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护理中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2022-05-19倪维举魏宝琛
倪维举 魏宝琛
(山东省 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 急诊科 山东临沂 消化内科 276023)
急诊科属于医院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创伤在急诊科较为常见,通常需要快速治疗与护理。但多数患者会产生应激心理反应,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急诊创伤患者,为我院2018 年12 月-2021 年12 月收治,以此来分析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我院接受治疗的100 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2018 年12 月~2021 年12 月收治,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其中常规组患者50 例,年龄为20~86 岁,平均年龄为(45.25±1.57)岁;观察组患者50 例,年龄为21~85 岁,平均年龄为(45.63±1.42)岁,组间数据比较,P>0.05。
纳入标准:(1)知晓研究并同意;(2)符合严重创伤标准。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者;(2)无法配合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实施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创伤护理,包括术前准备、体征检测、症状观察等。观察组患者采取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其方法如下:
(1)成立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来协调安排组内抢救工作,组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与回忆,使得组员能够具备良好的急诊护理理念,并不断提升组员的应急处理能力[2]。完善急诊科相关工作制度,并量化处理护理业务,同时考核组员的工作质量与效果,全面掌握组员的工作情况,一旦发现问题与不足,便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处理与纠正,以此不断强化护理团队的业务能力[3]。
(2)病情评估:快速对患者进行查体,然后对伤情进行初步评估,之后将评估结果转交主治医师,以此来确定急救措施。如果患者存在心肺骤停情况,则需要立即采取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存在剧烈疼痛情况,则需要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5mg 吗啡;如果患者病情危重,则需要直接送入手术室抢救[4]。
(3)呼吸道护理:对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进行及时清除,如果患者自主呼吸功能丧失,则需要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或者氧疗。
(4)二次查体:小组组长需要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查看,通过二次查体来对患者伤情程度进行全方位评估,以此避免遗落情况。
(5)生命体征检测: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监督下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其内容主要包括血压、呼吸、脉搏、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
(6)心理护理:由于心理与身体上的创伤,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从而产生不积极配合干预的情况。因此需要及时疏导患者情绪,并鼓励家属给予相应支持与鼓励,通过人文关怀来提高患者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优良率(通过自制调查表进行评估,分为优秀、良好、较差,优良率为优秀数例+良好数例)、就诊等待时间(包括最长等待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感染、致残)、负性情绪评分(采用SAS 焦虑和SDS 抑郁自评量表[5]进行评分,分数低则优,分数高则差)、生活质量评分(采取SF-36 量表[6]来进行评定,总分为100 分,分数低则差,分数高则优)、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数例+满意数例)。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对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X2检验;计量采取()表示,T 检验;当P<0.05 时,则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优良率比较
两两比较有差异,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优良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就诊等待时间比较
两两比较有差异,P<0.05,如表2 所示。
表2 两组患者就诊等待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就诊等待时间比较()
组别 最长等待时间(min) 平均等待时间(min)观察组(50 例) 14.88±1.83 8.64±0.97常规组(50 例) 22.35±1.68 16.83±1.59 P>0.05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两比较有差异,P<0.05,如表3 所示。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干预前无差异,P>0.05,干预后有差异,P<0.05,如表4 所示。
表4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组别 焦虑自评量表(分) 抑郁自评量表(分)观察组(50 例) 41.28±4.66 42.33±4.38常规组(50 例) 56.53±4.81 57.26±4.62 P>0.05 <0.05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无差异,P>0.05,干预后有差异,P<0.05,如表5 所示。
表5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5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察组(50 例)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生理功能 52.44±6.25 61.28±7.12 52.39±6.39 81.26±7.35躯体疼痛 53.84±6.64 63.93±7.58 53.58±6.74 81.33±7.49精力 52.23±6.37 63.33±7.34 52.43±6.95 82.02±7.01生理职能 52.22±6.47 63.43±7.21 52.97±6.15 81.47±7.28精神健康 52.39±6.74 63.88±7.65 52.44±6.41 82.97±7.11情感职能 52.71±6.21 63.14±7.49 52.17±6.82 82.14±7.56社会功能 51.97±6.82 63.72±7.92 51.25±6.28 82.43±7.77总生活质量 53.53±6.55 63.02±7.05 53.09±6.07 83.66±7.63
2.6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两比较有差异,P<0.05,如表6 所示。
表6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创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危重症疾病的一种,通常是因为机械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对患者机体产生影响,从而损伤患者器官或者组织,有着病情复杂、伤势严重以及进展迅速等特点。同时还有着高死亡率,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威胁,因此需要给予患者有效护理措施[7]。但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其连续性比较差,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配合度,使得患者的确诊时间与救治时间较长,而无缝隙急救护理是能改善这类情况。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优良率、就诊等待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负性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该结果提示无缝隙急救护理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是因为该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主要目的是节约抢救时间,使得患者能够从院外直至院内抢救都能够无缝隙链接,使得整个急救流程连贯、规范,并且能够确保护理工作的有序展开,这样患者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对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8]。
综上所述,无缝隙急救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并降低患者等待时间,减少不良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对患者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将其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