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北游记”展开金朝货币流通画卷

2022-05-21孙卫武

中国收藏 2022年5期
关键词:金国铜钱

孙卫武

代表书籍:《揽辔录》

作者背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所见场景:千年前宋金

所见钱币:铜钱、交钞、银锭(铤)

体会:由盛至衰、立体画卷

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他被命以资政殿大学士,充任祈请国信使,与崇信节度使康谞一道受朝廷之命出使金国,且不辱使命,全节而归。

回国后,范成大完成了一部对后世影响甚大的“北游记”——《揽辔录》,书名取自《后汉书·范滂传》中“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该书对后世研究金国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典章文化、建筑艺术等大有裨益。本文将围绕当中所记述的其出使金国过程中的行钞文录,对宋金两国的货币流通状况展开叙述。

《揽辔录》所涉行钞内容摘文如下:

“乾道六年闰五月戊子,成大被命以资政殿大学士,与崇信节度使康谞,为奉使大金国信使副。

范成大《揽辔录》

“正隆元宝”钱

六月甲子出国门……出西御廊门,过交钞。处。交钞所者,金本无钱,惟炀王亮尝一铸正隆钱,绝不多,余悉用中国旧钱。又不欲留钱于河南,故仿中国楮币。于汴京置局造官会,谓之‘交钞’,拟见钱行使,而阴收铜钱,悉运而北。过河即用见钱,不用钞。钞文曰:‘南京交钞所准户部符,尚书省批降:检会昨奏南京置局,印造一贯至三贯例交钞,许人纳钱给钞。河南路官私作见钱流转,若赴库支取,即时给付。每贯输工墨钱十五文,七年纳换,别给钱。以七十为陌,伪造者处斩。捕告者赏钱三百千。’前后有户部管当令史、干当官、交钞库使副书押,四围画云鹤为饰焉……”

《揽辔录》的问世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特别巨大,但读过此书的人,都会对范成大心生敬佩。文中涉及的流通货币主要有“正隆”铜钱、交钞、楮币及其兑换、置造等内容。

中國旧制铜钱始于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其定钱币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铜钱“半两”为下币,以两为计值单位;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此举令“天圆地方”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形制通例。

“大定通宝”钱

“度量衡”产生后,汉承秦制、晋承汉制、唐承隋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虽然朝代之间有差异,同朝代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差异,但标准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和币制的不断改革,铜、金、银、铁、纸等钱币形式相继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古代钱币的种类。

女真人原来臣属于辽,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起兵反辽,称帝建大金,定都上京,即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所以金国的钱币制度多受辽国铸钱的影响。

海陵正隆二年(1157年),受铜的缺乏限制,金朝廷采取了开源节流的方式,积极筹措制钱原料。在节流方面,朝廷严格法令,禁铜出界,相关措施为海陵时期开铸铜钱奠定了物质基础。正隆三年(1158年)二月,为开铸铜钱,海陵朝廷还设置了专门的货币管理机构——钱监。

据《宋会要辑稿》载:“用辽宋旧钱”,《揽辔录》亦载:“金本无钱,惟炀王亮尝一铸正隆钱,绝不多,余悉用中国旧钱。”海陵时期所铸造的正隆铜钱数量并不多,可能是源于金国缺乏铸币的原料铜,鼓铸铜币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正隆元宝”的铸造数量。

《古钱大辞典》谓:“(金)钱则只正隆、大定、泰和三种。”不过泉谱中载有皇统元宝、崇庆元宝(通宝)、至宁元宝、贞祐元宝(通宝)、阜昌元宝(重宝)等金朝铜钱,但以上诸钱传世极少,非常珍贵。金国钱制分为五等,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钱文则多用真书、篆书两种字体。

还有个插曲值得一说。刘豫在任知济南府时,趁金兵围城之机开门受降,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受金国册封为“大齐皇帝”,史称“伪齐”。他曾铸“阜昌重(元)宝”钱币大肆敛财。

交钞简称“钞”,是金朝与元朝的纸币名。金朝纸币的发行早于铜币。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迁都燕京后,因制钱铜料缺乏,故仿北宋交子发行交钞。金朝交钞有大钞与小钞两种,大钞面额有1贯、2贯、3贯、5贯、10贯5种,小钞有100文、200文、300文、500文、700文5种,以7年为限,期满换发新钞;而旧钞换新钞,每贯收工墨费15文。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取消七年厘革制度,改为无限期流通。

从《揽辔录》结合《金史》内容看,金朝的交钞钞额是以铜钱作为交换单位的,可以相互兑换。《金史》卷二十九载:“圣旨印造逐路交钞,于某处库纳钱换钞,更许于某处库纳钞换钱,官私同见钱流转。其钞不限年月行用,如字文故暗,钞纸擦磨,许于所属库司纳旧换新。若到库支钱,或倒换新钞,每贯克工墨钱若干文”,《揽辔录》则明确记录了“每贯输工墨钱十五文,七年纳换,别给钱”。

交钞以“贯”和“陌”为单位,兑换铜钱时要缴纳15文工墨钱,实质上就是由交钞持有者承担1.5%的损失,这无疑为日后的流通信用埋下了伏笔。“贯”是宋代的叫法,一贯约为800文至1000文;在金国,一“陌”则约等于60文至80文,如《揽辔录》记“以七十为陌”。金国对市场上铜钱行用采用短陌的办法,即在交易的时候,人们要多拿出一二十文(或更多)的铜钱当作100文来使用,钱文无形增值,私贩宋钱屡禁不绝。

出土于西安的金代交钞铜雕版,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阜昌重宝”篆楷对钱 北京诚轩拍卖拍品

《揽辔录》对于交钞的制式记载较为详细:“于汴京置局造官会,谓之‘交钞’,拟见钱行使,而阴收铜钱,悉运而北。过河即用见钱,不用钞。钞文曰:‘南京交钞所准户部符,尚书省批降:检会昨奏南京置局,印造一贯至三贯例交钞,许人纳钱给钞。河南路官私作见钱流转,若赴库支取,即时给付。每贯输工墨钱十五文,七年纳换,别给钱。以七十为陌,伪造者处斩。捕告者赏钱三百千。’前后有户部管当令史、干当官、交钞库使副书押,四围画云鹤为饰焉。”

1965年,西安出土了一块金交钞铜雕板,其高21厘米、宽11厘米、厚1厘米。根据铭文记载,该铜板制造于金贞祐三年(1215年),属于金后期发行的一种钞版。板头有“壹拾贯”三字,左栏外有“每纸工墨钱捌文足,纳旧换新减半”字一行;栏内又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中间为金额“壹拾贯八十足陌”,右边为“字号”,左边为“字料”,上有一方孔;左右格分别篆书“伪造交钞处斩”“賞钱三百贯文”的告捕赏格,正面四周以莲花、莲叶纹为栏;栏内下部文字从左至右共七行,记录了流通地区、兑换现钱机构及发行官署的签押等内容。通过这一实物与《揽辔录》记载情况对比来看,早期交钞的四围为云鹤纹,后期变化为莲叶纹,但总体变化不大。

金朝的货币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铜钱,一种是交钞,还有一种是银锭(铤)。最初由于金朝对铜原料管控非常严格,但凡产铜地区,基本上都由朝廷派员把守开采,同时规定民间不准私自铸造铜器,由官方统一卖给百姓,这样一来,铜器就具备了一定的价值。

“大定廿一年”五十两银锭长15.19厘米 束腰宽6.26厘米 重1989克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承安宝货”银铤长4.32厘米 束腰宽2厘米 重40.2克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而当铜器在民间出现一定量的时候,民间又开始出现熔器私铸铜钱,这就导致了铜钱流通的信任危机,金朝只能用交钞来缓和货币市场。交钞比交子的流通范围要广,因为它是官方直接发行颁布的,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使用。但在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后,地方上也拥有了印制交钞的权力,交钞开始泛滥,逐渐出现了100贯、200贯甚至1000贯的大钞。在面值越来越大的同时,交钞贬值也愈发严重;当其贬值到已不能支撑起整个市场的支付手段时出现了通货膨胀,最终引起“钞法随出随坏”的恶性循环。

为此,银锭在金代后期作为货币流通开始盛行。金世宗时期,国库积存大批金银,约可折钱一亿贯;官府将白银铸成银锭,每锭重五十两,价格百贯;但在民间为便于流通,往往将银锭凿成小块碎银用作支付。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正式改铸银铤,称“承安宝货”,《金史·食货志二》载其制为:“(承安二年)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成军需,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每两折钱两贯,公私同见(现)钱用。”这说明其与交钞搭配使用。至承安五年(1200年)十二月,罢“承安宝货”,因此金代承安宝货银铤实际只行用了3年。

尽管靠银锭和银铤的出现缓和了一段时期,但金朝已由盛转衰并逐渐走向了灭亡。

宋、金时期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楮币,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宋代洪迈《夷坚支志丁》卷八《王七六僧伽》中,记载了南宋绍熙年间,浙江丽水商人王七六经商贩货的楮币使用情况。“丽水商人王七六,毎以布帛贩货于衢婺间。绍熙四年至衢州,诣市驵赵十三家,所赍直三百千,赵尽侵用之……不能隐,乃告以实,赂以五楮券。姜不听,曰:‘我当诉尔于官。’赵夫妇哀祈,复増十券。姜喜,乃舍去。是日不买猪,即归而持券易钱。”据该文记录,当时楮币在浙江境内各地已是广泛流通,与铜钱的互易也非常便捷。

研究学者乔幼梅在其《金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文中,将金朝货币通行划分为几个时段:一是自1115年建国至1153年统治广大的中国北部,由原来的物物交易跃进到了货币交易阶段;二是1154年到1189年,随着中国北部经济的恢复,金代货币制度进入了以钱为主、钱钞并用的鼎盛阶段;三是1190年以后至1234年灭亡,由于国内外各类矛盾的激化、经济的衰败,以及女真贵族统治集团日益腐朽,金国货币制度也陷于紊乱以至于崩溃。这当中又分为两个阶段,明昌元年至承安五年是危机形成期,泰和元年至金亡可称之为恶性发展期。

金海陵、世宗两朝的本位货币是铜钱,交钞只是大额本位货币的代用券,并由国家保证可兑换铜钱。由于交钞携带方便,在大额的交易中充当了代替铜钱的主币的角色,因此受到了市场青睐,在此阶段推动了市场的繁荣,北方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揽辔录》记录了早期金朝的交钞仅限于河南地区,用交钞吸纳河南的铜钱“悉运而北”,而河北地区仍使用铜钱,“过河即用见钱,不用钞”。自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在河南行交钞开始到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前后共经过32年的吸收兑换,河南地区基本被交钞占领,导致铜钱较难获得,这与金朝的政治中心在海陵王之后迁移到中都不无关系,大量铜钱汇聚朝廷府帑。交钞的发行和管理由尚书省批准后,在南京设置管理局。

金朝从最初渔猎农耕混和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与借鉴辽、宋两朝经济运行机制不无关系;无论是行政制度体系的设立,还是货币的铸造与发行,都为金朝廷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大量交钞的发行,既促进了金朝的经济发展,也为后世纸币的发行提供了经验。

范成大奉诏出使一路北上,记录了金朝的沿途风物景象后形成《揽辔录》上报朝廷,但朝廷是否真能将其所见所闻而所用却不得而知。不过,范成大留给后世的却是一幅立体的金国画卷景象,难能可贵。

猜你喜欢

金国铜钱
花喜鹊的铜钱
岳元帅看马识敌情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铜钱为什么中间有方孔
铜钱草
我最喜欢铜钱草
牵牛花
洪迈的“摆头”
一枚铜钱的自律
铜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