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级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创新服务提升效能做法浅析
2022-05-21徐秋月
省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要在数字化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做到统筹规划,优化全省资源配置,实现各级单位资源共建共享;做到资源整合,加强全省区域共建,充分发挥组织指导作用;做到上下联通,促进多级联动推广,推动总分馆一体化建设;落地基层,精准掌握群众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现有资源设备基础上创新做法,使省级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效能取得实质性提升,为市、县文化馆提供统筹公共文化资源、示范引领帮助。省级文化馆数字平台建设应能上下兼容、互联互通,数字化服务类型应种类齐全、适应需要。
省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为全省人民群众提供种类齐全的文化资源和常态化服务,为省级以下文化馆业务人员提供培训辅导、项目统筹。新时期,随着数字文化馆建设逐年完备,群众数字资源获取越来越丰富和便利,对省级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现有资源设备基础上创新做法,使省级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效能取得实质性提升,为市、县文化馆提供统筹公共文化资源、示范引领帮助,是当前文化馆人面临的新挑战。笔者对吉林省市级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进行分析,以期对省市级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效能提升有所借鉴。
一、统筹规划,优化全省资源配置,实现各级单位共建共享
(一)统一保障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技术基础
在吉林省数字文化馆建设初期,吉林省文化馆积极承担起省馆单位的统筹作用,搭建好全省单位与国家公共文化云之间的对接桥梁,建立“吉林数字文化馆” 数据标准规范,整合吉林省文化馆所有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字资源库,打造吉林省文化馆文化资源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
在2018、2019两个年度的全省数字文化馆对接工作中,分批次完成了全省县、市、区级单位的对接。在对接指标上,以各单位资源内容的发布频率为考核指标,以保证资源的持续性发布,促进各单位逐步将数字化内容转变成日常工作习惯,完成数字化服务模式的彻底转变。在对接内容上,以挖掘本地区特色、优质资源,提高对接内容的质量为重点,做好梳理与宣传。
(二)各地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亮点纷呈
吉林省文化馆建立了标准统一、规范严格的建设体系,以数字化促进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补齐短板,推动区域间、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延边群众艺术馆采取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多次开展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和全国朝鲜族少儿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域特色。四平市群众艺术馆开设官方抖音账号,用新媒体助力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运营以来成效显著,各端口总访问量高达100万余次。
2020年,吉林市群众艺术馆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把不同风格的文艺演出与旅游景区相融合,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策划和实施了“松花江之夏”和“松花江金秋”两个活动周演出,直播观看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四平市群众艺术馆打造全民“掌上数字艺术馆”活动,访问量超十万人次。
二、资源整合,加强全省区域共建,充分发挥组织指导作用
(一)服务渠道整合打通
1.全省数字文化馆云平台建设
在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之前,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服务成果留存困难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在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下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音、视频资源和图片采集不足,活动时效短,资源的回收、整理和利用率低。
(2)信息渠道不通畅导致文化供需不对称。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有限,导致开展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基层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
(3)服务手段单一导致服务效能低下。传统的阵地服务、有限服务和效能不高是各级文化馆的普遍现状,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很难直接发挥服务作用。
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吉林省文化馆积极打通服务渠道,建立统一标准的吉林省数字文化馆云平台,通过手机端、PC端等提供线上网络直播、信息发布、艺术欣赏、网上培训、预约、咨询、在线辅导、资源检索、慕课学习及大数据分析等服务项目,实现全省数字化平台互联互通,形成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面向广大群众,提供一站式、多渠道的访问模式,打造全方位的“互联网+文化”服务新模式。
(1)更全面地展示,让内容更具有互动性。提高了服务能力,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多服务渠道建设,打通线上线下服务,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和范围,让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3)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
2.大数据系统的融合
基于吉林省数字文化馆平台的建设,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反馈机制,不断拓展服务空间,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实时了解和掌握全省文化需求,为各管理部门提供公共文化供需决策,所需要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使各级管理部门能够实时参与公共文化资源管理与协调,提升公共文化单位管理及服务水平。
全面整合分析吉林省文化发展资源、服务情况等数据,打造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可视化平台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展示平台,以信息化提升数据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及时准确掌握吉林省文化发展、服务情况,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
大数据系统的实时多维呈现,有效解決了吉林省各级文化馆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一点是评估体系有据可循。通过数字化的产品网络,充分采集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建设数据和服务数据,以数据为参考科学评估资源服务效能,量化工作指标,为整体的考核评估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
第二点是总分馆体系的可视化。在转化为以数字化为核心后,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数字化智能设备,将总分馆体系中的各级指标量化,大大强化了总分馆体系的统筹力度及服务效能。
第三点是服务模式的转型。数字化让文化馆专业干部的无形资产有形化,文化才能产品化,服务成效数据化,倒逼专业干部不断强化业务能力,提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水平,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提升效能的积极工作模式。
(二)数字资源整合共建
通过建立“吉林省数字文化馆”数据标准规范,整合吉林省文化馆所有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字资源库,打造吉林省文化馆文化资源数据中心,从根本上解决吉林省文化馆文化资源信息孤岛的问题。
省馆数字化平台自运行以来,在PC端和微信端為群众提供资讯查询、文化直播、文化培训等线上服务。截至2021年4月,平台累计访问量超过1500万次,注册用户近9万人,资源建设量累计16764条,数据存储量达到616GB。辽源市文化馆将数字化建设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充分发挥文化主阵地作用,建立两个特色资源库,活动视频特色库内含100G视频资源,非遗资源特色库内含省级13项、市级40项非遗资源。资源库的建立,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和查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资源建设主要渠道如下:
(1)本区域文化资源梳理加工:包括历史资源的筛选加工,选取有价值的代表性资源进行专题梳理与包装,最终梳理完成非遗文化资源库、群文活动资源库、艺术培训资源库、文化展览资源库、业务人才资源库、艺术普及资源库等多个主题资源库。同时也可从受众群体特点维度进行梳理,结合被服务群体的职业特点、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当前艺术基础等进行分析,对基层群众精细化分类,实现数字资源库的精准定向服务。
(2)品牌特色资源的定制研发:围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文学、书法、美术和摄影各艺术门类,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艺作品、艺术专业辅导、艺术欣赏培训为主要内容,制作优秀作品、讲座、慕课及活动资源。同时,可制作非遗工匠、特色文旅路线、地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民间故事文化纪录片等内容专题库。
(3)第三方资源的版权共享:通过与第三方文化艺术相关机构联合制作,或定向采购成品多媒体资源的方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资源供给。
三、上下联通,促进多级联动推广,推动总分馆一体化建设
做到省级文化馆数字平台与国家文化云、下辖地方平台对接。文化馆平台挂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即双向链接,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完成端口对接、资源对接、服务数据对接、用户数据对接。活动或展示信息进行资源上传,文化馆平台的使用汇总数据通过接口对接到国家公共文化云。
近年来,吉林省文化馆按照文旅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关于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安排,2018年完成国家公共文化云对接项目,2019年实施创新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服务项目,2020年实施吉林省数字化平台服务项目建设第一期,投入资金255万,为省内6个市级文化馆、9个县级文化馆配备硬件设施设备,提供微网站建设和智能空间服务,计划三年内对全省87个文化馆全面提供数字化服务,实现互联互通。
目前,吉林省数字文化馆平台建成后,向上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向下对接全省52个市、县级文化馆。平台作为整合文化资源与连接基层群众的桥梁,涵盖了文化活动、培训驿站、场馆预订等15大功能模块,打破了条块分割和地域,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了跨区域信息发布、多部门资源共建、多终端设备访问,使供需得以匹配,深入推进了全省数字化服务转型升级,带动了基层公共数字化服务效能的提升。
四、落地基层,精准掌握群众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公共文化服务手段不断创新
群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数字化设备等终端,参与各项线上文化服务,打破阵地服务的限制,让更多群众能够参与其中。
吉林省文旅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去年3月初试运行,将逐步实现全省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填报、汇总、跟踪、评价,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全面提升志愿者服务效能与志愿者管理水平。“大美吉林”现代民间绘画网络评选大赛,将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在线上进行展示,专题页面访问量45万多人次,平台访问量1089259人次,新增注册用户162735人。松原市群众艺术馆将“冰雪查干湖·非遗大集”、松原·非遗金属浮雕艺术展等展览通过“文化超市”展销,非遗传承人实现经济收入万余元。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多彩
各地区文化馆立足于基层群众新需求,不断探索实践,拓展新渠道,加大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力度。
吉林省文化馆2020年完成基层8场直、录播文化演出活动,服务总计100多万人次,在国家公共文化云2020年基层直录播活动中排名第11位。吉林省文化馆还与多家其他省级文化馆签订版权互换协议,加入全国精彩直播联盟,参加省际直播活动25场,总浏览量129万人。开设官方微博,单篇最高浏览量高达521万次,被评选为2020年度吉林省文旅行业最具影响力微博。
(三)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火热开展
在文化馆全面开展和实施全民艺术普及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创新的重要尝试,对丰富产品供给和提高群众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文化馆2020年组织开展了《全民艺术普及大讲堂》系列活动,制作、发布慕课78期,访问量累计23万余人次;举办五期线上基层业务骨干培训班,参与人员51716人。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开展区域联动,与各社区艺术团、学校、部队、医院等开展艺术普及活动,后期将培训课程录制成慕课,分期投放至数字平台,完成课时60余节,巩固了全民艺术普及成果。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数字化服务效能提升
省馆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致力于解决乡镇、社区文化站室资源分散、整合不足的问题。为提升全省乡镇文化站站长领导和管理能力,2020年举办了吉林省文化站站长第一期线上培训班,200多位站长参加培训;2021年举办了针对全省614个乡镇文化站站长的二期培训。
松原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市级中心馆、各县(市、区)文化馆总馆、各乡镇、街道文化分馆作用,实现四级网络联动,推动数字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各地乡镇和街道访问量突破万人次。梅河口市提升基层文化馆站的硬件设施,2020年就投入150余万元,为基层配置电脑一体机、终端查询机等设备,数字化设施得到了优化升级。同时加强乡镇和社区文化业务骨干培训,年均举办线下和线上培训班40多次。
五、结语
近年来,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吉林省文化馆将继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数字文化馆建设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省级文化馆的指导引领、统筹组织等作用,积极持续探索公共文化“互联网+”建设。将吉林省文化馆各类资源及服务数字化,逐步完善数字化的基层服务模式,落地基层,精准服务,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推广为工作重点,协调全省优质资源配置及力量部署,实现全省优质内容和用户数据的聚合,从而达到让公共文化触手可及,最终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效提升。
以资源建设为本,提升服务效能为先的工作原则,努力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持续推进和带动基层公共数字化建设,形成较完善的资源建设体系和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数字化服务,满足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简介:徐秋月,女,本科,吉林省文化馆信息管理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