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防治效果分析

2022-05-19

人人健康 2022年7期
关键词:乙肝病毒母体乙肝

武 琼

(庆阳市西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甘肃庆阳 745000)

乙肝病毒感染是世界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乙肝病毒感染者中,约25%的感染者最终由于重症慢性肝病、肝硬化与肝癌而死。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极高,我国是该疾病发病的重灾区[1]。全世界共有3.5 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1.2 亿就为中国公民[2]。这庞大的数字中,很多是在自己的幼儿时期就开始携带乙肝病毒,导致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母婴传播。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备受关注的一项世界性卫生难题[3]。幼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途径主要通过母体传播,是指感染乙肝病毒的妈妈在生产的过程中将其传染给胎儿。母婴乙肝病毒传播可发生在妊娠到哺乳的各个阶段,因此通常分为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对其生长发育极其不利,病毒主要攻击肝脏组织和细胞,诱发患儿肝脏组织受损,降低肝脏功能,进而累及全身组织脏器,致使其机体健康水平较低。因此,针对携带乙肝病毒的孕产妇采取有效的方法阻断乙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是目前围产临床工作的重点。乙肝免疫球蛋白(HBlg)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被动免疫制剂[5],是一种外源性抗体,进入人体后可迅速获得被动保护免疫力,并快速对血清中游离的乙肝病毒进行标记和清除,防止病毒进一步的增殖和扩散。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阻断作用,抑制乙肝表面抗原的释放与活化,促进病毒的凋亡,以此实现阻断传播的目的。文章摘选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我区二级以上医院接受阻断的100 例乙肝病毒感染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娩的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研究儿童乙肝感染及免疫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摘选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我区二级以上医院接受阻断的100 例携带乙肝病毒的产妇为研究对象,经血清免疫学检验,其中双阳[乙肝e 抗原(HBeAg)阳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孕妇50例;单阳[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阳性)]孕妇50例。所有孕妇中年龄最小的25 岁,最大的35 岁,平均年龄(30.26±1.35)岁;分娩方式:剖宫产40 例,阴道分娩60 例;胎龄38~41 周,平均(39.5±2.1)周,所有胎儿均为足月生产,其中男婴55 例、女婴45 例;喂养方式:母乳喂养40 例,人工喂养60 例。

1.2 方法

针对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所分娩的胎儿,在胎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的注射时间分别为分娩之后6 小时、1 个月、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追踪调查至新生儿长至6 岁,嘱家属定期带儿童入院进行免疫检验,观察新生儿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母体感染的联系。(2)统计不同年龄段新生儿的感染情况。(3)观察不同喂养方式下新生儿发生感染的概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导入SPSS 24.0 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定量指标()表示,t 检验,定性指标(n/%)表示,X2检验,以P<0.05 可判断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发生乙肝病毒感染与母体感染程度的关系

持续追踪过程中共发现56 例新生儿感染了乙肝病毒,其中HBsAg 阳性儿童3 例,均为双阳性孕妇娩出,HBsAg 阳性儿童53 例,其中分娩自双阳性母体儿童32 例,单阳性母体21 例,说明母体双阳性的儿童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P<0.05),详见表1。

表1 母体感染情况分析[n/%]

2.2 不同年龄儿童感染率

儿童HBsAg 阳性率和儿童HBsAg 阳性率在不同年龄阶段差异甚微,不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感染情况分析[n/%]

2.3 母婴乙肝病毒传播与喂养方式的关系

母乳喂养儿童HBsAg 阳性率2.50%;人工喂养儿童HBsAg 阳性率2.99%,不同喂养方式HBsAg 阳性率差异较小(P>0.05);母乳喂养儿童HBsAg 阳性率2.50%;人工喂养儿童HBsAg 阳性率2.99%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价值(P>0.05),详见表3。

表3 不同喂养方式感染情况分析[n/%]

3 讨论

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途径之一。主要是指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体将病毒传播给新生儿的一种情况。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可发生在孕期、产时、产后的各个阶段。孕期传播是指乙肝病毒在宫内感染胚胎,通常这种状况较少,但一旦发生,难以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最容易发生在产时,这是由于分娩过程中,胎儿与产道形成强力摩擦,或胎儿误吸羊水,导致其中的乙肝病毒进入胎儿体内,发生感染。产后传播多与分娩后对胎儿的照顾不当有关,如母乳喂养过程中乳头皲裂会导致乙肝病毒通过胎儿口腔直接进入胎儿体内发生感染。乙肝病毒对新生儿的危害极大,通过破坏新生儿的免疫系统,使其出现肝脏功能受损,引发肝脏病变,对新生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7]。现阶段我国对于新生儿多采取注射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病毒,但相关研究表明,单纯注射乙肝疫苗时,人工自动免疫建立之前已侵入人体的乙肝病毒就有可能在肝细胞内完成了大量的繁殖和再生,此时人体的载毒量是极高的,阻断效果较差。因此,针对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乙肝病毒细胞增殖就显得尤为迫切。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外源性抗体,对血清中游离的乙肝病毒具有较好的标记和清除作用,促进病毒的凋亡,以此实现阻断传播的目的[8]。有关研究数据表明,对乙肝病毒感染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同时注射乙肝疫苗,阻断率可达95%,可见其对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积极影响,而在本研究中,该结论也得到了证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体双阳性的儿童HBsAg 阳性比例比母体单阳性儿童更高,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儿童HBsAg 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段内差异不大(P>0.05);母乳喂养儿童HBsAg 阳性率显著高于人工喂养儿童HBsAg 阳性率(P>0.05)。说明母体感染为双阳性的儿童以及母乳喂养的儿童发生乙肝病毒母婴感染的风险更高,且这种感染与儿童的年龄不存在必然联系。这是由于针对HBsAg 的传播,HBsAg 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HBsAg 表面抗原对HBsAg 的脱落以及扩增具有充分的诱导作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乳头破损,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皮肤处的血液与新生儿直接接触,造成传播。由此可见,对于HBeAg 阳性母亲来说,通过母乳喂养更容易造成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因此,对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孕产妇,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其产后应该尽量避免母乳喂养,选择人工喂养,以此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母婴乙肝病毒传播具有显著效果,但还要综合考虑母体的感染程度,针对母体双阳的儿童应加强监测,如发现免疫结果异常应立即给予对应治疗。同时,建议已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产后尽量减少母乳喂养,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保障新生儿健康。

猜你喜欢

乙肝病毒母体乙肝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蒲公英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胡蝶飞:面对乙肝病毒,乙肝感染育龄期女性该怎么做?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选择一线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多胎妊娠发生的原因及母体并发症处理分析
我哥这10年的悲欢离合乙肝路
乙肝抗体从哪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