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让文章变得有内容可写
2022-05-22
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中,“小”指的是现象,“大”指的是本质。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一、以小事见大
这一类的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阐述一个大的事理。
电影《刮痧》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西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圣路易斯,主要人物是一家移民美国的中国人。事情是从这家的小孩感冒發烧开始的,因爷爷看不懂药品的英文说明书,无法拿药给孙子吃,就使用了中国民间常用的治疗方法,即刮痧,就是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在病人的背上刮,直到背部皮肤充血为止。后来,小孩从床上摔下擦伤了头部,被送进了医院。医生无意间发现了孩子背上的伤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孩子的父亲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由于是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的做法,两名激于公愤的记者还将孩子的父亲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中国人与美国记者、法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两种不同文化撞击出电光石火……由此引发观众对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深层次思考。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从平常小事入手常常是达到写作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深刻的主题都体现在一件小事中。例如,《儿子的鱼》和《夏日原野里的追赶》两篇文章就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二、以小物见大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意思是“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趣却是极大的”。就像刘燕敏的《一棵核桃树》中的片段。
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孩子4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农校的一位朋友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寒来暑往,它开花了,适逢爷爷从乡下来,对着被我们叫了三年的李子树,十分肯定地说:“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棵是樱桃树。”直至深秋的一天,拆迁丈量的画线员说:“这是谁家的核桃树?”“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文章结尾处,作者推物及人,以核桃树这一“小物”道出大道理:有时我想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拿出你的作品,你的奉献,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
作者能由一个小小的物写到人和人生,写到对生命的感悟,真可谓物小而旨大。
三、以小人物见大
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以小人物见大,即以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为叙写对象,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闪光的性格层面,彰显其伟大的人格,折射出底层人民的光芒,喻人以大道理,动人以大感情,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最后一片藤叶》中塑造了老画家贝尔曼这个小人物形象。他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当他得知琼西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这凸显出他的善良。为挽回琼西的生命,老人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冒雨踉踉跄跄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墙上,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施展他的艺术才能,画出最后一片常春藤的叶子,却因此得了肺炎而去世。他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体现。作者借这个小人物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