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高校冰雪体育社团建设策略研究
2022-05-19郝靖阳李双玲
郝靖阳 李双玲
(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
1 选题背景
2019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鼓励高校组建冰雪运动社团,统筹已开展冰雪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和运动训练专业的高校资源,提高高校冰雪运动的普及化程度和竞赛水平。肯定了高校冰雪体育社团在促进学生冰雪运动参与,推动校园冰雪运动普及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大部分属于篮、排、足等非冬季项目社团,能维持正常运作的冰雪体育社团,在东北地区较少。为响应“冰雪运动进校园”政策号召,扩大高校冰雪体育社团数量,该文将针对东北地区的高校冰雪体育社团建设提供普遍性策略。
2 相关概念界定
通过对“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社团”“高校冰雪体育社团”等相关学术概念的综合考量,该文对高校冰雪体育社团的定义如下:在校方支持下,以共同的冰雪运动兴趣爱好为指引,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开展课余冰雪体育活动的一类高校学生组织。从运动项目上,冰雪体育社团可分为冰上项目社团和雪上项目社团。高校冰上项目社团是以滑冰、冰球、冰壶等在冰面上开展的运动为活动项目的一类学生社团。高校雪上项目社团则是以单板滑雪、双板滑雪等需要满足雪场条件的运动为项目的学生社团。
3 研究方法
3.1 专家访谈法
通过预约面谈、致电询问、发送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向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及各体育社团负责人进行咨询。留存了语音或文字记录,并按照问题和被咨询者所在领域进行分类记录。
3.2 问卷调查法
设计两套调查问卷。一套问卷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4 所综合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为发放对象,主题是“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日常体育活动参与”;另一套问卷的发放对象是各体育社团负责人和成员,以“社团的运营情况和个人满意度”为主题。回收问卷后,及时分辨无效问卷并剔除,通过数理统计法作图表,供分析使用。
3.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整理记录后,使用Excel 2007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项问题中不同意见的人数、百分比等项目值,制作成数据图表,为接下来的分析提供基础。
3.4 逻辑分析法
对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获得的信息进行系统性整理,综合文字与数据信息,以现有经验总结和理性分析,得到初期假设,再通过后期论证和整理,得到具体的建设策略。
4 东北地区高校冰雪体育社团现状
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东北地区存在少量的高校冰雪体育社团。该文调查了24 所综合类本科院校,共有体育社团259 个,如表1 所示。其中冰雪类体育社团11 个,占社团调查总数的4.2%,开展项目主要有滑冰、滑雪、冰球等。
表1 体育社团的类型
进一步对这11 个高校冰雪体育社团开展考察,发现其较常举办的活动是社团内部比赛和社团内部联欢,其余依次为年度招新、院系间比赛、兄弟院校联赛、社会运动爱好者比赛交流、社团间联谊、裁判技能培训、专项理论知识培训、其他,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
可以看到,裁判技能培训和专项理论知识培训等非运动实践的活动项目极少有社团开展。作为一类普及程度还很低的运动项目,学生对冰雪运动历史及理论的储备水平不高,尤其是冰雪运动还具有较高的安全防护要求。从这种情况来看,对社员进行理论知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冰雪运动裁判技能培训、运动战术及运用、安全知识培训等。
高校冰雪体育社团基本能保持一周一次的集体活动频率,由于季节性特征显著,适宜季节时,活动频率会出现提升。每次活动时间的安排主要由社团成员共同商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体现了学生主体的管理思想。由于季节变化和社团项目不同,活动场所也会在校内校外、室内室外之间转换,普遍存在的场地缺乏问题使更多的社团活动被限制在校内,集体校外的活动较少。
总体来看,东北地区高校的冰雪类社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社团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没有突出冰雪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新人,另外,社团活动更偏重技术练习与实战,很少涉及理论安全知识学习,不利于社员及社团的发展。其次,冰雪类社团的场地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团的发展,亟待解决。最后,社团的管理模式还不规范,有必要对其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出符合冰雪运动特点的社团管理模式,以此进一步提高冰雪体育社团的数量及发展水平。
5 东北地区高校冰雪体育社团的建设策略
5.1 依托校方支持,突出冰雪特色,吸引成员
首先,在社团申请阶段,要允许社团申请人类型多样化,鼓励熟练掌握冰雪运动技术的学生或有冬季项目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申请建立冰雪体育社团,校方也可以主动设立一些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且比较容易入门的项目,如滑冰。
高校体育社团的开放性决定了成员来源的多样性,除了正式的纳新活动,还有朋友介绍、学校宣传、教师动员等。由于冬季运动的低普及度,建议以社团纳新为主,其他途径为辅。除了基本的海报宣传、视频宣传,负责人应积极与校方联系,商议场地租借事项,纳新日当天向有意尝试的学生免费开放并提供运动器材。社团成员也可介绍自己身边熟悉冰雪运动的学生进入社团。另外,体育教师和体育部门都应该积极推荐冬季运动相关人才加入社团。
5.2 权责清晰、机构精简、服务学生、普及提高
冰雪体育社团的内部机构设立要吸取其他体育社团的经验,结合校园冰雪运动推广的重要目标,把“权责清晰、机构精简、服务学生、普及提高”作为指导思想。至少要设立4 个部门,由部长和部员组成,如图2所示。一是竞赛活动部,主管校内、外竞赛和社团日常活动。二是保障部,主管冰场雪场的租借与使用。三是外联部,负责活动经费的筹集、保管和使用。四是宣传部,主管社团内、外文化建设,如社团新媒体平台运营、宣传海报制作等。所有部门之上应设立一个总管机构——理事会,成员主要为各部门部长,负责人由社长担任,理事会直接领导、指挥和监督所有部门的工作,这种直接领导方式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图2 高校冰雪体育社团管理机构模式图
由于冬季运动在校园中普及度不高,社团指导教师不可或缺,这些教师来自校内体育部门。如果缺少体育部门的支持,社团就容易失去具有专业冬季运动指导能力的体育教师。而社联对于社团的功能体现在对外联系上,社联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和平台依托[1]。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3 协调各方力量,保障冰雪场地器材供应
各地政府要加强对高校冰雪运动场地的经费倾斜,保障社团日常训练、竞赛等活动的开展。高校可通过对老旧篮球场等适宜场地的改造,完成简易场地建设,也可以联合社会公益力量,让热心于冰雪运动发展的组织或企业,协助完成冬季运动场地的建设[2]。
调查显示,体育社团成员运动器材的来源主要依靠社团提供、社员自费、校方提供。高校冰雪体育社团的器材来源应综合使用上述3 种手段。首先,完全由社员自费是不现实的,对于许多仅是感兴趣却未参与过冬季运动的学生来说,这将大大降低其社团参与度。另外,社团自身也应占有一定的公共器材资源,可通过社团资金购买、高校购买或校外租借。最后,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将冬季运动器材纳入高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学校可通过社会公益力量的参与充实经费,购买足够的运动器材。以上几种方式的结合,多渠道地保证了冬季运动器材供给,降低了冰雪运动参与门槛。
5.4 筹集方式多元化,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与场地问题一样,资金来源多样化是保障社团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由于冰雪体育社团的特殊性,会费的收取应适度,可一次缴纳或每学年缴纳一次,该项资金主要为了保证日常宣传等杂项费用的使用。高校应响应“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号召,加大资金投入并依托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切实保障社团活动经费投入。不仅如此,社团自主筹集会费也很重要,可以积极联系支持体育发展的本校校友,吸引他们的捐赠。另外,外联部要从校外拉来宣传赞助,最好是与冰雪运动相关的行业企业,同时在社联的协助下,与其他社团交换资源,拓展赞助商。此外,因为现今冬季运动人才的稀缺,社团可以通过承办或协办校外冰雪运动赛事来筹集资金,社团内部的冬季运动人才如裁判,就可以通过有偿劳动获得报酬[3]。
5.5 提升指导教师专业水平,注重安全教育
冬季运动人才匮乏也造成了专业指导人员的稀缺,其来源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聘用对象是学校具有冬季运动训练经验的体育教师或是其他冰雪运动专业人才。校外聘用对象主要是体育类院校冬季运动教师,也包括优秀冰雪运动专项学生[4]。高校应加强对冬季运动教师的培养工作,综合类高校的体育部至少应该有1~2名对冰雪运动有深入了解的体育教师。畅通冰雪项目专业运动员退役后进入高校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进一步满足社团指导教师的需要。
不少冬季运动都属于高风险项目,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冰雪运动安全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冰雪运动知识普及读本或安全知识课堂来完成。高校要制定相关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健全冰雪运动器材、场地等安全管理细则,完善教师、校医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增加自救与互救知识,切实降低冰雪运动风险[5]。
5.6 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社团活动,做到常练、常赛
相较冰雪运动知识培训,技能培训是日后要长期坚持的周常活动,根据季节可分为非适宜季节训练和适宜季节训练。非适宜季节训练除了技巧类训练,如双板滑雪的陆地下肢训练,还有同项群的替代性训练,如替代冰球的旱地冰球。冰上项目社团这一时期也可以定期前往室内冰场进行活动。进入适宜季节,就能逐渐增加冰上与雪上的实操性训练。
运动竞赛方面,在过渡期可安排校外赛事观摩,加强与外校体育社团或其他组织的交流学习。过渡期后,安排社团内、校内或校外等不同范围的竞赛活动。“教会、勤练、常赛”,不仅是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核心工作,也是冰雪体育社团的日常内容。
社团娱乐活动内容形式比较丰富,可以是社团内部联欢或寒假期间的集体雪场度假等,此类活动的主要作用就是增进社员之间的互相了解,保持社员对冰雪运动的兴趣和热情[6]。
在非适宜季节,冰雪体育社团的活动主要安排在每周末和大部分成员的空余时间,尽量保证全体成员在场。根据活动内容,每次活动时间可进行30min 到2h 不等。活动频率应保持在每周1~2 次,在寒冷的气候适宜季节,可适当增加周活动次数,保持每周2~3次,做到“每周有活动,月月有竞赛”。
5.7 社团与高校双向推动,促进冰雪体育文化形成
加强社团内部文化建设,如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设计社团标志等。社团领导人应不断提升自身领导能力,营造团结稳定的社团活动气氛;倾听社员意愿,保证社团内部的和谐平等;加强对外交流,提高社员的活动参与度。
高校也要对社团的文化建设工作给予适当支持,主动在校内推广冰雪运动文化,提高学生参与冰雪体育社团的热情,双向助推冰雪体育文化形成[7]。
6 结语
高校冰雪体育社团建设对校内冬季运动推广意义重大,相信随着冬奥会的临近和“冰雪运动进校园”政策逐步落实,东北地区高校冰雪体育社团的建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摆在各高校眼前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社团的物质保障,综合各方尤其是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关键。相关学界也应给予这一类团体适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