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特征及家庭结构视角下的传统民居现代转型研究——以云南楚雄彝族乡村新民居设计为例

2022-05-21颜炳亮YanBingliang吕颖琦LyuYingqi

华中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火塘民居彝族

颜炳亮 | Yan Bingliang吕颖琦 | Lyu Yingqi

在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中,血缘与地缘是传统村落人际关系构成的基本纽带。在经济生产活动的推动下,业缘(即依赖工作分工所构成的人际关系)关系也逐渐对乡村社会产生作用[6]。在传统的彝族村落以血缘与地缘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村落族群组织关系中,传统住宅的型制不能被简单地归纳为物质影响的结果,它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1]。在彝族乡村社会中,其传统的文化属性与家庭结构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民居型制,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业缘关系间接影响了人们的居住需求。本文试图从空间特征和家庭结构研究的视角,在继承彝族民居传统的同时做出适应性的改变,以此个案切入试图对新民居建设的工作提供一点补充的视角。

1 乡村新民居建设的背景信息

1.1 乡村新民居的建设现状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聚落结构、居住观念发生转变。居民在经济生活改善的同时,建设住房也成为各个家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由村民自发建造的住宅大多受到宅基地、成本等的限制,多直接模仿城镇住宅,其风格混搭,缺乏地域特色的现象明显。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乡村中,独特的民俗风情需要有相对应的设计策略,低技术、动态、适宜成为可参照的设计原则。同时,传统民居的转型设计如何在新民居建设中保留住传统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1.2 楚雄彝族乡村发展背景

受到快速城市化发展与乡村建设的干预,楚雄彝族乡村对新民居建设产生了诸多新的需求。离乡务工人员的数量增加,在村内生活的居民除了传统的种植、养殖等产业外,也增加了手工业、旅游业等发展方向。因此在村落规划中也在为后期实现旅游发展、农产基地等特色产业提供可能性。新民居的建设除了需要贴合村落整体风貌外,也要符合相应的生产方式。在生活方式的转变下,传统的居住观念也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原有居住观念中的仪式、防卫、以及长幼尊卑的空间布置发生了改变。对生产必需的院落空间、养殖空间的条件也产生了新的需求,如旱厕的使用不便、与畜牧有关的生产空间和居住空间的混杂、室内物理环境差、居室内空间布置杂乱且互相干扰等情况急需在新的民居设计中得到改善。随着汽车的普及使用,各户也需要预留出停放空间,梳理住宅的动线。

2 传统彝族建筑与生活方式研究

彝族广泛地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东侧为横跨云南和贵州的乌蒙山脉,北侧包括四川、云南的大小凉山以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即大姚、永仁、元谋、武定四县,南侧主要为红河两岸的山区,西侧分布在横断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4]。彝族的聚居地受到地势特点的影响,各个聚落之间的交往较少,各自形成较为独立的社会文化单元,整体呈现出“相互封闭、大分散、小聚合”的聚落特征(图1)。

图1 西南彝族人口分布图

2.1 建筑布局

彝族聚落的建筑布局与地形特征密不可分,聚居地多为高寒山区,以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建筑选址上多以靠近生产地为宜。多数山地民居依等高线布置,总体占地较小、排列紧凑、高低错落。山地峡谷、平坝、山腰等地形区,聚落建筑布局多分散均质,并以各个宗族、族群为组团分散布局。随人口增加,处于山脚或者平坝地区的聚落以村落核心空间开始扩展,形成具有一定中心性的组团;山地聚落则利用地势顺势而上,或分置在不同高度台地上,靠梯坎连系沟通。

2.2 单体建筑

从构筑形式上来看,彝族建筑主要分为穿斗搧架、邛笼土掌房、土石夯筑瓦屋和井干板屋四种类型。穿斗搧架式主要分布在凉山中从事游耕经济的地区,土掌房主要分布在云南楚雄南部的干冷地区和红河流域的干热地区,土石夯筑瓦屋广泛分布在滇中地区和黔西北地区,井干式建筑体系则分布于滇西北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4]50。

云南楚雄地区传统建筑以合院式为主,建筑构架包含了井干式及平顶的土掌房。通常最简单的建筑平面是“一正两耳”,明间布置堂屋,次间一般为主人卧室。组合式的院落则以基础平面为始,逐渐拓展围合而成。以火塘、堂屋为核心,根据火塘位置再定长幼之位。除居住外,基本都有专门的储藏和圈养牲畜的空间,日常的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此。

2.3 生活方式及空间特征

彝族乡村住宅中的堂屋、厦子、火塘、生产庭院、卧室、储藏空间蕴藏了彝族社会生活中的五大系统,即信仰系统、经济生产系统、社会交往系统、家庭系统和农耕系统。在民居建设中,这些空间共同构成了村落中最小的社会生活单元(图2)。

图2 传统彝族典型民居平面图

堂屋:楚雄地区传统民居的中心空间以堂屋为主,向两侧延伸拓展,其包含了接待、仪式功能。堂屋外廊的灰空间,即厦子,是重要的日常休闲空间。堂屋是社交系统、家庭系统、信仰系统的综合空间。

火塘:在早期的彝族民居中主要是作为厨房功能使用,后逐渐独立出来演变为具有仪式空间属性和交流功能的综合载体,成为彝族民居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虽然彝族地区的建筑形态可能发生变化,但以火塘、堂屋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结构则较为恒定。

储藏空间:在彝族的传统民居中主要位于正房次间的楼上,用以保持粮食的安全和干燥;此外还有单独设置的土掌房,整个二楼为粮仓,与土顶连接便于晾晒,属于经济生产系统的一个部分。

居住空间:早期与火塘空间结合一体,现在大多数彝族地区有专属的居住空间,多在正房的次间,与堂屋用木板或竹篾隔开。在传统彝族民居中的这一空间大多低矮且昏暗。明间两旁的次间主要用于长辈的卧房。正房两侧是厢房,主要供晚辈或外人使用。

牲畜空间:很多民居中三开间的正房中专门有一间作为牲畜栏,现在许多地方已把牲畜空间从正房分离出来单独建房。牲畜空间一般分为两层,上层置草料,可住人,下层饲养牲畜。作为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空间具有相当的经济属性,是经济生产系统中的一部分。

生产庭院:是彝族民居正房外围合出的室外平地。它作为日常生活空间的一部分,既承担一定的生产、经济行为,如晾晒粮食、生产劳作,也承担了仪式作用。

从以上所列彝族地区传统民居的空间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其所属的经济生产属性、社会交往属性是乡村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反映了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3 尹家咀村彝族新民居设计策略

本文以云南省楚雄市尹家咀村为例进行新民居设计①。该村落较为有代表性的呈现了地处山区地带的彝族传统村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风貌混乱、民居建筑亟待改善的现状,故以此案例来探讨一种基于彝族家庭结构和空间特征的新民居设计策略。

3.1 基地现状

楚雄市境内山脉皆属哀牢山系东麓支干余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800~2500m,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7%,森林覆盖率达76.9%。尹家咀自然村隶属于鹿城镇龙江社区居委会,位于鹿城镇西南方向。整个村落坐落于西山风景区山脚下,沿山体等高线布置建筑。该村现有农户115户,乡村人口共390人,其中男性158人,女性209人。全村耕地总面积111.6亩(全部为水田),主要种植蔬菜等作物(图3)。

图3 尹家咀自然村图

3.2 家庭结构转变

家庭结构是指整个家庭的构成模式。主要包括了家庭的规模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传统主干家庭模式中,子女未分家时成员间仍然是以长辈为主要中心,生活模式上也更加紧密,缺乏独立家庭空间。以老人为核心,整个家庭作为一个生产、生活、繁衍的多功能社会经济单元。

分家后成家的子女分离出来,组成了以各自为中心的核心家庭。在这种模式下,各核心小家庭的人口数量、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转变使得乡村建筑型制与聚落空间都相应产生了变化。家庭结构重心从以老人为核心逐渐演变为以各自分家后的小家庭为核心。这种转变在传统民居的现代化转型设计中就变得尤为关键(图4)。

图4 家庭结构演变图

除主干家庭的演化外,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乡村的发展,家庭结构的转变大致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小型化与家族分支

传统的主干家庭逐渐被以小家庭为主的核心家庭所替代。核心家庭的分离使得家庭居住空间以一家一户为主。每个小家庭开始作为独立的生产生活单元运作,同时有亲属关联的各个小家庭共同承担家庭中老人的生活,但在居住空间上则以分离为主。

(2)经济重心转移与代际结构

传统居住空间中的仪礼性要求、尊卑等级等观念也随着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新的居住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家庭经济中反映出的分配模式不再是均衡互惠,而是更多地向子代倾斜。现代生活中这种家庭经济合作模式打破,养老成为新的的课题。即使是在一个小的二代核心家庭中,也出现了因经济重心转移而产生的居住空间等级分化倾向。

(3)外出务工与常住村落家庭

村落家庭中不断增加的外出务工人员使得常住居住人员结构发生变化,老人及儿童成为主要的居住人群。不同于传统家庭结构中以第一代为核心的结构,现代家庭涉及到的养老问题、二代家庭的关联性降低等问题都使得家族结构发生转变。在居住需求上则体现在各自小家庭户型的独立性、与老人用房的关联性、留守儿童照料问题、家族间的交流需求和共同生产活动的需求变化等方面。

在近年来的关于西南彝族乡村家庭结构已有的发表成果中,可以看到核心家庭的比例很高,而只由一对夫妇组成的小家庭在这些地区的比例则相对较低。传统的主干家庭聚居方式已经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打破,但随之而来的二代核心家庭与一代家庭、亲属之间的聚居关系仍是乡村新民居住宅布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表1)。

表1 彝族自治县农村家庭分类表

在传统彝族家庭生活中,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聚落是主体,自定居以来各宗族分支繁衍,空间布局自由。彝族的家支内部以夫妻制小家庭为主,分家后使得聚落呈现均质,不同家支之间在空间上保持较远的距离[7](图5)。

图5 传统彝族民居分布图

乡村生活中占据主导的地缘与血缘关系直接影响到各个家庭、家族的结构,而随着现代化所产生的业缘关系也成为新的影响因素。这种影响并非是通过直接影响家庭成员以及人口数量,而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产作业方式,从经济、生活文化习惯等多个方面对乡村的居民生活产生作用。

3.3 布局延续传统居住形态

人类聚落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对于民居现代化的转型设计,一方面重视在功能上对传统空间的传承与回应,另外也要提供适应现代生活的新可能。传统彝族民居中以三开间住宅平面为原型,包含了主要的功能(图6)。新民居设计中也是在三开间原型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空间使用功能的扩展设计,中间是较为封闭的中心空间,两侧中一侧是火塘,另一侧是被延续和继承下来的附属空间。

图6 彝族传统民居与新民居空间特征对比图

在彝族民居中,必不可少的空间包括了如厦子、堂屋、火塘、卧室、养殖空间等,这几大空间包含了前文提及的五大系统,这些构成了传统居民生活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在彝族村落中,除了家族关系网络影响外,生产方式也是影响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重要因素(表2)。

表2 彝族传统民居与新民居场所特点的比较

在新民居的设计中,既要有传统生活的印记,又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所以对传统民居中的空间要有选择性地吸收,既要解决传统民居中功能混杂、缺失等问题,也要尊重当地的生活习俗和生产规律。如传统民居中不设卫生间、无单独的用餐空间、卧室昏暗且通风差等特点需要被改善;而生产空间(养殖、储藏)、交往活动空间(厦子、庭院)、神圣空间(堂屋、火塘)等则需要在新民居中有所反映。在新民居设计中,除了必需的部位(如宅门、卧室、卫生间外),尽量使用开敞的空间设计,如火塘、餐厅和客厅之间即采用无阻隔的处理。

以三口之家这一最基本的居住单元需求为例,具有仪式意义的堂屋、火塘作为核心区域,进而延伸出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厨房、卧室、庭院空间,将生产空间、养殖空间脱离室内,设计不同的流线,保证居住生活与有污染的作业动线分离(图7~8)。

图7 新民居主要空间特征图

图8 “三口之家”各层平面图

火塘:兼有烧茶、交流、会客等作用。新民居设计中,火塘作为重要的交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空间,是构成平面的核心部分,但尺度与室内布置则应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卧室:卧室的布置在传统民居中并不重视采光通风,空间也较为狭窄,使用时间亦仅限于就寝时;但现代生活中,卧室的地位逐渐提高,对其空间品质的要求也大大增加。故在平面布置中,老人房主要以适老化使用为主,其他卧室也根据家庭结构和使用的便利性合理布局。

堂屋:彝族民居堂屋背墙一般不开窗,按照彝族的传统观念开了后窗就形成了穿堂风,或扰乱栖有祖先神灵的安宁,且家中的财气会跑掉。在新民居的设计中,房屋进深较广,堂屋如传统建筑一般置于中央位置,前有厦子,且后墙不开窗。

厨房:传统彝族民居中的厨房多置于平面边侧;现在的彝族住宅,厨房和其它附属用房也大多设置在主房外的廊厦下或独立的偏房中;在新民居设计中,亦将厨房置于一侧,且设单独对外的入口。相比传统民居,新民居住宅设计中的厨房空间配合新的燃料方式,建筑面积上有所增加。

养殖:传统民居中,居住空间与生产养殖空间常常混在一起,虽然表现出养殖在居民生活的重要地位,但与现代化的生活却并不十分匹配。在新民居设计中,有效利用各户的院落空间,开辟单独的养殖区域,将其与居住建筑分离,达到了洁污分区的目的。

生产储存:传统民居中,室外的生产与储存空间内,多保存有农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器材、生活生产所需燃料以及储存的粮食、种子等。这些与乡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室外空间仍然需要保有独立的区域,保证足够的尺度以及相应的卫生环境。

3.4 组合适应现代家庭结构

火塘文化与祖灵崇拜是家支权力在“宅”下的一种特有的伦理文化。火塘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同”和“聚”的文化,其无论是在聚落模式还是宅院中都有所体现[9]。但是现代的居住模式使得分家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为了在这种条件下最大程度回应传统彝族家支结构,在新民居的平面布局上采用了多种可选择的类型。

(1)对家庭结构的适应性

在老龄化、核心家庭转变的情况下,家庭结构变化中值得关注的有三个重要的方面,即家族中老人、女性和二代家庭的地位。这三个不同人群地位在彝族家庭中的变化使得在其居住空间设计中也应有所呼应。

在传统的民居中,老人房都处于较好的位置。对于传统村落的老人而言,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不断改变,使得老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老人从家族的主导者逐渐变为子女赡养的对象,老人房的使用需求也由最初位置最好的象征地位的正间,转变为更适合老人居住的、方便使用、安静的卧房。分家后的生活既要方便小家庭的独立性,也要能够便于就近照顾老人,这就要求在一个核心小家庭户型的基础上,能够拓展出该家庭老人或者家族多个核心家庭聚居时适用的老人用房。

传统民居中对于大量的女性使用空间如厨房等,都未提供较好的空间。但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女性在家族中尤其是日常生活、生产作业中的地位有很大提升。从云南彝族乡村日常劳动生活的承担者调研中,可知女性在家务劳动中的重要地位②(图9)。故作为女性参与家庭生活的重要空间,如厨房、院坝等,在新民居的设计中也应有所改善。

图9 家庭劳动承担分布图

代系之间的家族关系随着不断的分家以及年轻人新的居住要求成为新民居建设中需要考虑的要点之一。家庭经济重心的下一代的家庭需要靠近老人便于照顾,但又需要独立的居住空间不受太多打扰,同时作为一个家族,往往也会存在着整体性的生产劳动作业,这就需要在户型的组合设计上加以考量。

(2)建筑空间的延续生长

村落新民居建设中,新村落应该在老村落的基础上自然生长。同时保留传统民居中“一户一院”的空间组合。为应对人口增长、家庭成员变化等因素,需要关注建筑的独立单元设计以及增建单元的拓扑生长。组合生长的户型可以根据居民人口需要进行拓展变化,在保障每户有独立的活动区域的条件下,以家族为纽带设置联排的组合方式,提供适当的公共空间。这种组织方式包含两个要点。

a 户型组合

对应家庭成员增多的现状,尝试以老人的使用空间为纽带,年轻一代在周围可以建设自己的用房。当户型进行组合时,能够实现洁污分离、动静分区,避免家庭间的相互打扰,同时提供足够的家族成员、村民之间的交往空间。此外,堂屋仍然作为核心空间承担着主要的仪礼性功能。

以核心家庭的户型A为基础,以一般的三代同堂为例,户型B、C、D的延伸方式也对应家庭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分别配合家庭中老人与一至三个小家庭的组合户型。在分家以及核心家庭的扩展下,新户型的增加以核心带有院落、堂屋、火塘的单位为中心,在纵向上依地势上升,在横向上以具有生产功能的空间为核心展开。各小家庭有独立的入口及活动流线,每个户型仍然保留了火塘及堂屋空间(图10)。

图10 老人房与多对小家庭户型组合图

b 院落组织

传统院落空间具有经济、文化、精神等多重意义,因此在不断拓展的组织中,院落的整合极为重要。对于一层院落空间应保证更多的对外功能,包括交通、交往活动等,错落组合的形式可以保证二层平台具有家庭成员内向型的储存、晾晒等生产活动的场地。养殖空间与室外的储存空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方便与居住空间尽可能动线分离,提供更为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

具体设计中,为了保证分家前后以及各家庭之间的交流空间、生产作业空间保持相对独立且具有一定的合作劳作的可能性,建筑组合后形成了共享院落与独立院落两种形式。居民生活中占据家庭经济主要地位的养殖、晾晒、作业的公共性生产空间依然保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联系各个小家庭之间极为关键的空间(图11)。新民居建设中设计的养殖空间与院落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并置,而是与庭院经济的结合并设置相应绿化庭院,环境清洁的效果会有所提升。

图11 户型组合分析

传统彝族民居中所具有的公共关系空间包括了全开敞的院落、半开敞的厦子(檐下灰空间)、家庭仪式交流等活动的火塘等,这些公共空间容纳了彝族大部分的经济、文化生活。具体设计中,在保留原有各个小家庭生活发展的足够开放性院落空间外,创造家族内部不同家庭之间可公共使用的院落空间是应对家族不断分家、家庭结构变化的当代彝族村落的一种有效措施,可以保证原有的交流、协作劳作活动正常进行。

结语

彝族传统村落民居中所反映的家庭结构、空间特征属性是民居建筑极富地域性的内核。从传统农耕生活到现代化发展的新农村,整个乡村社会发生巨大转变,居住空间的转型设计也成为一个新的值得探讨的话题。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主要关联的彝族乡村民居建筑既需要保持其独特的地域属性,也需要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和现代家庭的结构。彝族乡村新民居转型设计,以家庭结构转变、空间特性演化为要点,根据现代乡村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当地的传统习俗,表现在建筑的户型设计中为:

优化单体建筑使用的同时延续传统的居住文化,建筑平面设计中保留原有民族的仪式性空间(火塘和堂屋),合理串联动线并提供家族协作生产活动场所。此外,在建筑单元组合时也要尽可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提供多种拓展形式适应家族人口增加、家庭地位变化等问题,满足庭的日常生活居住需求并创造足够的生产条件,同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的预留和规划。

资料来源:

图1:郭东风.彝族建筑文化探源 兼论建筑原型及营构深层观念[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图2:改绘自唐文华.基于生活方式变化下的楚雄彝族新民居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图5:温泉.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图6:设计组成员自绘;

图4,7:作者自绘;

图9:杨娅.促进云南彝族农村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提升研究——以楚雄州永仁县为例[D].云南大学,2017;图6~8,10~11 :设计组成员自绘。

注释

① 以“彝乡新居·面向未来的建造”设计竞赛中的设计案例为例,设计组成员包括:颜炳亮、江攀、顾金怡、房玥。

② 杨娅. 促进云南彝族农村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提升研究——以楚雄州永仁县为例[D]. 云南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火塘民居彝族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彝族海菜腔
温暖的火塘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