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
2022-05-20王小豪
王小豪
沉寂多年之后,刘瑜带着她的《比较政治学30讲》重回公众视野。这本书延续了她在《送你一颗子弹》《观念的水位》中的关怀,内容更为系统。这次,刘瑜想要为读者解释的问题是,构成国家治理的条件有哪些?
在政治生活中,最令人头疼的也许是多元价值的排序问题。平等、自由、民主,这些理念单拎出来都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是彼此却容易冲突。
比如民主。它已经成为一个深入人心却又内涵复杂的概念,人们对它耳熟能详,却又态度暧昧。在很多国家,民主并不是人们价值排序中的优先项。
刘瑜在书中讲道:“人们可能根本没有那么渴望自由、民主、和平,很多时候,人们更渴望的,可能是安全,是秩序。”
如果从一个朴实的角度来理解民主,它其实事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流程,这些政策由谁决定,又以怎样的方式实施。
在这本书中,她举了很多例子来描述不同国家的治理经验,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对非政治学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选取的案例不全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家,还涉及了埃及、智利和委内瑞拉等在国内语境中存在感较低的国家。这有利于拓宽读者的视野。
比较各国的治理实践,可以发现,成功的国家都是相似的,失败的国家各有各的败因,这些败因包括但不限于极化的情绪、孱弱的国家能力以及强人政治的干涉等。甚至于,过于理想主义的施政方针,也会给国家和民众带来灾难。
读罢全书,俾斯麦的名言“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也许最适合用来概括刘瑜想要传达的观念。
政治的可能性在于,它可以团结或分离民众,成为建设或破坏社会的力量。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政治也不能在条件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做出超出社会力量限度的事情。
在刘瑜看来,政治转型的形态和结果多种多样,但社会力量限定了它的区间。而社会力量的大小,受制于民众的观念。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与其说政治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是一种伦理,它不指向一种确定性的真理,而是指向个体和社会。
刘瑜在本书末尾写道:“如果知识是确切的,专制就是必要的。恰恰是知识的不确定性,让我们需要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情境中不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思考,并以这种思考成就人之为人的尊严。”
好的政治要求每个人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尊自立自强。同时,只有社会中有关民主观念的水位提高了,才可以让国家转型变得稳固。
值得注意的是,观念变化带来的长远影响,对于任何一种政治理念及其转型来说,都是适用的。
陈拙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年2月
曾有这样一句话:“机场比婚礼殿堂见证了更多真挚的亲吻,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真诚的祷告。”医院是每个人一生中难以避免的一个场所,这句话点出了看病路上的苦涩与无奈,但当事人心中的悲恸与痛楚始终是难以言喻的。
《白色记事簿2》给了读者一个特殊的窗口来聆听医院里的悲欢。这本书记录了12个真实故事,同时也是12个罕见、疑难和危重病人的艰难求生路,其中既有医者与死神的博弈,也有普通人与病魔之间令人动容的抗争。
世界上,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和极端的症状是无法被治愈的,但比无法治愈更可怕的是找不到病因,病人只能看着自己的身体一天天恶化,稀里糊涂地等死。
“医院里最不缺的是什么?哭声。”阅读这些真实故事,仿佛每一行字都凝聚着人类的渺小与命运的残酷,但又总能从中感受到莫大的精神力量。
比如,双肺逐渐被“渣子”填埋的朋朋,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来博得呼吸一口气的自由,还希望记录下自己的故事让其他病人少走弯路。在某儿童医院的冰箱里,可能存放着上一个住院的孩子留下的特效药,等待着传递给下一个同样重症的孩子用于救急。这些“宝贝药”传递着爱,以及生命的希望。
作者之一、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林大鼻说:“希望读者翻开这本书,里面医生和病人直面生活的勇气会让人觉得:认识他们很值得。”的确,打开这本书,看到了那些从未见过的疾病和人生,你会仿佛经历了一场场医者与患者为生命而奔赴的战役,也将感受到情感的共振和心灵的升华。珍惜健康,活着真好。
[美]康拉德·H.雅劳施 著
王晨 译
理想国·广西師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1月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
生在这一时代的普通人的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康拉德·H. 雅劳施(Konrad H. Jarausch),是美籍德裔历史学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吕尔西欧洲文明教授,曾任美国德国研究协会主席。早年专注于希特勒掌权过程的研究,后期转向东德研究、两德统一,以及德国的文化民主化。
他的这本《破碎的生活》,基于70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它既是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也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重新审视德国民族身份,了解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有助于读者理解与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