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哲学

2022-05-20杨玮桥王美玲

今古文创 2022年17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道德

杨玮桥 王美玲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想分别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成果中,它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史上,道德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和关注。本文将着重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哲学,从它的产生、基本内涵以及现实意义来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中的道德哲学。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道德;现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7-006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7.019

一、 引言

在西方伦理学创建和发展的思想历史上,大多数伦理学者都是从人的善恶、道德品行以及行为规范等角度进行考量阐述了自身对“道德”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制度和体系,而马克思恩格斯则从整个全新的视角来考虑对“道德”的理解。他们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现实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道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在其道德哲学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当然也离不开对各种传统道德思想观念的批判。

二、历史唯物主义道德哲学的产生

(一)对宗教思想中的道德观念进行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仅仅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不可能存在比自然力量还要强大且无所不能的上帝,要用唯物主义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通过对宗教进行批判,可以让人们不再怀有幻想,不再愚蠢无知,而是恢复理性,并行动起来以建立他们的现实世界。

对于宗教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1]马克思对宗教问题的研究立足于从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作为出发点,认为对宗教问题的解释不应当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阐释,而应采取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批判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批判宗教产生的意识前提,这一前提始终在约束着人们改变客观物质世界的思想和行为。

(二)对历史过程中道德哲学领域里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进行批判

历史上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都不能科学地阐释道德起源与本质,例如,当涉及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时,这两种思想都不可能科学解释。他们将求助于圣人或乞求“自我意识”“绝对理念”,甚至认为上帝是一种万能的。尤其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其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即使是费尔巴哈,也因为缺少唯物主义历史观,他的道德哲学仍然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从而陷入了人本主义形而上学,其道德哲理最终仍然与宗教的道德观并无不同。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费尔巴哈的道德哲学理论是虽然是唯物主义的道德观,并将道德视为人性的表现,但费尔巴哈仅仅看到人的自然性,忽视了人类的社会特征,也没有意识到实践是人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费尔巴哈的所谓人性只是抽象人,因此他的道德观往往带有神秘色彩,其道德哲学理论最终还是与宗教道德殊途同归。

至于费尔巴哈之后的唯我主义者施蒂娜,更是通过“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把道德引向极端唯我论和神秘主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打破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限制,不再以抽象孤立者的本质为基础,而是从社会实践的起点,从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起点,研究社会历史和人的实际活动。

近代德国哲学在意识形式上的表现主要就是在道德领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在没有遵循客观实际的状况下,也就是德国哲学家们从来也没有考虑过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当时德国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从费尔巴哈到施蒂纳的整个哲学批判的矛头所向,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一方面把他们想象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都归入宗教观念;另一方面又把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意识宣布为神学的意识,而把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人,即“一般的人”,宣布为宗教的人。一切现存的统治关系,都被宣布为宗教的关系,直到把他们神圣化。这样就使人们的头脑被一些虚假的观念统治着,人们在这些观念的枷锁之下变得更加愚昧无知。

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近代哲学的批判首先针对的就是这种畸形的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彻底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把人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虚假观念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给道德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三、唯物历史道德哲学的基本含义

(一)作为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道德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考察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思想形态的道德,就是把道德融入社会思想领域里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历史的产物,其内容涵盖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形式等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础,并以不同形式对经济基础发挥了反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的史观中,关于“现实的人”[2]这一重要因素和基本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直接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实践。人类生存首先要為了保持生命,这就需要进行物质实践的生产活动,这样人类就陷入了两种关系。一种方法是人与自然有关,就要利用自然,人类利用它的能力是生产力。另一个方面是个体要与别人发生联系,这样,个人和他人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交往方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马克思恩格斯首先确定了由人们的物质生产形式和交往方式构成的人类社会这一历史客观存在,而人类社会这一客观的事实存对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其形成和内容取决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交往。此外,道德和其他意识形态不是单独存在的,而且人们在处于实践中,在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而历史上的年轻黑格尔派则认为,道德意识和其他意识形态都是独立的,他们都拥有着自己的独立历史,而且与现实基础是不相关的,这是其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具体体现,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的思想观念。

(二)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道德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占有统治地位”[3]。这就是说,一个社会阶级不仅是一种在社会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物质力量,而且是一种在社会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精神力量。这是一个著名的论断。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每一代统治者都在物质上和精神方面占有统治地位”[4]。每当社会中出现了新的思想观念,与统治者思想不相抵触时,统治者就会镇压和扼杀它,以维护其在精神上的统治。事实上,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都在努力保护和加强他们的政治地位,这是基本事实,也是客观的事实。这一事实也是社会这一客观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表现。它表明,一个阶层思想,不能与本阶层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脱节而独立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反映阶级基本利益的思想是统治阶层的思想。统治阶层的思想体系的形成就是通过统治一个阶级成员的精神产生和传播途径来实现的。作为统治阶层思想的道德,除了具有统治阶层的思想外,还具有属于被统治阶层的思想,有一般社会成员的世俗思想,也有独特于具体人的个性意识,但就它的本质和主要内容而言,这些思想意识中也有一定的相通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将统治阶层的思想与统治阶层本身区分开来的观点。而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则把统治阶层和统治阶层本身区分开来,认为统治世界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个阶层,更不是一个阶层所依靠的物质生产方式,因此产生了社会意识来决定社会的存在的思想观念。

(三)作为历史发展中的道德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注重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使人们把一切时期的历史现象视为统一、连续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掌握了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把历史发展看作有规则的发展过程。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主义始终立足于现实,它不仅是以直接的物质产生过程作为考量对象,而且是以市民社会作为起点,阐述各种思想意识形式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上出发,而不是从观念的角度来解释现实和历史。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精神发展的继承和历史性,认为意识形式的诞生都是有自己渊源的,他们和过去意识形态之间有着丝缕的关系。因此,这说明了不同时期的思想形式,虽然以经济为基础,并以经济为基础形成和发展,最终也离不开用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释它的内容。也就是任何时代的思想史都不应该只把思想同该时代的经济联系起来,也不能只是基于该时代的经济基础和状况来阐明该时代的思想内容。这也说明虽然不同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都是基于该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的。

道德是人类社会思想思想意识形态的一种,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历史的辩证观点看,它说明道德的诞生也具有社会历史条件,道德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或者只靠理论演绎就可以一蹴而成,道德诞生的必然性是因为它也有赖于形成经济的基础,并且是在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的经济关系的具体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地随着历史过程的不断变迁具有具体性、历史性。例如某一行为,在今天可能是非常不道德、非法的,但在那个时候,它与生产力水平一致,因此可能最符合道理规范,也就是公平正义等道德标准应以“现实的人”为起点,牢固地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观念也会有所不同,没有一种永恒不变的道德。

四、历史唯物主义道德哲学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历史意义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诞生,使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思想发生了从唯心到唯物主义、从人道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重大转变。并在道德哲学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如从人类的现实和本质,个人的利益和普遍的利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角度,分析阐明道德思想。它不仅为道德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内容,而且为人类对道德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唯物历史观,是最早以批判意识来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性,这是后来他们成就大业的共同理论依据。如果对马克思恩格斯唯物的史观不了解,就无法理解其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也无法对其道德哲学的正确理论在科学哲学的基础上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生产力发展,用社会的实践来解释社会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而对每个人和他们的道德进行解释,从而对个人和他们的道德进行解释,而不是人与他们的伦理关系,而是人与他们的实际行为。他们并没有把注意点放在政治建设上和个体的道德修养方面,而是把重点放在改造世界,既包括社会实践发展的生产力,又包括改造生产力的社会关系上。他们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整个理论系统的立足点,逻辑发展的基础,对人类历史上各种不道德、在促进社会发展步伐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体制进行客观中肯地评价,从而将人类道德理想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并将其作为科学的基础。

(二)现实意义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包含着深刻的道德哲学思想,他们从道德哲学的意义上阐述了“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5]和“要建立没有阶级对立和剝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6]这两个伟大思想。其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伟大伦理观念为来自全球的共产主义领导人士树立了一个光辉的精神榜样,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人士做出了一个典范,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历史观的道德理想,是从某种社会生产的方式,在批评资产阶级正义和资本主义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

道德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是人民解放,实现了人民自由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公平正义社会的最高境界,也是全面自由发展阶段,是人类最符合自身本性、最符合人类道德理想的社会阶段。以人民解放为目的,消灭奴役人旧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的自由全面人性,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职责。把解放全人类当作人类社会的至高善德,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致力实现的伟大梦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想,不僅对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道路提出了正确的方向,也对今日我们坚决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的历史道德哲学也得到了发展,对于促进当代社会道德教育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思想道德建设密不可分。目前,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转的关键时期,国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正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新的问题以及挑战,这正离不开强大的道德理论的指导,因此要使人们熟练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道德思想的实质,并成为他们的有利思想武器。

此外,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道德哲学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有助于扭转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存在的某些误区,纠正某些不良意识倾向,并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武装广大年轻人和群众,提高他们的心灵境界,促进人类自我完善,推动全面发展,进而通过调和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对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做出极大的促进,这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五、结语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逻辑与历史统一、思辨与实证结合、分析与综合兼顾的原则,同时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对道德哲学思想进行了细致地梳理、分析和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了新世界;通过在批判旧道德观中阐发了新道德观;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具体回答了关于道德的本质以及具体内涵等。尽管在后来的哲学、伦理学思潮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一些怀疑、质疑,提出某些问题的讨论、批判或重构,但是从根本上说来,任何人都不能否定它对时代主题所做出的有力的、明确的回答,以及它在实践中产生的巨大力量。冷静地去看待,关于它的一切讨论和争议,不过是人类经过几个世纪的实践历练面对伦理道德的反思和再前进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3.

作者简介:

杨玮桥,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道德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一论
生产关系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