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山东

2022-05-20陈恩发

科学大观园 2022年9期
关键词:六国秦军燕国

陈恩发

中国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说的是春秋时期,秦、晋这两个相邻的诸侯国以世代联姻的方式缓解地缘关系。

作为三秦大地与三晋大地的天然界线,崤山、函谷关一带(在今河南三门峡附近)是先秦时期划分中国东西地理区域的重要分界。

当时,“山东”指的是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与现在太行山以东的“山东省”大相径庭。

在秦人眼中,崤山、函谷关是秦国与东方诸国的分界,也是他们东出称霸的战略要地。后来的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秦灭六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秦人东出崤函、统一山东的过程。

在地理上,崤山,又称嵚崟(qīn yín)山、肴山,是秦岭山脉东段余脉,大致在今三门峡市灵宝市南部、洛阳市洛宁县西北,隔黄河与今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构成一道岩石峡谷,分为东崤、西崤。

由于地形原因,崤山峡谷中存在很多天然形成的隘口。在这段险道之间,古人建起了一座千古闻名的雄关,即函谷关,与崤山并称“崤函”。

函谷关因关在山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作为崤函古道上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古代文献中的大IP,如春秋时期的老子出关、描写秦末起义的“戍卒叫,函谷举”,都是以函谷关为划分东西的标志,乃至此后的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历史事件,也都以函谷关为兵家必争之地。

随着周朝东西两京制的建立,崤函古道有了划分东西的概念。

西周时,辅佐周天子的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以崤函一带的陕(即今河南陕州)为自然分界,陕州以西的一边以关中为中心,是周人的老家,而陕州以东是周人新拓展的领土,“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这是“陕西”的由来,也是后来东周秦汉时期以崤函划分山东、山西的滥觞。由于地理的隔阂,崤山东西的民情、风俗、方言等以此为界,有所不同。

西周时,崤函黄河两岸建立了一批封国。黄河南岸有虢国(后来迁到今河南三门峡境内),北岸有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以此把守崤函古道的险关隘道,作为西周王畿的屏障。

进入春秋时期后,周天子东迁,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打起了崤函之地的主意。所谓“假途灭虢”,其实就是晋国为了扼制当时的山东、山西通道而发起的战争。此后,崤函古道之间,西起桃林塞、东至河南渑池的数百里通道,长时间为晋国属地,秦、晋两国为争夺这一战略要地多次发生冲突。

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去世后不久,秦、晋两国爆发了一场大战,其交战地点位于崤山,史称“崤函之战”或“崤之战”。秦军到崤山的险要地段时,惨遭晋国大军伏击,死伤惨重,孟明视等三员秦军大将都被俘虏。这场战役的失败,成为秦晋争霸的决定性事件,也为秦人的东出霸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古城城址变迁。

此后,秦晋发生多次大战,秦国胜少负多,在麻隧之战中更是全军覆没,遂使秦军“数世不振”,历史与地理交织之下,为秦人划下了一道看似牢不可破的天命线。

崤山之战后,秦人被崤函古道封锁于关中平原内,东进中原的道路被晋国牢牢地扼住,秦国只能向西发展,继续开垦荒凉的西北黄土。

直到200多年后,秦国变法图强,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广袤土地才再度听闻虎狼之师的嘶吼声。

当秦国被崤函之固封锁于关中平原时,山东的形势发生了惊天变化。

先是曾经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解体”了。

春秋后期,晋国出现了“六卿专权”的现象,韩、赵、魏、智、范、中行,这六个大族在晋国内部互相争斗,斗到后来剩下韩、赵、魏、智四家,其中智伯年龄最长,最为强盛。此时,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从此“合法”了。

而另外一个类似的变革发生于齐国。齐国的新兴地主阶级田氏取代了原本的姜氏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

河南三門峡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崤山南麓。

与此同时,天下大势悄然发生转变。

自平王东迁之后,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总体上是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战争,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于是互相攻伐,看谁当老大。

到了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却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争,大国不断蚕食小国,最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使命。

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皆在崤函以东,所谓“河山以东强国六”,只有秦国一方在崤函以西。

如果以东西对抗的局面来看,秦国完全处于劣势,山东六国一旦“合纵抗秦”,便有可能再度将秦国封锁在崤函以西的关中平原内,即便秦军再能打,也难以施展拳脚。

从地理上看,山东六国占据资源富饶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坐拥取之不尽的物资与庞大的人口数量。

按照纵横家苏秦的说法,山东六国的土地加起来“五倍于秦”,兵力加起来“十倍于秦”。然而,山东六国矛盾重重,在与秦国合纵连横的同时,自己斗了个你死我活。

战国三大战役中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就是齐、魏两国的拼杀。

经过这两次大战,率先变法图强的魏国,最终被齐国打服了,而魏国的盛极而衰,也使秦国少了一块堵在东边的屏障,从此秦军开始大举东进。

战国七雄中,原本最弱的燕国与齐国之间也爆发了一次生死之战。先是齐国乘燕国内乱的机会,差点儿一口吃掉了燕国。

燕昭王即位后,筑黄金台求贤,吸引四方才俊,国力得以复苏,并联合其他几国,大举讨伐齐国。在这场复仇之战中,齐国被打得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大城,即便后来得以复国,国力也大不如前。

燕国是个老牌诸侯国,在秦灭六国之战前,燕国国祚长达800多年,而且跟秦国较少发生矛盾。秦、燕之间最大的冲突,还是燕国灭亡前夕,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前去刺杀秦王嬴政。

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一个强大的赵国,挡在了燕国与秦国之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兵力强盛,与秦国发生五次战争,赵国胜了三次。

河南洛陽洛邑古城夜景。

但其中一次惨痛的失败,使赵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东进,那就是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这一战,40万赵军全军覆没,参战士卒几乎被秦军尽数坑杀。

在山东六国的混乱之中,秦国虎视眈眈地盯着崤函以东的万里河山,踏出了东出的步伐。

在秦始皇嬴政之前,秦国的六代秦王变法图强,连年东征,奠定了秦国扫灭山东六国的基础。

秦国统一天下的目标,最早由秦孝公确立。他在位时重用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重农、重战、重法、重刑,实行军功爵制,实现了秦人的富国强兵。

原本由魏国控制的崤函之险,逐渐落入秦国手中,三晋从此再也无力阻止秦国向东的扩张。

到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在位时,他虽然为了秦国宗室的利益处死商鞅,但没有因私废法,而是延续商鞅的改革,并且文武兼备,一边用张仪,采取“连横”之策分化山东六国,挑动六国生死相斗;一边同各国交战,争夺山河之险。在掌握了易守难攻的函谷关,以及“不啻走太行间”的崤山道后,秦国才能据险而东击。

公元前318年,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共同攻秦,但五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到了函谷关前都互相观望,谁也不想去跟秦军硬拼。

结果,五国联军抗秦失败,秦军从此牢牢控制了崤函之固,并且北灭义渠,南并巴蜀,吞并了山西的广阔土地,在疆域上可与山东六国一较高低。

洛阳市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

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他在位时,凭借秦国的雄厚实力,一生基本上只致力于一件事——东出。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秦昭襄王南路伐楚、中路伐汉魏、北路伐赵,通过大规模的歼灭战、攻城战,扫清了秦灭六国的阻碍。

到秦王嬴政即位时,赵国历经长平之战后已经一蹶不振;魏国失去河西之地、崤函之固,与三晋中最弱的韩国一样,地盘只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燕国与秦国的直接冲突最少,但日趋衰落;齐国虽为东方强国,却不思进取,束手待毙;楚国是山东六国中的第一大国,一度“带甲百万,粟支十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在秦国的连年攻略下,不断迁都,早已没了当年的雄风。

正是这一背景下,秦王嬴政“挥剑决浮云,东向扫六合”,发动了统一山东六国的战争,到公元前221年灭齐,结束春秋战国长达500多年的乱世。

秦朝统一后,山东六国的“幽灵”仍然飘荡在帝国的东方。当时,山东最牛的一句口号是楚人楚南公说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山东六国之一的楚人曾将河山丢给了秦人,后来他们却从秦人手里夺回了天下。

秦兵马俑彩绘铜车马。

秦始皇死后,公元前209年,楚人陈胜、吴广举起反秦大旗,山东豪杰闻风而动。参与反秦战争的楚国贵族有项梁、项羽叔侄,而赵地有赵王歇为领袖,张耳、陈余为谋主的军事集团,齐地则以齐王田市为名复国,韩王成占领了以阳翟为中心的原韩国大部分土地。

起义军中的六国贵族,大都以恢复故国为目标,他们群起响应,向西进军。秦朝覆灭的命运,再度与崤函这一宿命之地紧密相连。

当时,各路起义军奉楚国的后裔楚怀王熊心为义帝,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起义军的将领项羽与刘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刘邦率领的西线军率先来到函谷关下,但其实力较为弱小,即便强攻函谷关,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谋士张良及时制止了他的计划,转向南进发,攻下诸多防御松散的小城,跨过崤函天险,率先进入关中地区,攻入咸阳城。

随着崤函之固的瓦解,秦朝在山东六国的起义浪潮中走向毁灭。之后,刘邦打败项羽,继承秦朝制度,建立了另一个大一统王朝——汉。

山东六国已成往事,却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合成中华文明的底色。

在大一统王朝的时代,“山东”的概念逐渐发生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以崤山以东为山东,更多是站在秦人的视角来看,因为他们起初困守于崤山以西,将东出函谷作为实现霸业的目标。而汉代以后,崤函虽然仍有沟通东西两京的作用,但包括洛阳在内的崤函以东大片土地也都在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之下。

唐朝以来,政治中心东移,古都西安和洛阳的地位被开封、北京、南京等城市赶超,而沟通东西两都的崤函古道也随之没落,人们渐渐不再以崤函来划分东西,而是用太行山脉这一更广泛的分界,来区分山东、山西。

古山东概念消失的另一个原因,是现代“山东省”的形成。

北宋末年,北方的华北平原沦为金兵南下的战场。金朝统治北方时,在华北设置山东东路及山东西路,其中,山东东路的治所在益都府(今山东青州)。这是山东作为政区之名的开始。

到了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元朝在今山东地区设置了山东行省。此后,明清两代都将“山东”作为一省的名称,其大致范围内,东部为山东半岛,西部及北部属华北平原。

至此,太行以东的“山东省”逐渐深入人心,而秦人东出早已如过眼云烟,崤函以东的“古山东”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 来源|微信公众号“锦绣人文地理”

猜你喜欢

六国秦军燕国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思乡
助燕伐戎
箪食壶浆
秦史论
秦之胜,时运使之耶?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伊朗核问题六国和伊朗发表共同声明,决定谈判延期
邯郸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