,语文教学应将文本与生活即时链接,让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汩汩地流入语文课堂,使双基教学既丰盈又饱满。
[课例2]《郑成功》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郑成功》一文中的第5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一个炮手刚巧打中了弹药库,这里的“刚巧”(课件反复闪烁“刚巧”一词)是“碰巧”的意思吗?
生:可能是碰巧,怎么就打得如此的准呢?
生:应该是碰巧的意思,因为弹药库的目标小,炮手根本看不到,而整个敌舰目标大,炮手肯定瞄准整个敌舰开炮,所以是碰巧打中了弹药库。
生:旧社会的海战,没有高科技的瞄准仪,全靠炮手的肉眼瞄准,打中弹药库,很大程度上是碰巧。
师:上文介绍了郑成功战前的严格训练,如果把这里的“刚巧”与上文联系起来思考呢?(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生:不一定是“碰巧”,因为炮手已经训练有素,所以打中弹药库是正常发挥。退一步讲,如果打中的不是弹药库,而是其他部位,也了不起。
生:表面上看,这一炮很偶然,怎么就那么巧呢?如果与郑军官兵的训练有素、沉着应战一联系,实际上郑军官兵个个都是神炮手,打中弹药库是预料之外,也是预料之中。
师:漂亮!说得漂亮!“刚巧”这个词,让我们觉得打中弹药库是炮手的实力加机遇,首要的当然是实力。
[审视2]
课例2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刚巧”一词,进行的一番解读,非常精彩。起初,有些学生认为炮手打中弹药库是碰巧。如此地解读,尽管是个性的,然而它是片面的。对此,教者既没有急于肯定,也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上文介绍了郑成功战前的严格训练,如果把这里的‘刚巧’与上文联系起来思考呢?”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与文本的内在规范性产生“碰撞”。个性化和规范性彼此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此地“碰撞”,就可在个性化和规范性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既能珍视个性,又能坚守规范,还能依托规范催生更有价值的个性。显而易见,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应该以规范性为前提,个性化脱离了规范性会导致语言的混乱,规范性缺少了个性化会导致语言的单调。倡导善待、尊重和宽容学生的个性,并非任由学生东拉西扯、胡乱编造、率性而为。因此,规范性的双基教学必不可少,不能削弱。
[感悟]
通过对上述两个课例的审视,笔者的感悟是:
小学语文的双基教学,必须重点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考传统,传统的双基教学有哪些东西应该继承,有哪些营养需要汲取;二是思考未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有哪些新作为,双基教学的新视界如何开拓。
有一些老师认为:一堂课是否成功,一是看是否体现人文性,二是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于是,为了体现人文性,就淡化工具性,一门心思对语文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度挖掘,把基础知识字、词、句、篇的教学丢掉了,让字、词、句、篇的教学靠边站了。与此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就忽视语文双基知识,把各类文艺节目性的活动搬进语文课堂。结果,语文课堂是热闹了,语文素养却少之又少了。
还有一些老师认为: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就是要淡化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淡化双基教学,这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解。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是对传统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的挑战,是要大家转变教育的理念,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决不能削弱甚至丢弃双基教学,应在兼顾人文性的同时,扎实地进行双基教学。
双基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必备平台,是通往深层教育的必由之路。如果丢弃了双基教学,语文教学就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语文味。如果丢弃了双基教学,语文课堂就会重心偏移,超越文本,超越课堂,就会远离文质兼美的课文,只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和华美。如果丢弃了双基教学,创新能力或其他能力的培养,将是无稽之谈。
总而言之,传统的继承不可故步自封,未来的发展不能离经叛道。“我的眼中只有你”的“惟双基”会陷入繁琐分析的泥沼,“像雾像风又像雨”的“泛双基”会迷失自我失却本位。应科学把握双基教学的度,努力做到既不偏重,又不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