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022-05-20穆雨婷李雨霁朱志琦赵玉敏
张 卓 穆雨婷 李雨霁 朱志琦 赵玉敏
(吉林通化师范学院 吉林 通化 134002)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鲤科、草鱼属鱼类,和鲢鱼、鳙鱼、青鱼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四大家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淡水鱼类养殖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在淡水鱼类养殖过程中,饲料成本在总经济利益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其中不同蛋白水平的营养饲料在鱼类的长期投喂中,会相应地改变鱼类体内的成分并影响鱼类的生长性能。目前市面上所出现的淡水鱼类饲料仅仅满足于供鱼类生长,而不能将利益最大,无法利用较低的成本研制最适合鱼类生长,并且创造出最大经济效益的饲料。探究适合草鱼幼鱼生长需求的最适蛋白质水平,可为草鱼幼鱼人工养殖的饲料配比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基本资料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饲料。本试验采用48.63%(HPLC)、41.80%(MPLC)、34.98%(LPLC)3 种蛋白饲料对草鱼幼鱼进行饲喂,饲料原料经过60 目过滤筛选,各组原料逐级混合混匀后加水拌匀,用手动制作鱼类饲料机制成粒径1.8 mm 的颗粒饲料,自然状态风干后置于5 ℃冰箱内储存备用。
1.2 试验材料与养殖管理。本试验采用同批繁殖1 龄半草鱼幼鱼,初始体长9.95 ±1.65 cm,初始体重3.40±2.11 g。选取体态健康、大小均匀的草鱼幼鱼360 尾置于覆盖黑色遮光网纱的网格箱中,测量并记录各组中每条草鱼的初始体长和体重。饥饿处理3 d,取3 种不同梯度蛋白水平的饲料进行饲喂。对草鱼幼鱼的生病和死亡进行正确的分析,定期对幼鱼的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检测水质、水温和酸碱度的变化,养殖30 d 后结束试验。
1.3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试验结束后,测量并记录各组中每条草鱼的体长和体重,计算出饵料系数、相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等,试验数据运用SPASS 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差异显著则采用Duncan 多重比较法分析各组间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在本次为期30 d 的养殖试验中,草鱼幼鱼并未患病,根据草鱼幼鱼的初末体长、体重、生长状况以及饵料的消耗情况,计算增重率、饵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每组草鱼幼鱼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组鱼体之间增重差距较大。由表1 可以看出,随着饲料蛋白质浓度的增加,草鱼幼鱼的末均体重和末均体长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峰值出现在中等浓度的饲料蛋白MLPC 组(41.80%),说明中等浓度蛋白的饲料环境,为草鱼幼鱼提供了最适合生长的营养和能量条件。
2.2 高等浓度蛋白饲料对草鱼幼鱼的影响。表1 中高等浓度蛋白饲料HPLC 组(48.63%)中,草鱼幼鱼增重率最小,为142.68%,饲料系数最高,为0.16,蛋白质效率最低,为0.85%。进而得出,过高浓度的蛋白饲料并未被草鱼幼鱼完全利用,从而造成了浪费,最终被分解进入水体。同时,在此组试验中,过量的蛋白质会使其他营养素所占比例减小,无法为草鱼幼鱼提供合适的营养环境。
2.3 中等浓度蛋白饲料对草鱼幼鱼的影响。在中等浓度的饲料蛋白MLPC 组(41.80%)中,草鱼幼鱼的增重率最高,为283.37%,饲料系数最低,为0.10,蛋白质效率最高,为1.06%。可以得出中等浓度蛋白饲料MLPC 组饲料利用率最高,减少成本浪费损失的同时,草鱼幼鱼的摄食达到了最高水平。
2.4 低等浓度蛋白饲料对草鱼幼鱼的影响。在低等浓度蛋白饲料LPLC 组(34.98%)中,增重率未达到峰值,与中等浓度的饲料蛋白MPLC 组的草鱼幼鱼增重率相差较多,饲料系数高于MPLC 组,饲料利用不够完全,草鱼幼鱼所需的营养物质没有得到满足,免疫力降低,致使草鱼幼鱼的生长发育不够完全。
3 结论与讨论
蛋白质是维持鱼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成分,构成鱼体组织和为生产生活所利用。本次试验选用了3 种蛋白水平不同饲料进行饲喂,试验结果显示,草鱼幼鱼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在饲料蛋白水平为34.98%~ 41.80%的时候,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增长趋势,这与大部分鱼类的试验结果一致,在中等浓度饲料蛋白MLPC 组(41.80%)中,草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最佳。
在本次试验中,在中等浓度的饲料蛋白水平下,草鱼幼鱼的饲料系数最低,为0.10,此时的饲料利用率达到了最大值。在邱金海[3]对饲料蛋白水平和能蛋比对美洲黑石斑幼鱼生长的影响研究中表明,不适宜浓度的饲料蛋白水平,反而影响鱼的生长和对饲料的吸收利用,饲料浪费的同时造成水体污染,并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