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持久战》发表前后:王明不屑、白崇禧称赞

2022-05-19

新传奇 2022年16期
关键词:白崇禧王明抗日战争

王明对于毛泽东撰写的这篇《论持久战》十分不屑。他觉得持久战的理论消极,认为“抗日战争要经历三个阶段”没有根据。而白崇禧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扬、介绍“持久战”理论,甚至还称赞毛泽东为军事天才。他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一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1937年,国难当头,在我党的斡旋、倡导以及广大爱国人士的努力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了。然而,统一战线的建立并没有立刻成为军事上“防御外侮”的战役防线。1938年5月,不仅东三省难以收复,甚至从山海关到杭州湾,北部、东部中国主要的大城市都已沦入敌囊,陈兵黄河东岸的日军正待发起新一轮攻势……日军的猖狂推进,动摇了一些人当初“抗战到底”的信心。一时间,“日本不可战胜,抵抗必亡”的亡国论调甚嚣尘上。

汪精卫的公开投敌又成为加在“亡国论”上的重量级砝码。当然,“亡国论”既不会、也不能一统天下。“速胜论”是表面急切而实际缺少佐证、缺乏力量抗衡的另一种声音。战与不可战、亡与不会亡之间,也有人提出“持久战”。然而,“持久”到何年何月,延宕到哪天哪时?当时的抗战形势充满了未知的迷雾,面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命运,谁能作出正确而科学的分析判断?

身居延安的毛泽东没有因为延安地处中国一隅而将时局“横看成岭侧成峰”。徐州会战结束之际,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日本必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他旗帜鲜明地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但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需要建立在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基础之上,这还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毛泽东几乎笔不停歇、夜以继日地写着腹稿已成的文章。当这部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初稿写成后,毛泽东在一次集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

这篇文章和这次演讲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建议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

初次印刷的《论持久战》,封面由毛泽东亲笔题写书名,扉页印着毛泽东亲笔写的:“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王明认为持久战的理论消极

然而,囿于延安当时物资匮乏、技术有限,油印的手册不但质量差,而且数量也非常少,在延安以及各根据地干部群众争相传阅中大有一册难求、洛阳纸贵的味道。于是,陈云又建议将这篇文章送到国民党统治区印刷、发表,同时也可以扩大影响。

《论持久战》的书稿送到了武汉的中共长江局。当时,除了要求印刷成册外,还要求《新华日报》刊登这篇文章。

可当时长江局书记王明却以文章太长为由,不准刊登。从土地革命时期起,王明就自诩为彻底的布尔什维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瞧不上眼。在负责长江局的工作后,他提出“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右倾投降主义已露端倪。此外,他还不经过中央同意,擅自发表一些言论,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动机日渐明显。

此时此刻,对于摆在案头、毛泽东撰写的这篇《论持久战》,他十分不屑。他觉得持久战的理论消极,认为“抗日战争要经历三个阶段”没有根据。最后在中央一再致电的情况下,他才同意印刷成册。

白崇禧:毛泽东是军事天才

武汉会战结束后,周恩来在重庆第一次向白崇禧介绍了《论持久战》。白崇禧是国民党内的实力派,素有“小诸葛”之誉。

据白崇禧当时的秘书程思远回忆,白崇禧听完介绍,十分感兴趣,让周恩来一定送给他一本。在得到《论持久战》后,白崇禧进行了认真研读。读完后,他拍案赞赏,对程思远说:“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他按捺不住心里的高兴,想立刻推荐给蒋介石,但转念想了一下,暂且按下不表。

与毛泽东相反,蒋介石很少有长篇宏著,他的文章基本都是由他人代劳,记日记也是三言两语。基于对蒋介石的这些了解,白崇禧决定先营造舆论以“先声夺人”。

白崇禧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扬、介绍“持久战”理论,很快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时有军事权威之称的白崇禧为《论持久战》中的理论和观点所折服,甚至还将毛泽东赞为军事天才,这些都逐渐传到了蒋介石耳中,并引起他的注意。白崇禧趁此向蒋介石转述了《论持久战》的主要精神,并让程思远送了一册过去。不出所料,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深以为然,武汉会战后的局面也印证了“抗日战争必将经历三个阶段”。于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一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戰略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在成为国共两党领导抗战的共识之外,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重大反响。当时周恩来寄了一册给宋庆龄。读完文章后,宋庆龄十分认同毛泽东的分析判断,她找到朋友爱泼斯坦(美国记者)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准备在海外出版。毛泽东得知后,特意为英文版本写了序言:“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检验,证明了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设想的那样发展,中国人民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也被列入了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的地位。

(《解放军报》)

猜你喜欢

白崇禧王明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白崇禧:百媚千红不及卿
白崇禧:百媚千红不及卿
9月历史大事记
白崇禧恋发妻
走过318
追问高原
白崇禧眷恋发妻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