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综述*
2022-05-19杜敏程中华董恩志
杜敏,程中华,董恩志
(陆军工程大学 装备指挥与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03)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装备复杂程度的提高,现代战争呈现出明显的体系对抗特点,进行装备体系研究对军事理论的创新和部队战斗力推动与提高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装备体系贡献率作为衡量装备成体系化建设与作战运用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当前军事学术中研究的热点。
目前,国内外针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评估观点难以统一、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文献[1-3]等虽然从评估技术方面总结出目前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其分析缺乏全面性,不能为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观点的统一以及将来的研究需求指明方向。本文从评估需求、评估理论、评估方法等研究现状从发,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观点的统一提供理论借鉴,为装备体系贡献率的深入研究指引方向。
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国外没有直接对其展开研究,但是,可以查找到与之类似的研究成果。
1.1 评估需求研究现状
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为开展评估理论研究与评估方法研究指引方向。根据能够查阅到的资料显示,目前,国外没有针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开展过系统性的研究,因此,在评估需求方面,本文仅分析国内的研究现状。在国内,关于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基于框架结构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
文献[4]将体系工程理论运用于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中,研究出了新型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的评估需求分析框架。文献中指出,开展新型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工作应着眼于装备体系的实用、先进、有效、经济、完备、合理等,因此,开展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工作应从实用性贡献度、先进性贡献度、有效性贡献度、经济性贡献度、完备性贡献度、合理性贡献度等方面进行。
文献[5]以贡献率的概念与内涵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面向装备全寿命周期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分析框架。文献中指出,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应将横向的“类型”与纵向的“应用”紧密结合,才能完整地分析出评估需求。作者认为,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工作应从作战能力、体系结构、作战效能、能量、经济性、敌方损失等维度开展。
基于框架结构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分析评估需求提供了理论支撑,其分析过程的系统性较强,分析结果较为全面。但是,该方法缺少对评估需求内容的必要性分析,导致分析出的结果包含的要素过于繁杂,从而增加了对开展基于评估需求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工作的难度。
(2)基于视角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
文献[6]围绕使命任务和作战需求,提出了基于作战任务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分析方法,指出了从能力角度开展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重要性。
文献[7]基于作战环思想分析了装备体系贡献度的评估需求。文献中指出,装备体系在作战条件下应重点关注能力与作战效果对体系产生的价值,提出了开展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工作应从作战能力、作战效果、结构抗毁等方面进行。
文献[8]以海军装备体系为研究对象,将装备体系分为动、静2 种状态进行贡献度评估需求分析。文献中指出:当从静态角度评估时,评估需求为能力贡献度;当从动态角度评估时,评估需求为效能贡献度。
基于视角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能够详细分析出不同视角的贡献率在军事实践中的应用流程,具有实践意义强的优势。该方法必须在评估视角已知的条件下才能开展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分析,因此,基于视角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通常需要与其余的贡献率评估视角分析方法组合使用,评估视角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评估需求分析结果的全面性。
(3)基于逻辑推理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
文献[1]在深入分析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内涵的基础上,以评估对象为逻辑起点,以评估背景为逻辑过程,推导出了装备体系贡献率的评估需求为能力贡献率、效能贡献率、作战效果贡献率、技术进步贡献率、建设效益贡献率、结构贡献率、发展建设贡献率等。
基于逻辑推理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能够从贡献率的本质出发分析出结果,其分析步骤具有严密的逻辑过程。但是,运用该方法分析出的结果与军事实践结合程度较差,从而导致理论需求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4)基于综合分析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
文献[9]在总结国内外各个领域对贡献率的应用后,立足于装备规划和装备应用,探索性地指出了贡献率的评估需求分为体系建设贡献率和体系作战贡献率两大类型。
文献[2]从贡献率的功能与作用角度出发,通过归纳总结现有的贡献率评估需求学术成果后综合分析出装备体系贡献率的评估需求分为作战能力维度、作战效能维度、体系结构维度。
基于综合分析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归纳总结军事实践活动对开展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工作的需求与现有的评估需求研究成果后,采用统计的方法综合分析出评估需求。基于综合分析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归纳总结出评估需求,其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军事实践意义。由于该方法不能分析出未被探索的贡献率评估需求内容,因此,其分析结果可能会存在要素遗漏的情况。
根据以上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献综述,可以归纳出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研究现状优缺点对比如表1 所示。
表1 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研究现状优缺点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equipment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1.2 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是为开展评估方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目前,国外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相关的典型研究有:
文献[10]中,戴维•卡门斯在研究2003 年的美伊战争时,分析了信息作战装备对整体军事行动效能的影响。
文献[11]以美军“网络中心战”为研究对象,兰德公司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了Link16 在空中作战过程中对体系的贡献程度。
文献[12]以美空军作战体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空军关键技术对作战体系的贡献大小为标准,制定技术发展方案的思想。
根据目前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来看,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方面,国外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不成体系,此处对其不作优缺点论述。国内近年来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的研究有:
(1)理论框架方面
文献[13]以装备体系贡献度的功能与作用为基石,分别从任务贡献度、能力贡献度、结构贡献度、演化贡献度等维度出发,详细论述了装备体系贡献度的内涵与评估流程,形成了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基础理论框架。该文献的研究成果为装备体系贡献度的探索性研究提供了思路,但是,其内容缺少对应用理论框架、技术理论框架等方面的研究。
文献[14]以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应用场景、内涵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开展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工作的流程、要求、方法以及装备体系贡献率的谱系结构,形成了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应用理论框架。该文献的研究成果几乎涵盖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应用的全部知识要点,但是,其研究范围没有包含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技术理论框架,因此,该文献研究范围的片面性决定了其成果无法为全面开展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提供完整的理论框架。
文献[15]以贡献率类型、贡献率评估技术、贡献率评估相关问题为基础,构建了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框架。该文献提出的理论框架包含的“纵向”知识要点较为全面,但是,涵盖的“横向”领域范围有待拓展。
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框架为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研究提供思路与组织结构。目前,业内尚未对其达成统一的认识。根据上述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献综述,总结出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框架优缺点对比,如表2 所示。
表2 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框架优缺点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equipment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evaluation
(2)核心内容方面
文献[16]在深刻剖析装备体系贡献率概念的基础上,对基于作战能力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基础理论进行了探索性分析。该文献从作战能力角度出发,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是,其研究范围只针对单一的作战能力维度,其内容的深度不足以支撑开展基于作战能力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的研究工作,因此,该文献的研究成果只能形成针对单一评估维度的基础理论。
文献[3]在借鉴宏观经济学中贡献率概念的基础上,对装备体系贡献率的概念、性质、评估视角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形成了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内涵。该文献针对评估内涵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评估内涵只是评估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其成果内容的广度较为片面。
文献[17]以反导武器装备体系为研究对象,从作战能力角度出发,对装备体系贡献率的评估内涵、评估问题、评估流程、评估原则、评估方法等进行了深入剖析。该文献针对作战能力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进行了相对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其研究的维度只针对作战能力,缺乏研究视野的全面性。
文献[18]在分析装备体系贡献率概念的基础上,从效能角度出发,对装备作战实验阶段体系贡献率的评估问题、评估流程、评估方法等进行了剖析。该文献针对效能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部分理论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其研究内容在评估维度上缺乏视野的全面性,在理论广度上涵盖的知识要点不全面。
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核心理论内容为开展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目前,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核心内容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根据上述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献综述,总结出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核心内容优缺点对比,如表3 所示。
表3 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核心内容优缺点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re contents of equipment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evaluation theory
1.3 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是实现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技术手段。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学者们主要针对基于能力维度、基于结构维度、基于效能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国外与之类似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能力维度、基于效能维度。虽然国外针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是,用于解决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关键性问题的方法主要来自国外。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下:
(1)基于能力维度的评估方法
1)技术量化(quantitative technology,QT)方法[19]
技术量化方法由美空军实验室提出,主要通过分析装备技术与装备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来达到评估技术对能力贡献程度的目的,美空军将技术量化评估出的结果作为装备采办论证的重要依据。该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为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技术对能力贡献程度的评估。
2)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
瑞典科学家Karl. Jöskog 在20 世纪70 年代针对统计学中存在潜变量、多原因、多结果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结构方程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测量方程与结构方程,然后估算出相应指标的参数值。结构方程模型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文献[20]研究出了防空反导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并以K 型武器系统对防空反导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3)模糊评估法
模糊评估方法是根据模糊理论推导、演绎而来的一种综合性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将定性问题定量化,然后利用评估指标之间的制约、促进等关系进行总体评估。模糊评估法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文献[21]针对舰艇编队研究出了一种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并对舰艇编队中的信息系统进行了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为信息系统的发展决策提供了依据。
4)证据推理
证据理论在19 世纪60 年代被Dempster 提出,在1976 年被Shafer 推广,由此,证据理论又称为D-S理论,后来杨剑波在D-S 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证据推理(简称D-S 推理)。近年来,不少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将D-S 推理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形成了一种基于D-S 推理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建立置信规则库的方式刻画评估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信息,然后通过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等方式实现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文献[17],[22]等运用证据推理研究出基于证据推理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并成功在反导装备体系、智能装甲体系中进行了运用。
5)软计算
L. Zadeh 在1991 年提出了软计算概念。该方法通过模拟自然界中智能系统生化过程的方式解决硬计算中无法处理的现实问题,软计算的基础模型最初有3 种,后来经过不断研究后增加到7 种以上,主要由仿生学中的一些人工智能算法组成。软计算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文献[23]研究出了一种轻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并以山地步兵轻武器装备体系为例进行了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
基于能力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优缺点对比如表4 所示。除上述方法外,层次分析、熵权、专家评分、多元方差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神经网络、博弈论等方法也被不少专家学者们用于研究基于能力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中。
表4 基于能力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优缺点对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quipment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capability dimension
(2)基于结构维度的评估方法
1)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概念最早出现于1939 年,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在1942 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一份给美海军的报告中正式作为学术名词而提出。近年来,可靠性分析被我国科研人员运用到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中。可靠性分析是研究导致系统失效的内因与外因,发现其规律,并给出组成系统的要素对系统可靠性影响的一种方法。文献[24]运用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出了基于作战网络可靠度的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并对海军防空反导装备体系贡献率进行了评估。
2)抗毁性分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Albert 等人在2000 年提出了抗毁性概念,主要用于分析网络中关键部位被破坏后,网络维持正常工作的能力。抗毁性分析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文献[25]在分析网络抗毁性的基础上研究出了装备贡献度评估方法,并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实施了贡献度评估。
3)层次分析法
美国的萨蒂教授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用于多目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影响复杂问题的内在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定量数据对复杂问题数学化的方式实现综合评估。层次分析法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文献[26]以装备—活动—效果为基础,研究出了一种作战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并对美军空袭装备体系实施了贡献率评估;文献[27]研究出了一种直升机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并成功对该装备体系实施了贡献率评估。
4)超网络法
1985 年美国的纳格雷在研究具有交织的多种网络时提出了超网络概念。超网络概念用于研究军事活动,国内的专家学者们认为,超网络是比一般复杂网络具有更加复杂结构的网络,是“网络中的网络”。超网络法主要通过研究不同网络之间、网络内部的交互关系实现对整体网络的几何性质、发展规律、特征等的分析。超网络法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文献[28]运用超网络波及效应研究出了一种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并以地面防空装备体系为案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
基于结构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优缺点对比表5 所示。基于结构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成果较少,除上述方法外,文献[12]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演化模型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思路;文献[29]运用结构演化法构建了装备体系结构演化仿真的优化指标;文献[30]运用结构演化法对海军装备体系进行了建模。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作战环思想、探索性+、Agent 仿真等也可用于结构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
表5 基于结构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优缺点对比Table 5 Comparis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quipment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structural dimension
(3)基于效能维度的评估方法
1)探索性分析(exploratory analysis,EA)方法[31]
美国的史蒂夫·班克斯在兰德公司任职时针对装备系统仿真提出了一种探索性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装备系统在不同环境下发挥出的效能大小,评估出不确定性因素对装备系统的影响程度。兰德公司运用探索性分析方法为美军在台湾问题上制定了军事行动策略,发布了《恐怖的海峡》。
2) 作 战 环(observe-orient-decide-act, OODA)方法[32]
美空军研究人员Boyd 在1987 年提出了作战环理论,该理论将作战装备体系中的装备、装备系统,按照其功能作用划分为侦察、判断、决策、行动4 种属性节点,节点、目标之间形成循环的闭合回路。国内的专家、学者在作战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广义作战环、狭义作战环等概念。文献[33-36]等运用作战环构建出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分别对反航母作战装备、航空武器装备、导弹装备系统、海上反击作战装备的体系贡献率进行了评估,为上述装备体系的作战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作战环思想也可以用于基于能力维度与基于效能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
3)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
系统动力学是1956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为解决企业生产中的管理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仿真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寻找内部结构的影响机制来分析问题的根源。系统动力学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文献[37]研究出了一种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并对反航母导弹装备体系贡献率实施了评估。
4)证据网络方法
证据网络是证据推理与贝叶斯网络的结合,是利用多条证据在贝叶斯网络中前向、后向推理,形成证据网络结构。证据网络方法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文献[38]研究出了一种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模型,并以联合登岛装备体系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5)理 想 点(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法
C. L. Hwang 与K. Yoon 在1981 年提出了一种用于多目标决策的理想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评估目标与理想解、负理想解之间的接近程度实施对方案的优劣排序。理想点法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中,通常与其余方法组合使用。文献[39]将理想点法与仿真法结合后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实现了对反集群无人机防空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的评估;文献[40]将理想点法与质量功能部署结合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实现了对无人机群作战体系贡献率的评估。
6)复杂网络法
复杂网络概念的起源较早,后来被我国钱学森院士正式给出了定义。该方法通过研究网络体系的节点、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对网络体系的几何性质、发展规律、网络特征等的分析。复杂网络法运用于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中,文献[41]在分析网络体系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一种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文献[42]运用神经网络对指挥控制系统装备体系贡献度进行了分析。
除上述方法外,在基于效能维度上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还有ADC(availability,deperdability,capacity)法、Agent 仿真建模以及可用于综合评估的某些仿真实验法与作战实验法等。基于效能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对比如表6所示。
表6 基于效能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优缺点对比Table 6 Comparis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quipment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effectiveness dimension
2 问题综合论述
根据上文的论述,目前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评估需求分析结果缺乏准确性与完整性
根据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研究现状,现有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出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一方面,部分评估需求分析方法从装备体系贡献率的概念内涵出发进行分析,忽视了评估需求的最终落脚点应当为军事实践,从而导致分析结果与军事实践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另一方面,部分评估需求分析方法只注重总结现有的、已知的军事实践内容,忽视了在实践过程中可能未被发掘的、隐藏的需求内容,从而导致分析结果的完整性难以验证。再者,即使有部分评估需求分析方法将装备体系贡献率概念内涵与军事实践相结合,但结合内容的紧密性与完整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而言之,现有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科学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运用现有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分析出的结果,可能因内容要素繁杂而缺乏准确性,也可能因内容遗漏要素而缺乏完整性。因此,运用现有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分析方法分析出的结果存在准确性与完整性难以保证的缺点。
(2)评估理论缺乏系统性
根据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研究现状,现有的评估理论不足以支撑全面研究能够满足军事实践需求的一系列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一方面,部分评估理论成果内容涵盖了研究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所需的某些知识要点,由于内容包含的知识要点缺乏全面性,所以,其成果不能为开展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提供完整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部分评估理论成果内容包含的知识框架较为完整,由于知识要点缺乏理论深度,所以,其成果不能为开展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再者,即使有部分评估理论成果内容能够支撑开展某种特定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工作,但是对于研究满足军事实践所需的一系列评估方法时,由于不同维度的评估理论之间存在部分知识要点的交织与逻辑关系,所以,不同维度的评估理论之间缺乏必要的融合,导致其成果不能为开展一系列评估方法研究提供完整、可靠的理论支撑。
完整的评估理论包含的知识要点应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而缺乏组织结构的评估理论运用于研究一系列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中,必然会导致研究思路的紊乱和研究出的评估方法可信度不高的后果。
(3)基于能力维度的评估方法主观性强,评估过程复杂,容错率低
现有的评估方法不能为开展基于能力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一方面,客观性较强的评估方法在模型的构建思路以及模型的逻辑结构上较为复杂,并且实施评估的过程难以全面程序化,这一特点导致评估方法的使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并且,即便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使用者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评估出结果,从而降低了评估效率与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评估过程简单的评估方法在模型中都含有较多的主观赋权子模型,模型中主观赋权部分比例较大,必然会导致评估结果失去必要的客观性,从而降低了开展评估工作的实际意义。再者,即使有部分评估方法的主观性较弱且模型的复杂程度一般,但是,其模型的容错率较低,一旦基础数据组中的任何一项数据出错,都会导致评估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
(4)基于结构维度的评估方法对装备体系结构描述能力差,数据获取困难与分析过程复杂
根据基于结构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现状,现有的评估方法不能为开展基于结构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一方面,大部分评估方法偏重于模型的数理运算,对装备体系结构的内在机理研究程度不深,然而,基于结构维度的评估方法主要运用于装备体系的作战活动中,因此,评估工作的特性决定了评估方法应当具备较强的动态描述能力,运用偏重于数理运算的评估方法对基于结构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进行评估,必然会导致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不高;另一方面,少部分评估方法为了解决对装备体系结构描述能力差的问题,运用了具有复杂结构的评估模型,其模型不但包含部分复杂的主观分析过程,而且描述装备体系结构基本特征的指标数据在动态环境下难以采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
因此,运用现有的评估方法从结构维度上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进行评估,主要存在评估方法对装备体系结构描述能力差、数据获取困难与分析过程复杂的缺点。
(5)基于效能维度的评估方法处理不确定信息能力弱,评估过程复杂
根据基于效能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现状,现有的评估方法不能为开展基于效能维度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一方面,从效能维度开展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工作的效率非常重要,部分评估方法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大都采用仿真技术,而装备体系中包含的不确定信息很难用仿真技术手段实现,从而导致评估方法难以处理部分不确定信息;另一方面,部分评估方法在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主观分析过程,主要用于分析仿真技术难以处理的不确定信息,由于处理较多不确定信息数量的主观分析过程复杂,从而较大程度增加了评估过程整体的复杂性,降低了评估效率。
因此,运用现有的评估方法从效能维度上对装备体系贡献率进行评估,主要存在评估方法处理不确定信息能力弱、评估过程复杂的缺点。
3 发展方向
针对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向:
(1)深入挖掘装备体系贡献率的应用范围
全面、深入地研究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形成较为科学的评估需求分析方法,为装备体系贡献率的应用把准方向。
(2)形成较为权威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
理论观点是一切学术研究工作的重心,完善且强大的理论是支撑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工作的基石。为了使研究工作能朝正确方向进行,形成权威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是必然趋势。
(3)具有针对性地研究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
特定的装备体系具有自身独立的特征,任何一种具有通用性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都无法完整地描述出所有装备体系的特征。为了使评估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研究必须具有针对性。例如:针对陆军防空旅装备体系、航空装备体系、航母装备体系等特定对象。因此,对评估方法的研究,摒弃“通用性”,把牢“针对性”是必然趋势。
4 结束语
本文全面综述了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需求、评估理论、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优缺点,综合论述了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总结与分析了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发展方向,为下一步开展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