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助力集体经济“换挡提速”

2022-05-19杨万青

支部建设 2022年10期

□ 杨万青

(作者单位:长治市潞城区辛安泉镇党委)

党建+组织建设,凝聚发展“新合力”。图为辛安泉镇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和各村“两委”主干到周边乡镇参观学习大葱种植

潞城区辛安泉镇作为传统农业乡镇,长期以来,集体经济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近年来,通过实施“党建+”工程,全镇的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 年的70余万元,增长到2021 年的331万元,增长近4 倍。全镇14 个村级集体经济全部突破10 万元,其 中30 万~ 50 万 元 的4 个,100 万元的1 个,实现了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集体经济和群众生活双提,为全镇经济换挡加速提供了新动力。

党建+组织建设,凝聚发展“新合力”。坚持“党建引领、支部带头、集体示范、村民共赢”的理念,搭建了“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四位一体”集体经济发展框架,在强化村党组织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全面推行村党支部、村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账务分设、职责分开,鼓励集体经济合作社创新经营理念和机构建设,逐步向现代化经济经营实体转变,提高合作社的抵抗风险、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镇党委采取“党委统领、部门协作、村级落实”的方式,建立每月调度研判机制,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管,各站所各司其职、各村狠抓落实的局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党建+资产管理,夯实发展“硬基础”。针对各村土地、荒山、房屋等集体资源管理不完善、使用不规范、效益不高等问题,辛安泉镇率先开展了村级集体资源清查活动,逐村建立资产资源分布图、集体资源资产登记簿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管理台账的“一图一簿一台账”的集体资产管理模式,经过全面清查规范,全镇收回“四荒地”10097.77 亩,收回12015 株“四旁”树,理顺集体耕地9868.24 亩,签订承包合同1040 份。同时探索出了村集体自主经营、多村合资联营、整村土地托管、企业合作开发等多种使用模式,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仅9868 亩土地权属一项全镇即可增加收入60 万元,村均3 万元,有效激发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党建+模式创新,拓展发展“新路径”。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模式单一、活力不足、持续性不强等问题,辛安泉镇坚持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为脉络,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形成生态农业经营、集体资产盘活、休闲旅游发展、生产生活服务、土地流转托管等五大类型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是生态农业经营。进一步提质增效南马万亩核桃产业园,利用不同片区土质、气候差异,发展千亩小米基地、千亩果蔬基地和千亩花生红薯基地,不断壮大产业基础,同时采取“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品牌”的模式,形成了特色产业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二是集体资产盘活。以原镇办水泥厂为基础,对厂区内的厂房、窑洞、办公楼等基础实施全面盘活利用,以引进的维康德济中药材公司,引导各村发展地黄、柴胡、党参、连翘等中药材,有效增加集体经济收益。同时鼓励各村采取重新对外承包、土地转让、使用权流转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变“死水”为“活水”,形成新的经济带动点。三是休闲旅游发展。以南马封闭示范区、沿漳观光采摘带和旅游公路、自行车慢行路的“一区一带两轴”为基础,打造了绿色有机采摘观光示范区,特别是用好水源地保护区的金字招牌,南流村创建成为省级3A 乡村旅游示范村,深度打造西流南村“晚渡流芳”景观,每年吸引游客上万人,推动全镇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四是生产生活服务。积极推广曹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潞赢农业公司+农户”的小米购销模式,鼓励各村结合自身实际,与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发展,同时建设了辛安泉镇绿色有机农产品网络平台,将各村的特色产品进行网络销售,不断拓展农产品的销售空间。五是土地流转托管。广泛推广西坡底村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把村民分散的土地以入股托管的形式进行流转,并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一入四统”方式发展柴胡等经济作物种植,有效提升了集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党建+示范激励,激发发展“新动能”。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基础来抓,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农村党员轮训班和村干部“领头雁”培训班必修内容,采取课堂教学与观摩学习相结合,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农村种养大户等到周边乡镇以及平顺、黎城、壶关等周边县区参观学习,帮助集体经济能人清思想、理思路、谋发展。同时镇党委将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各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要考核内容,将集体经济发展考核与年度等次评定、绩效工资分配、评优评先相挂钩,督促党员干部积极履职担当,激发干事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