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艺谋的坚守与突破

2022-05-20荠麦青青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闭幕式张艺谋北京

荠麦青青

“放下了包袱,完全放松自己才可以浪漫。”从气势恢宏的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到情怀满满的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充分展示了一个国家从彰显强大到自信从容的过程,也暗藏着一位导演的坚守与突破。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举办下一届奥运会的国家,将呈现一场8分钟的演出,中国观众们期待着第一位在国际影坛扬名立万的中国导演带来横空出世的8分钟。

但在有限的空间里,在道具和设施匮乏短缺的情况下,要用几分钟展现出一个泱泱大国千年文明所蕴含的深厚魅力,实在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

“连一个螺丝钉都要带着,怕在那儿万一着急,找不到东西。”在窘境下,张艺谋和他的团队还是排除万难,将中国功夫、京剧、具有民族特色的旗袍等中国元素逐一呈现。很多在场的希腊人看过这次表演后,直言“勾起了去一次中国的愿望”。这次亮相虽然引发了外国人对古老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但许多中国人却认为表演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

当“北京8分钟”从遥远的希腊转播回国内时,有人批评这段节目:“内容堆砌,形式老套,毫无新意,完全不能体现现代中国。”更有甚者直接致信北京奥组委:“奥运会开幕式导演,一定不能选张艺谋!”

面对舆论,北京奥组委决定面向全社会招标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创意方案。从曾经的“天选之子”,到被推向“竞争之列”,如此巨大的落差,让张艺谋萌生了退出奥运会开闭幕式导演竞选的念头。但一位十分欣赏他的北京奥组委领导再三鼓励他,张艺谋也确实放不下这难得一遇的机会。那时的他认为:“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但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

选拔那天,他带来了非常充分详细的方案。一同参与竞争的,还有李安、陈凯歌、张继钢等十余位知名导演和其他艺术家团队。最终,凭借匠心独运的设计理念,张艺谋还是成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那一刻,他没有立于群峰之巅、“一览众山小”的慷慨豪迈,他脑海里始终盘桓的是,接下来如何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经费有限,张艺谋就“降贵纡尊”,去一家家供应企业“砍价”,最终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这四个仪式的支出,还没有多哈亚运会一个开幕式的花费多。演员排练异常辛苦,他就亲自上阵,发表动员讲话,鼓舞士气,作为“吉祥物”和演员合影。

当时,“鸟巢”指挥台和导演组的办公室之间有一条几十米长的走廊。一段时间里,张艺谋几乎每天都会在凌晨两三点时穿过这条走廊,他的脚步声轻轻回荡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就像在波平如镜的水面泛开细小的涟漪。

从策划到演出,张艺谋组织主创团队开了2000多个讨论会;整个创作过程,需要指挥、调动近2万名演职人员;每一分,每一秒,他都要精心设计,确保万无一失,因为在他心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几百个日日夜夜,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憔悴与苍老。

开幕式大获成功后,副总导演张继钢热泪盈眶地说:“这是天佑中华,因为今天比所有彩排都顺利,是最好的一次。”西方媒体普遍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中国对内对外的一次绝佳宣传。多年后,仍有人叹道:“原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们的荣耀,现在才发现也是奥林匹克的荣耀。”

“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能懈怠。”每个人的人生命题有所不同,也许张艺谋这辈子就注定一直是“奔跑者”。

当我们回溯张艺谋人生中的重要“起锚点”,就会发现一个“水手”弄潮的轨迹,永远脱离不了命运纤绳的牵掣。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张艺谋,无法避免地被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在西安读完初中后,张艺谋为响应号召,到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3年的繁重劳作成为命运给他的一份独特“成年礼”。返城后,张艺谋去了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我实际上是被人从门缝儿里看着长大的,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压抑。”因“出身”受尽冷眼的张艺谋,在那段时间里,写了十余本读书笔记。

后来,他迷上了照相,想拥有一台相机。但对于那时薪资微薄的他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奢侈。他像余华笔下的“许三观”一样,三个月的时间里多次卖血,终于买下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街边的一角、落日的余晖、工厂上空的滚滚烟雾,都被他用镜头定格成珍贵的影像。

他買不起有关摄影知识的书,就手抄20余万字,自学摄影知识。许是天赋加上超乎常人的勤勉,他在摄影构图、光线运用、主题内涵上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理解,还有报纸刊登他的摄影作品。艺术为他的生活开启了一扇透着光亮的大门。

1978年,张艺谋28岁,决定参加高考,他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虽然主考官对他的作品赞赏有加,但因年龄超标,他其实没有报考资格,更别提被录取。张艺谋不甘心,鼓起勇气给文化部领导写了一封恳切的“求学信”。虽然过程千回百转,但好在作品出色,领导欣赏,他的向学之心更是动人,最终,张艺谋被破格录取。但条件是,他只能以旁听生的身份入校学习2年,如果学业达不到合格标准,就要被退回原单位。

因此,进入北影后,张艺谋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面对随时可能“出局”的危险,他除了夙兴夜寐地刻苦学习,别无他途。

1984年,从北影毕业2年后,张艺谋在电影《一个和八个》中首次担任摄影师。

那个时期的很多电影都拍得“亮堂堂”,他却想拍出真实的历史感,因此在整部电影中,他通过黑白灰色调突出了故事的凝重感,强化了战争的悲壮。在他看来,那是对历史和英雄的尊重。因为这次“叛逆”,张艺谋获得了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

2年后,张艺谋从摄影师变为电影主演,在吴天明执导的电影《老井》里担任男主角。在体验生活的2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从山上背百余斤重的石板下来,他的背开始变驼,眼神更加坚毅,也因此变得贴近角色。

为了找到主角“孙旺泉”因塌方被困井下时绝望无助的心理,张艺谋整整3天未进一粒米。在他看来,那种深陷绝境中的饥饿感是演不出来的,必须靠实打实的真切体验去与人物交融。

“这一次打不出水,那就下一次,这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一茬接着一茬,总有出水的一天!”老井村人的执着仿佛深深嵌进了他的灵魂,张艺谋演活了那个致力于在贫瘠干涸的土地上,打出一口生命之井的領头人。

那一年,他36岁,第一次当主演,便拿到三座奖杯。有人以为那已经是他的“封神”之役,但短短一年后,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巨大突破。

1987年,张艺谋执导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

为了营造出“红高粱”隐喻的希望和蓬勃生命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4万元,雇200个农民种了百十亩红高粱。在电影里,他大胆用色,以浓墨重彩的铺排和酣畅淋漓的狂野,渲染出一种悲怆的浪漫美学。黄沙漫天,尘土滚滚,而比这浑厚的黄色更撼动人心的是红色,红盖头、红轿子、红鞋子,窗上的红窗花、碗里血红的高粱酒……身为陕西人的张艺谋表达出了一种豪迈向上、热辣粗犷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

《红高粱》最终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从此开启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先锋之旅,张艺谋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张艺谋曾自我评价:“我不能说我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我可以说自己是中国最勤奋的导演。”或者,可以用著名编导张继钢的话来形容他,“极其敏锐,极其负责,极其能吃苦。”

在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既惊奇于他总能有成百上千个与众不同的点子,可以让奥运会“更好看、更生动、更中国”,也诧异于他能够不眠不休的精力。

2008年,他一边顶着巨大压力筹备北京奥运会相关工作,一边执导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时隔14年,他一边在“鸟巢”中紧张备战冬奥会开闭幕式,一边马不停蹄地转战在《狙击手》和《悬崖之上》这两部电影的片场。与他合作多年的文学策划周晓枫说“从来没看过张艺谋打一个哈欠”。

不肯停下来,这是张艺谋作为导演,一直不曾改变的地方。

受命筹备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日子里,他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甚至特意把表调快了半个小时,就是为了让自己紧张起来。“经常大家都睡了,我一个人还能迸发出火花。”兴奋之时,他滔滔不绝,甚至手舞足蹈,他有时也“嫌弃”自己:“话痨,自己都烦死了。”

“他每一次都要超越。”与他合作过烟火项目的艺术家蔡国强说。这种有关艺术创造的激情,来自于他旺盛的生命力,更缘于他永无止境的求索:“我们这一代人受的教育,就是不会善待自己。我一步一步碰上了好机会,可比我有才的人多得是!假如我还在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说不过去。”

今年的张艺谋,72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但他从不以年龄为意。

从摄影师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双奥”,张艺谋不囿于一城一池的荣光,对于他而言:“如果你有一个机会大声地向全世界讲出中国故事,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中国举办的两届奥运会已证明了中国不再是以前的中国,但张艺谋,还是原来的张艺谋:他一直在超越“旧我”,并以“拼命三郎”的姿态进行着人生的突围。

猜你喜欢

闭幕式张艺谋北京
冬残奥落幕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小康微博互动
张艺谋的抠门
闭幕式
张艺谋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