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式教育结合悬吊运动训练用于小儿脑瘫康复的效果分析

2022-05-19苏小龙

人人健康 2022年7期
关键词:脑瘫下肢患儿

苏小龙

(平凉市康复中心医院 甘肃平凉 744000)

脑瘫是指发育缺陷及非进行性脑损伤(从受孕至婴儿期)导致的一种综合征,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康晓东[1]研究显示,悬吊运动训练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悬吊带(有/无弹性)组成悬吊辅助训练系统对患者进行训练,激活核心稳定肌,可改善本体觉,以使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得以提高。引导式教育通过整合康复教育方案可提高脑瘫患儿康复效果[2]。因此,本研究对脑瘫小儿康复将悬吊运动训练及引导式教育联合使用并分析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0 月~2021年10 月收治的80例脑瘫小儿,将所有纳入患者随机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受累侧:左侧23 例,右侧17 例;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8 岁,平均(4.75±1.51)岁。参考组患者年龄4~10 岁,平均(4.85±1.56)岁;男25 例,女15 例;受累侧:左侧26例,右侧14 例。2 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纳入患儿均符合《全国第6届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暨国际交流会议纪要》[3]中脑瘫相关诊断标准;(2)能够简单听从指令患儿;(3)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且能站立30s 以上患儿;(4)患儿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癫痫严重发作患儿;(2)存在认知障碍、严重智力、听觉及视觉障碍患儿;(3)近6个月内接受过矫形外科手术或注射肉毒素患儿。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训练,包括立体Bobath 技术、平衡训练、运动再学习,在此基础上配合物理治疗(低频脉冲电刺激等)。每天2 次,每次40 min,共4 周。

观察组患者给予悬吊运动训练:

(1)躯干控制训练:患者取仰卧位,足底与床面紧贴,保持自然屈膝屈髋位。弹力与双肩带环绕于双侧肩部,实心绳与宽悬带置于腰背部;在治疗师的指令下患者双手拉实心绳与健侧方向相连的窄悬带,躯干向健侧方向屈曲旋转,肩胛骨与创面分离,以相同方法再向健侧运动。

(2)控制骨盆倾斜训练:膝手位,将膝盖置于软垫上,保持骨盆、躯干及双肩在同一水平。弹力绳与双肩带绕于肩部,宽悬带与弹力绳给予腰部支持。将患者上肢向后上方摆动与床面分离,头转向患侧,患者在治疗师口令下注意骨盆运动,相同的方法再向健侧运动。

(3)强化下肢分离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弹力绳与宽悬带置于腰部,实心绳与窄悬带置于患侧胫骨及股骨远端。患者保持腰中立位,屈膝同时外展或内收髋关节;再取健侧卧位,悬吊训练同仰卧位,再对患侧伸膝角度逐渐增加,做髋后伸及屈曲训练。

(4)下肢交替运动:患者取侧卧位,窄悬带及实心绳置于健侧下肢远端,宽悬带及弹力绳给予腰部支持;患者再保持腰中立位,下肢向健侧并拢,双侧下肢与躯干保持同一直线,再回到起始位置,换患侧进行交替训练。

(1)(2)训练时每个动作末端均保持5s,休息5s,连续10 次,组间休息60s,训练2 组。

(3)(4)训练5 次为一组,每组4 次,组间休息30~60 s。每天训练2 次,连续训练4 周。

引导式教育:按照患儿病情及年龄分组,每组患者3~6 例,由专业引导员以小组形式进行训练,对家长进行指导使其参与患儿训练中。通过节律性语言将日常生活自理、体位转移、手功能等方面训练的复杂动作分成小步骤,以语言引导动作,患儿边说边做(在家长的辅导下),并记录干预效果。

1.3 指标

(1)下肢运动功能。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简式Fugl-Meyer 评定量表对下肢部分(FMA-LE)(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估,总分为34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越好。

(2)平衡功能。患者平衡功能以Berg 平衡量表(BBS)评估(分别于干预前后),指导患者完成从站到坐、独立走、独立站立及从坐到站等14 项动作,共56 分,需在20min 内完成,评分越高即平衡能力越好。

(3)步行参数。测量患者步速、步宽、步长,步速为步行5m 的平均速度,由2 名专业人员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5.0 软件统计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行t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 表示。

2 结果

2.1 下肢运动功能

与干预前FMA-LE 评分比较,2 组干预后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参考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下肢运动功能FMA-LE 评分(,分)

表1 下肢运动功能FMA-LE 评分(,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40 15.13±2.57 24.80±3.14 15.072 0.000参考组 40 15.70±2.68 20.35±2.86 7.503 0.000 t - 0.971 6.626 - -P - 0.335 0.000 - -

2.2 平衡功能

与干预前BBS 评分比较,2 组干预后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参考组比较升高(P<0.05)。见表2。

表2 平衡功能BBS 评分(,分)

表2 平衡功能BBS 评分(,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40 20.15±2.53 38.58±4.12 24.109 0.000参考组 40 20.90±2.64 34.25±3.45 19.436 0.000 t - 1.297 5.073 - -P - 0.198 0.000 - -

2.3 步行参数

2 组干预后步速、步宽、步长等步行参数与干预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参考组比较升高(P<0.05)。见表3。

表3 步行参数()

表3 步行参数()

步速(m/s) 步宽(cm) 步长(cm)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0.45±0.12 0.68±0.23 13.54±1.47 15.43±1.69 14.23±2.11 17.46±2.76参考组 40 0.48±0.14 0.58±0.17 13.85±1.56 14.58±1.61 14.86±2.26 16.12±2.54 t-1.029 2.211 0.915 2.261 1.289 2.259 P-0.307 0.030 0.363 0.027 0.201 0.027组别 例数

3 讨论

脑瘫康复训练包括水疗、作业疗法及物理疗法等多种方法,对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具有一定疗效。但是需要时间较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儿配合度,影响疗效。如何提高脑瘫患儿康复效果一直为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

引导式教育将教育与康复融为一体,将康复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生理学技巧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4]。引导式教育特点主要是将功能动作分解,以意向性、娱乐性及节律性激发患儿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可挖掘患儿潜能,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悬吊运动可从患儿核心肌群的角度提高机体控制及平衡能力[5]。肌力训练可使运动感受器及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本研究对小儿脑瘫患者使用悬吊运动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结果显示,2 组干预后FMA-LE 评分、BBS 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升高,且与参考组比较,观察组明显升高,提示引导式教育联合悬吊运动训练用于脑瘫小儿可有效提高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引导式教育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根据患儿功能对其进行小组训练,在此过程中小儿互相学习、沟通、模仿及观察,促进集体意识的培养,利于患儿社交、情感、认知及语言方面的发展,进而促进其恢复,使其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得以提高[6]。

本研究还发现,与干预前比较,2 组干预后步速、步宽、步长均明显升高,且与参考组比较,观察组明显升高,提示引导式教育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步态。主要是因为悬吊运动训练能提高感觉刺激、不稳定平面、减重支持及牵引等条件,能够更好地激活肌群,使更多的肌纤维参与控制躯干,为下肢运动提供支点。悬吊运动训练的步态训练也可使患儿在运动中感知位置、力量、速度及平衡,进而改善下肢功能及步态。而引导式教育可最大限度地调动患儿主观能动性,使训练内容由繁化简,可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完成日常活动及训练,进而提高训练效果,改善步态[7]。

综上所述,脑瘫小儿患者将悬吊运动训练及引导式教育联合使用可有效改善平衡能力及步态,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脑瘫下肢患儿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
白血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