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实到唯美

2022-05-21郭伟

参花(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惠斯勒距离感意味

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1834—1903)是美国画家、蚀刻家,是19世纪唯美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为艺术而艺术”等艺术观念和口号。惠斯勒对绘画形式和感受方式的探索,打破了以往程式化的审美过程。不再以形象的塑造为创作原则,而是对日常生活感受的表现,艺术的感受性被推上了第一位。造型上,惠斯勒借异国情调的装饰与平面化的造型手法,使绘画造型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内容与现实产生距离感,使其达到纯粹的艺术美感。

19世纪,西方写实绘画技巧发展到了极为成熟的高度。构图与技法上形成了系统的规则程式,表现的绘画内容日益僵化。引起库尔贝、莫奈等人对传统艺术思想的挑战,提出“民主的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惠斯勒作为从唯美主义向形式主义过渡的重要人物,对形式主义美学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惠斯勒长期游历于欧洲各国,作为19世紀艺术的先锋人物,却游离于新艺术运动思潮的中心之外。他是第一个用绘画表现音乐感受的画家,也是第一个以绘画的形式意味作为画面全部内容的形式主义画家。

19世纪之前的欧洲,人们对艺术作品好坏的评判大多以自然为标准,模仿自然的同时又心念着过去的“黄金时代”。著名评论家拉斯金称透纳表现大海和光线的绘画为“感觉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而接受了印象主义的拉斯金却对惠斯勒的绘画评论得格外尖刻,一反过去对前卫艺术风格的维护。要了解这种态度差异的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惠斯勒所追求的绘画“形式意味”,探究绘画形式背后艺术观念的矛盾。当时的艺术评论家对作品的解读通常是以作品内容为中心的,而现代主义作品通常是以自身的情感出发,表达个人的认识,而后出现的现代主义评论家对作品的解读也同样是以画家为中心展开,探究画家个人的情感表达。如当时著名的风景画家透纳的作品虽然有着类似于印象主义的画面,但都有着明确的主题。评论家会以这一主题出发,来解读这一主题或故事“理应”传递出的情感。如《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看似模糊、空白较多的画面,却有着明确的画面中心,与主题紧密切合。据文献记载,透纳在面对观众时也会带领观众由远及近讲述画面的故事内容,而且也有象群的细节描绘与前景的画面中心相呼应。类似这样的细节在透纳的作品中非常多。而惠斯勒以及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却不同,他们通常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作品的情感表达不是以故事、主题等为线索展开,而是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印象主义的真实色彩,传统艺术评论家的固定“解读模板”在他们的作品上不再适用,这造成他们面对惠斯勒作品时无所适从,他们无法解读的作品自然会被其否定。

这种僵化的艺术解读“模式”,也是在19世纪西方写实绘画发展到极为成熟的背景下所产生的。构图与技法上的严格程式,日益僵化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艺术的发展。惠斯勒所追求的“纯粹的艺术”就是通过对肖像的构图以及形象、色彩的理性安排,唤起对象表象之下的审美情感,而不只是模仿对象的表层。其作品往往以色彩和音乐命名,忽略画面内容,意图传达给观众“样式和主题实质上相同”的印象,以纯粹的绘画“形式意味”表现超越生活的审美情感。通过陌生化的构图打破僵化的思想观念,以距离感的造型超脱现实庸俗的物欲,用音乐般的色彩感受唤起审美的本真。惠斯勒探索了绘画形式意味的表现,强调艺术的审美感受,有着艺术家对美的主观创造。所追求的“纯粹的艺术”,是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所产生的,物欲泛滥的社会现实使早期现代艺术偏于颓废和消沉。惠斯勒以绘画的“形式意味”激起欣赏者对理想生活的信念,使世俗功利的生活“艺术化”。他的唯美主义艺术否定了艺术功能性的一面,认为对美的感受高于现实世界。其绘画造型也蕴含着突破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精神,将对艺术美的感受放在表现的第一位。

一、惠斯勒绘画造型的“异域”特点

19世纪的英国美术不同于欧洲大陆所流行的印象主义,有着较为独立的发展。本土的拉斐尔前派、工艺美术运动等有着更大的影响,有着较强的装饰性,具有理想性的艺术追求,强调绘画的视觉美感。受此影响,以惠斯勒为代表的唯美主义画家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19世纪美学家费歇尔在《美学》中就曾说过:“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心理美学中的“距离美”概念认为,与真实场景和亲身感受相比,艺术的加工使我们不再以功利的心态认识事物,而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欣赏作品。在惠斯勒的创作手法和作品的异域物象中,我们也能发现其一些蛛丝马迹。“距离美”虽是心理美学的范畴,但与惠斯勒通过绘画形式营造与现实的距离感,达到纯粹的审美情感不谋而合。他认为:“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不同于高更借用异域艺术对哲学和社会的思考,惠斯勒要达到的效果更类似于安格尔笔下土耳其皇宫的东方趣味。惠斯勒试图营造与真实物象的距离感,使观众通过一定的距离发现绘画形式本身的美,与现实隔绝的意识可以使观众达到沉浸式的欣赏状态,从而触及审美情感。

来到伦敦的惠斯勒迅速结识了许多拉斐尔前派画家,尤其与罗塞蒂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和往来。拉斐尔前派单纯而真诚的画面感受给了惠斯勒极大的影响。受拉斐尔前派将幻想融入现实的启发,惠斯勒在创作中有意拉开画面意境与现实的差异,将观众引入艺术的精神感受之中。与罗塞蒂一样,惠斯勒将东方装饰化的手法融入创作,有着脱离现实的神秘意味。然而不同于拉斐尔前派的象征手法,惠斯勒则走向了形式主义的道路。空间上结合西方绘画的三度空间与日本浮世绘版画的二度空间,弱化了焦点透视,将三维光影造型发展为二维光影效果,这种效果有着诗意的画面氛围。

二、平面与立体之间的神秘印象

惠斯勒的创作沿袭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避免了脱离生活的矫揉造作。同时,通过背景几何形态的简洁秩序,突出主体形态曲线造型的丰满、弹性和生命活力,使得画面既真实而又虚幻,有着与现实恰当的距离感。“写意化”的抽象形式营造了令人着迷的距离感,常以斜线暗示空间透视,平面的光影下有着心理的想象空间。在人物的塑造上,惠斯勒弱化主体人物的塑造,造型轮廓更为简练而优美,使图形与“地子”之间形成一种纯粹的图形对比。背景用较薄的多层色彩形成细腻的肌理,而对于人物,则通过印象派的手法进行较为轻松的塑造,使得主体与陪衬之间形成微妙的关系。如惠斯勒的作品《灰色与绿色的和谐:亚历山大小姐》中带有异国情调的纱裙与背景营造了距离感,少女三角形身姿隐含了轻快与平衡,仿佛故事中轻盈飞舞的精灵。少女身上重叠、复合的三角形构成,使得简单的人物形象仍有着动感,营造了微妙的欢快氛围。而在《画家的母亲》中,惠斯勒以母亲与窗帘之间形状的联系,使其交错形成一定距离,在平面化的造型中暗示空间感,营造了淡雅神秘的画面意蕴。趋向右上角的人物造型张力不断减弱,表现了和谐平静的画面感受。而在画面的节奏感上,惠斯勒通过对“直线重复的强调”以形式规律的节奏感强化了画面情感,明灭变化的矩形构成给凝重的画面带来一种松弛感。

三、舒缓曲线外轮廓的抒情性

同样是对造型的主观调整,库尔贝的《筛麦的妇女》是为了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质朴的力量感,表现农民丰收后的农忙情节,有着劳动人民对收获的物质满足的生活情感。而惠斯勒的作品《绿色和玫瑰色的和声:音乐室》所带来的则是对形式的突出。主体人物曲中见直,既呼应了背景中的大量直线构成,也呼应了画面绿色与玫瑰色对比的主题。画面“和声”这一主题得到了突出,有着柔中有度的画面感受。看不见的音乐使人物相联系而不是叙事情节,通过曲直结合的造型达到音律般的强弱效果。放射线的动感表现画面韵律,通过远近法和用线暗示空间的存在,打破因过于强调色彩而造成的平面感。暗示了空间的存在,将画面韵律以由远及近的造型传达给观众,造成画面动感。

四、装饰化手法的运用对叙事的打破

惠斯勒在《10点钟的读物》中为自己的绘画做过总结:“我的艺术理想:没有故事内涵,没有情节关联。”其对所画物象形体的简化和模糊化处理也就降低了可以视觉认知的程度。以装饰性的画面效果代替了情节主题,使观众的审美心理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如在《白色交响曲,第3号:白衣少女》中,惠斯勒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富有异国情调的装饰物作为画面中的陪衬,借用东方情调使画面内容与现实产生距离。而在惠斯勒的《白色交响曲,第2号:小白衣姑娘》中,少女柔和的侧脸与镜中的影像相对比,产生梦幻般的氛围。画中异域的氛围与人物恍惚的表情,使观众对画面现实性产生怀疑,具有舞台场景的效果。白色的衣裙在重色的背景中显得格外醒目,异域的物象围绕着人物,使画面的虚幻感在迷离的人物神情中得到倍增,人物的造型主导了画面情感,而陪衬体呼应补充了画面与现实的距离。倾斜的人物造型富于动感,打破了水平与垂直构图的呆板,以较少的造型形式形成复杂的关系。

与印象派为了追求光影的瞬间印象而对造型的弱化不同,惠斯勒追求的视觉印象是画面形式的经营带来的感受,对和谐感受的追求,使惠斯勒对现实的描绘让位于对诗意氛围的表现。同时,惠斯勒善于借用传统构图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和创新。如常以同一种形的反复出现,带给观众一种随着视线变化的时间性韵律,惠斯勒利用这种形的相似与变化,使得画面节奏变得更为微妙。在空间上,惠斯勒弱化了对空间的直接表现,而是以写意的手法对空间加以暗示。如放射线的构图对透视暗示,有着写意化的二维空间效果,使观众产生距离感的审美“意味”。

五、惠斯勒的绘画造型对后世的影响

惠斯勒对美国绘画的影响是间接性的,主要是受其影响的一批新生代的美国画家。他们从惠斯勒的作品中获得灵感,对其陌生化的构图形式、平面化的造型极为推崇,符合美国艺术评论家对现代主义艺术总结的准则。惠斯勒的现代主义艺术理念对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其对形式语言的强调、对油画材料的自由运用等为美国当代艺术的抽象性表现打下了基础。

直接受惠斯勒绘画影响的画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画家威廉·梅里特·蔡斯,他继承和发扬了惠斯勒绘画的平面装饰意味,逐渐形成了具有美国民族特点及其个人特色的绘画风格。蔡斯致力于将装饰意味的造型与色调形成对比,增强色彩的装饰意味。蔡斯在对惠斯勒的学习中,保留着自己对艺术的见解与理念。他将惠斯勒距离感的造型变得更为生活化,使得绘画的“形式意味”重新获得思想性的内涵,有着现实主义对社会的关注和民族情感。

而在欧洲,惠斯勒的绘画上承唯美主义下启俄国形式主义,从传统绘画到现代绘画的转变具有导向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克里姆特从惠斯勒的《白色交响曲》系列获得灵感,其装饰性的手法,是在惠斯勒和谐的形式基础上逐渐变得更为热烈,装饰性更强。绘画的距离感从异域物象的运用发展为平面装饰化手法。构图上更具象征性,其神秘的效果具有陌生化的意味。而在主题上,克里姆特选择了神话等主题,更为注重思想性表现手法,也带有表现意味。而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则主要是开启了音乐感——这一强调纯粹感受的绘画主题。

六、结语

惠斯勒绘画的“形式意味”是在19世纪形式美学发展背景下所产生的,但对其研究的方法不应仅限于19世纪美学理论。利用20世纪形式主义美学可以使我们对惠斯勒绘画“形式意味”的研究更为透彻并且贴近当代艺术,为我们当代绘画创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惠斯勒对绘画形式和感受方式的探索,打破了以往程式化的审美过程,不再以形象的塑造为创作原则,而是对日常生活感受的表现,艺术的感受性被推上了第一位。在造型和空间上,惠斯勒弱化了对空间的直接表现,而是以写意的手法对空间加以暗示。如放射线的構图对透视暗示,有着写意化的二维空间效果,使观众产生距离感的审美“意味”。在色彩上,惠斯勒对色彩美感的追求甚于物理的正确描绘,色彩表现的重心由再现转向内在感受的表现。通过将再现生活的形式转变为摆脱世俗的审美意味;将对永恒的追求在色彩的音乐感受中升华,惠斯勒的绘画艺术完成了传统绘画到现代主义绘画的转变,为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其绘画的“形式意味”有着浓厚的现代主义特点,其表现形式乃至技法对美国当代绘画有着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唯美主义绘画大师惠斯勒[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10.

[2][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马钟元,周金环,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3][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艺术全集[M].罗世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3.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范景中,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郭伟,男,博士研究生,韩国大真大学,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美术理论)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惠斯勒距离感意味
小事一桩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格斗距离感漫谈
惠斯勒打官司
格斗中距离感之管见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our Sudan dyes in rat blood by UFLC-MS/M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pharmacokinetic study in rats☆
回忆我的留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