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遗址出土动物陶塑研究

2022-05-19王爱民

文物春秋 2022年2期
关键词:陶塑新石器史前

王爱民

(滨州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淮河中下游地区西起安徽省阜南县洪河口,东至黄海,南至江淮分水岭,北至泰沂山脉以南的沂、沭、泗河流域,主要包括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及江淮北部地区和鲁南部分地区。由于该地区处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史前文化面貌具有较强的“中介”性,妨碍了对其文化独立性的认识,导致学界对该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动物类陶塑作为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更是处于研究的边缘地带。本文尝试对该区域史前动物陶塑的发现情况进行梳理,探讨其特色及价值,以丰富对淮系文化内涵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动物陶塑发现概况

淮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的史前动物陶塑多数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只有少量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从分布地区看,主要集中于淮河干流附近的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地区,主要文化遗址有江苏省泗洪顺山集、高邮龙虬庄遗址和安徽省蚌埠双墩、定远侯家寨、濉溪石山孜等遗址,其他地区偶有发现。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

顺山集遗址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赵庄及前老行政村,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一期距今约8500—8300年,二期距今约8300—8000年,三期距今约8000—7500年。动物陶塑主要出土于二、三期文化,共18件。

二期 15件。

猴面形陶塑 1件。TG11⑩∶6,眼、鼻孔镂空,吻部凸出,吻上有5个穿孔以代表牙齿,上额有一圆形钻孔,额下有一桃叶形凸起,造型生动逼真(图一,1)。

图一 泗洪顺山集遗址出土动物陶塑

熊首形陶塑 1件。TG10⑤∶5,双眼圆形内凹,吻部凸出,吻前端及双耳残缺(图一,2)。

猪首形陶塑 1件。TG12⑬∶1,残。双眼用泥丸贴塑而成,吻部凸出明显(图一,3)。

狗首形陶塑 3件。T2174②∶1、TG12⑥∶10、TG12⑨∶9,均为头颈部残件,规格较小,面部造型各有不同,形态较为逼真(图一,4—6)。

鸟首形陶塑 3件。TG9④∶21、TG12⑦∶8、TG12⑦∶11,均为头颈部残件,规格小,造型简略(图一,7—9)。

鱼形陶塑 1件。TG12⑪∶3,吻部凸出,背脊凸起,躯干后半部及尾部残(图一,10)。

龟形陶塑 1件。TG12⑧∶16,头及躯干后半部残,两前肢略残(图一,11)。

未命名动物陶塑 4件。因残缺严重,种类难以辨别。

三期 2件。

蝉形陶塑 1件。TG1⑨∶1,两眼凸出,略残,背部有脊,尾残(图一,12)。

猪鼻形陶塑 1件。TG13⑧∶18,正面上侧有两圆形纵向穿孔,后部残(图一,13)。

另有期别不明的采集陶塑1件(C∶47),造型简略,喙部长凸,似为鸟形(图一,14)。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

1.石山孜遗址位于安徽省濉溪县石山孜村北部,文化遗存可分为四期,包括石山孜文化一、二、三期和龙山文化期。遗址共出土动物陶塑4件,但种类难以分辨,全部出土于石山孜文化期,距今约7900—5700年。

一期 2件。T1529⑪∶10,动物头部,刻双眼、鼻梁及唇部,器底刻划一圆圈(图二,1)。T0724⑩∶13,头颈部残件,双耳残,眼外凸,嘴部尖圆(图二,2)。

图二 濉溪石山孜遗址出土动物陶塑

二期 1件。T0722⑨∶7,头部残件,呈倒锥状,有捏制的双耳、双眼及鼻梁,眼外凸,嘴呈凹槽状(图二,3)。

三期 1件。T1530⑥∶1,头部残件,仅存双眼及鼻梁,眼外凸呈乳钉状,鼻梁呈梭形(图二,4)。

2.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时代距今约7300—7100年。遗址共出土动物陶塑7件。

图三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动物陶塑

鸟形陶塑 2件。92T0622⑭∶37,头部残件,圆眼,嘴残(图三,4)。86T0720③∶209,造型简略,似野鸭头形(图三,7)。

龟形陶塑 1件。86T0720②∶202,龟盖边缘有一周凹槽,两端各有一穿孔,旁有乳丁,制作较粗糙,仅略具龟形。龟背有火烤痕迹(图三,6)。

3.侯家寨遗址位于安徽省定远县七里塘乡潘庄村袁庄自然村北侧约200米处,文化遗存分为二期:一期距今约7300—7000年,二期距今约6100—5800年。共出土动物陶塑6件。

一期 2件,均为猪形陶塑。T4④∶44,身体圆鼓,上部残,下有4个短足(图四,1)。T1④∶95,上部残,下有4个短足(图四,2)。

图四 定远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陶塑

二期 4件。

龟形陶塑 1件。T1②∶22,长颈,头部略残(图四,3)。

海豹形陶塑 1件。T1②∶41,残,头部翘起,整体似海豹形(图四,4)。

不明动物形陶塑 2件。T6②∶144,嘴部残,顶部有一残兽头,底部透雕一圈圆孔(图四,5)。T3②∶99,动物足部残件,前后有4个脚趾(图四,6)。

4.龙虬庄遗址位于江苏省高邮市一沟乡龙虬庄村,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年代距今约6600—5000年。动物陶塑全部出土于二期墓 葬,共 有 猪形壶9件,形制类似,大小不一。面部塑口、鼻、眼,表情各异,身体滚圆,中空,尾作半环形。背上有口,口直或微外侈。其中6件为四足,如标本M234∶3(图五,1);2件为三足,如标本M157∶1(图五,2);1件为矮圈足。

图五 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动物陶塑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

1.花厅遗址位于江苏省新沂市西南18公里的马陵山上,时代约为公元前3400—前2800年,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址。遗址墓葬中出土猪形陶罐(壶)1件(M21∶14),猪鼻上方有一对菱形小眼,口微张,短锥状四足,短尾,背部有一矮颈圆口(图六,1)。

图六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动物陶塑

2.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包含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遗存。共发现2件动物陶塑,均属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约4800—4600年。

猪形陶塑 1件。T4111⑧∶2,整体呈弧形,形体小,造型非常简单(图六,2)。

鸟形“神器” 1件。T2318⑦∶1,整体似谷仓形,上部尖,顶部有一立鸟,器颈部以下为空体(图六,3)。

3.禹会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麓的禹会村,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遗址出土的1件陶器残片上贴塑有一只壁虎(JSG②∶20)。壁虎身体细长,头部略粗,吻部较尖,两眼凸起,前肢作爬行状,后肢及尾部不存(图六,4)。

二、动物陶塑的类别与特色

史前动物陶塑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动物种类多样,既有家养的猪、狗等,也有野生的鸟、鱼、兽类,还有想象中的动物,如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泥塑龙等,塑造手法写实、写意均有,是中国史前艺术的瑰宝。史前动物陶塑出土数量以黄河中下游、长江中游地区为多,其中仅位于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邓家湾遗址出土的动物陶塑就有上万件。与之相比,淮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的史前动物陶塑数量不多,但种类多样,塑造技艺高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一)动物陶塑种类

淮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的史前动物陶塑共有48件,根据表现方式的差异可分为单体动物、动物器皿、装饰部件3类(表一)。单体动物类陶塑最多,共34件,占动物陶塑的绝大部分,分散出土于多处遗址。动物器皿类在本地区发现较少,高邮龙虬庄、新沂花厅遗址墓葬发现的10件猪形陶罐(壶)均属于此类。装饰部件类陶塑作为器物的一部分而存在,数量最少,仅4件,蚌埠双墩遗址贴塑于陶钵口部和立于圆柱顶部的泥塑陶猪、禹会遗址陶器残片上的贴塑壁虎均属此类,尉迟寺遗址出土的鸟形“神器”也可归为此类。

表一 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遗址出土动物陶塑分类统计表

由表一统计可知,在这48件动物陶塑中,涉及的动物种类复杂多样,有猪、狗、鸟、龟、熊、猴、鱼、蝉、海豹、壁虎等10类,既有水生的也有陆生的,既有家养的也有野生的。家养动物中猪的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40%;狗的数量次之。野生动物中鸟和龟的数量较多,其他动物较少。这些动物应是周边环境实际生存的物种,是人们饲养或捕猎的对象,为当时人类所熟知。

(二)动物陶塑的特点

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陶塑的动物种类与周边地区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鲜明的区域特色。淮河中下游地区在史前时期并非单一文化区,尤其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鲁南一带属海岱文化区,与其他地区文化面貌差别较大。但因为地域上的邻近,加之河流的天然文化通道作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交流。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南扩,淮河中下游文化面貌更是趋同。海岱地区猪形器皿发现较多,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是一件猪形陶鬶,出土于泰安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早期文化层,时代距今约6470—6210年。高邮龙虬庄遗址的猪形陶壶处于龙虬庄文化二期前段,距今约6300—6000年,时代较北辛文化略晚。新沂花厅遗址的猪形陶罐(壶)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物,时代晚于泰安大汶口遗址的猪形陶鬶和高邮龙虬庄遗址的猪形陶壶。因此,龙虬庄、花厅等遗址的猪形器皿可以追溯至北辛文化,属受海岱文化影响的产物。

海岱及中原地区素有鸟崇拜传统,鸟形陶塑或陶器装饰发现很多。泗洪顺山集、蚌埠双墩、蒙城尉迟寺等遗址发现的鸟形陶塑,或多或少受到前者的影响。

贴塑壁虎形象多见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中,如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3件带有壁虎形象的陶器残片,汝州洪山庙遗址出土1件贴塑壁虎的陶瓮。此外,山东潍县鲁家口一块黑陶残片上也塑有壁虎形象,时代为龙山文化晚期早段。这些壁虎均贴塑于陶器表面。蚌埠禹会遗址出土陶塑壁虎的制作手法与上述陶塑相同,但时代较晚,属于龙山文化末期,明显受到它们的影响。

有些动物陶塑如泗洪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龟、鱼、蝉等少见于其他地区,定远侯家寨遗址出土的陶塑海豹仅见于该区,应与本地区独特的环境物产有关。

在艺术成就上,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动物陶塑制作水平很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尤为突出。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动物陶塑较少,制作大多简单粗糙,具有很强的原始性,如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猪头、羊头和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塑动物,山东章丘小荆山、西河遗址出土的陶猪等。与上述地区相比,同时期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动物陶塑却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泗洪顺山集遗址出土的动物陶塑大多采用捏塑手法制作而成,但细部刻画却采用了多种技法。仅以眼部塑造而言,猴面形陶塑(TG11⑩∶6)的眼睛采用了镂雕技术,狗首形陶塑(T2174②∶1、TG12⑥∶10、TG12⑨∶9)及熊首形陶塑(TG10⑤∶5)的眼睛使用了挖刻技艺,猪首形陶塑(TG12⑬∶1)的眼睛则是泥丸贴塑而成,一件鸟首形陶塑(TG12⑦∶8)眼睛采用浮雕技术,另一件鸟首形陶塑(TG9④∶21)则用阴线雕出眼眶。灵活多样的塑造技法使得陶塑动物特征刻画精细,形象生动。尤其是陶塑猴面,整体采用圆雕技术,又用阴雕突出面部轮廓及眉线等,面部特征刻画细致,比例恰当,充满灵动的立体感,达到了同时期中国陶塑的最高水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其他遗址,如蚌埠双墩、禹会遗址的贴塑陶猪、壁虎均表现得活灵活现,定远侯家寨遗址的海豹形陶塑虽造型简约但形象逼真,高邮龙虬庄、新沂花厅遗址的猪形陶罐(壶)则稚拙可爱。这些作品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淮河流域史前先民敏锐的观察力及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

三、动物陶塑反映的生业模式与环境

史前动物陶塑是先民对自身生产、生活场景的再现,为研究史前环境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淮河流域出土的史前动物陶塑,一定程度上复原了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业模式。史前遗址的分布及人类生业模式的选择多是地理及气候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据研究,全新世以来的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气候出现多次波动,主要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距今12000—7500年左右的全新世早期,淮河流域气候相对温凉湿润,植被以针叶林为主,阔叶林相间分布,草原面积分布广泛;第二阶段,距今7500—5300年的全新世中期,淮河流域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较今天高1.5℃左右,植被为含针叶林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以温带树种为主,杂有部分亚热带树种;第三阶段,距今5300—4000年,淮河流域气候温暖偏干,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林地稀疏,草原广布。这三个阶段基本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相对应。

泗洪顺山集遗址是目前淮河中下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遗址,也是出土动物陶塑数量最多的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因为气候的变化,顺山集一带的先民开始了对植物的驯化,原始农业出现,动物驯养也随之兴起。不过,顺山集先民的生业模式仍然是以狩猎、捕捞野生动物为主。遗址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可鉴定种属包括龟、狗、猫、虎、猪、麋鹿、梅花鹿、小型鹿科动物和水牛9种,其中,狗是饲养的家畜,对猪的骨骼分析也表明有较多家猪的存在,其他均为野生动物,在骨骼数量上也是以野生动物为主。顺山集二期土样的植硅体分析也表明,此时期的农作物仅有水稻一种,且所占比重不大,植物性食物在人们食谱中的占比较低,该时期的食物生产仍然处于以采集—狩猎—渔猎为主的低水平阶段。这种状况与遗址中出土较多动物陶塑,以及出土动物骨骼数量上以野生动物为主是一致的。

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下游人类遗址明显增多,出土陶塑总量也显著增加。各遗址发现的陶塑动物种类有明显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遗址在动物利用上的差异。蚌埠双墩遗址发现的陶塑以猪最多,还有鸟及爬行动物龟等。遗址出土动物遗骸的鉴定结果表明,双墩先民利用的动物种属包括哺乳类、爬行类、鱼类、鸟类和水生软体动物等50种,其中以鹿类最多,其次为猪,且家猪的个体数量明显多于野猪。虽然猪的数量少于鹿类,但是因为家猪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所以成为陶塑的主要对象。濉溪石山孜遗址发现的动物陶塑较少,因为造型简单,动物种类不明,但可以确定为食肉动物。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食肉动物主要有狗、猫、猪獾、狗獾及不明种类的小型犬科动物。从石山孜遗址发现的陶塑动物形象来看,很可能就是猫、狗、狗獾之类。定远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种属包括脊索动物门的鱼纲、鸟纲、爬行纲、哺乳纲在内,共5纲33种,数量最多的是哺乳纲,其次为软体动物、爬行纲、鸟纲、鱼纲。哺乳动物以猪最多,其次为鹿。可见,侯家寨遗址的动物陶塑也大多是人们利用频率较高的物种。双墩、龙虬庄等遗址的动植物遗存分析均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但渔猎、家畜饲养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动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上述遗址动物陶塑发现较多,与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的生业方式是分不开的。

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遗址非常密集,但动物陶塑发现甚少,且多为器皿,更加注重实用性。陶塑种类及功能的变化,说明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依赖性逐渐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此时已经建立起发达的农业经济,渔猎业重要性下降。新沂花厅遗址大量磨制精美的穿孔石斧、有段石锛、石刀等农具的发现及墓葬中随葬较多猪下颌骨,证明此时期农业及家猪饲养业的发达。蒙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地层中发现较多的粟类、水稻遗存及瓮、大口直壁缸等粮食储存器具以及数量众多、磨制精美的石质、蚌质农具,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该遗址出土的鸟形“神器”,有学者认为是储藏粮食的谷仓——陶囷,表达了人们祈求丰年的愿望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此时期野生动物陶塑数量的大幅减少,说明随着农业的发展,渔猎经济在人们的生业中可能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淮河中下游史前遗址出土的动物陶塑中,猪形陶塑的比重不断加大,表明猪在史前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日渐重要。新石器时代早期,泗洪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塑动物还是以野生种类为主,说明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依赖性很强,家猪在肉食来源中仅起辅助作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猪形陶塑所占比重不断增大。蚌埠双墩、定远侯家寨等遗址的猪形陶塑多数体形粗短,应为家猪,在数量上也逐渐超过野生动物。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9件猪形陶壶,其形象很明显为家猪。但此时的陶塑中仍有野猪形象,如蚌埠双墩遗址的猪形陶塑(92T0622⑭∶41),其体表的花纹明显是野猪幼体的特征。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下游地区出土动物陶塑不多,但大多都是家猪形陶塑。这种变化实际反映了家猪饲养业的发展降低了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依赖程度。

淮河中下游地区出土动物陶塑中猪形陶塑最多,这与淮河流域是中国家猪的起源地不无关系。地处淮河上游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一期发现了目前中国时代最早的家猪骨骼,时间为公元前6500年左右。泗洪顺山集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按科属统计,猪科动物占比最大。濉溪石山孜史前遗存中动物骨骼的鉴定结果表明,猪的比例随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并且仅次于鹿类骨骼的比例。高邮龙虬庄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的种群分布也呈类似状况,家猪骨骼仅次于麋鹿。到大汶口晚期的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中家猪逐渐超过鹿类。上述状况与遗址中猪形陶塑比例逐步增大的趋势是一致的,反映了家猪逐渐取代野生动物,成为淮河中下游史前先民主要的肉食来源。

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遗址发现的家养动物骨骼中,狗的数量仅次于猪。狗既可以助人狩猎,也可用来食用,是史前先民饲养的主要家畜之一,自然成为人们艺术品创作的主要对象,这是淮河中下游史前遗址中狗类陶塑较多的主因。

动物陶塑也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对于所在地区的环境研究可以起补充作用。新石器时代的淮河中下游一带,尤其是出土陶塑较多的淮河干流两岸地区地势相对平缓,气温虽时有波动,但大多数时间温暖湿润,降水较为丰沛,使得该区域河湖广布,植被丰富且多样,为人类繁衍生息提供了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泗洪顺山集遗址猴、熊等陶塑的发现说明当时的淮河中下游地区有丰富的森林植被,鱼、龟等陶塑的发现则与该地河湖密布、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关;定远侯家寨遗址的海豹形陶塑,证明史前时期的淮河流域很可能有淡水海豹的存在;多种食肉动物陶塑的存在也间接证明该区域水草丰茂,食草动物众多。这些野生动物陶塑还表明,新石器时代的淮河中下游地区虽已进入农业社会,但渔猎也是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这是由当地丰富的动物资源决定的。

结 语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的交界地带,气候温和,物产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为史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孕育了卓越的精神文化,史前陶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从淮河中下游发现的史前动物陶塑来看,该地先民在社会经济、艺术审美等方面均非常发达,走在了同时期中国境内原始文化的前列。这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质,构成了淮系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以往的淮河中下游史前文化研究中,人们多关注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对于“小众”的陶塑尤其是动物陶塑一直没有足够重视。但与日用陶器相比,陶塑更多地蕴含了人的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而这些正是区别不同考古学文化的要素,因此包括陶塑在内的艺术品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存在。重视并发掘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对于把握淮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特点及生业形态,正确认识淮系文化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陶塑新石器史前
4000年长江流域发现最早人类指纹
虎啸山林,傲骨嶙嶙
——陶塑《虎啸山林》的外貌形态及内涵分析
鹰形陶鼎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探讨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史前人,都画啥?
陶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