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怀平:沃野卅年 扎根农田

2022-05-19杨洋

科学导报 2022年24期
关键词:旱地农田秸秆

杨洋

从小就听着晋中市昔阳县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故事,亲眼看到了“海绵田”的抗旱三保作用,以及“金皇后”良种和“肥田粉”的高产稳产神效,在“大寨精神”哺育下成长,周怀平时刻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鼓舞着。

立志学农,努力践行“大寨精神”。周怀平在高考那年,报考了山西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专业,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沃野”,激励自己要像本专业里的那些优秀老师一样为科研奉献自我。3月25日,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员周怀平对记者说:”王久志老师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大寨基地负责人,也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大寨海绵田’的主要完成人。他不仅是我科研事业的领路人,也是鼓舞我努力奋斗的精神导师。”从此,周怀平坚守旱农研究阵地30余年,将满腔的青春与热血都洒在了广阔的农田上。

“一天两担饭,披星戴月在农田。”

“数九寒冬里大搞基本农田建设。”

“没有见过的大旱,没有见过的大干,没有见过的大丰收。”

……

年幼的周怀平就是听着这些口号长大的,他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初3年严重干旱,昔阳人饥饿的模样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家庭的贫困带来的影响让他有了切身体会。当他开始学习,有了知识和文化时,就开始思考精神和物质,口号和实干的重要性,憧憬着填饱肚子的满足感。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自己动手方能丰衣足食。1991年,国家在晋中市寿阳县建设旱农试验区开始,周怀平在这块阵地上一坚守就是30年,寿阳县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从碳铵、过磷酸钙合理施用,到缓控释专用肥研制应用;从长期施肥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再到理论、机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从单一技术研究,到旱地玉米秸秆适水还田深施肥技术体系集成和推广应用。周怀平扎根农田,培训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写地方标准、做宣传页等。

泥足汗颜,书案键盘。周怀平多年来的辛勤付出,最终都被报之以歌。他连续承担了国家“七五”到“十三五”科技攻关(支撑)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1项。其中,“北方旱地农田抗旱适水种植技术及应用”(第四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旱地农田水肥效应及调控模式”和“褐土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技术研究”等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制定山西省地方标准6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项。

“寿阳县旱地玉米种植面积在70万亩以上,秸秆年产出量达40多万吨,是山西省玉米秸秆量最多的县域。”周怀平告诉记者。大量的玉米秸秆产出,因农田春季干旱频繁,不适当的秸秆还田会造成农田失墒跑墒,影响玉米出苗和幼苗生长。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玉米秸秆,一直是农户们头疼的问题。2001年前后,寿阳县玉米秸秆焚烧和废弃现象十分普遍,火灾频发。特别是2006年4月22日,寿阳县解愁乡森林大火过火面积3000多亩,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因此受到损害。

针对寿阳县旱地玉米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周怀平及团队依托寿阳县宗艾镇国家旱作农业试验站30年长期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旱地玉米秸秆适水还田深施肥技术体系”。该技术针对沟川坝地水肥充裕而春季耕层土壤湿冷问题,以“结合施用玉米专用缓释肥,秋季秸秆全量还田深耕翻,春季浅旋耕”等技术核心,集成沟川坝地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秋施肥技術;针对塬坪地春旱频繁和耕作失墒问题,“秋雨春用、春旱秋抗”的蓄水保墒耕作法,以“秋季秸秆粉碎冬春覆盖保墒、春播前撒肥深耕旋耕镇压播种一次性作业”等技术核心,集成垣坪旱地玉米秸秆冬春覆盖还田深施肥技术;针对梁坡旱地水土流失严重,农田土壤水肥俱缺问题,以“增加地表秸秆覆盖、减少土壤扰动,增加降水就地拦蓄入渗”的少免耕技术为核心,集成梁坡旱地玉米轮耕及少免耕秸秆还田深施肥技术。

“该技术实现了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杜绝了焚烧废弃。玉米成苗率提高5%~8%,籽粒产量增加8%~12%,年际间产量稳定性增加。农田耕层厚度增加5~10cm、土壤有机质3年提升1.0~1.5g/kg,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1~4.3kg/mm·h㎡,肥料利用率提高4~6个百分点。”周怀平说。

2019年以来,该技术体系在寿阳县得到广泛应用,寿阳县旱地玉米秸秆还田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山西农业大学参与完成的“北方旱地农田抗旱适水种植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为第四完成人的周怀平上台领奖,他的心情万分激动。

据介绍,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梅旭荣研究员主持完成,周怀平团队与梅旭荣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已有30余年。项目明确了北方旱地作物水分供需变化规律及适应对策,揭示了土壤增碳扩容、地表覆盖抑蒸、冠层塑型提效的作用机理,攻克了旱地农田土壤一地表一冠层协同调控的世界性难题,创建了北方主要类型旱地抗旱适水种植主导技术,在重点地区推广应用后农田降水利用率最高达75%。近三年在北方旱地三个类型区推广应用1.15亿庙,增产粮食45.9亿公斤,节约灌溉水12亿方,为实施国家旱地农业规划和旱作节水示范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与关键技术支撑。

30余年来,周怀平潜心从事耕地质量培育与提升研究与应用工作,在揭示褐土肥力时空演变规律和水分养分循环特征、探索褐土农田扩蓄增容技术途径集成旱地玉米秸秆适水还田深施肥技术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培育肥沃健康农田、促进种养废弃物肥料化应用、提高旱地水肥利用率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政策,推动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怀平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土地上的事不是一日之功,这一干就是30多年,只有真正经历过饥饿年代的人,才知道粮食的宝贵及重要性。”感慨这些年,他写下这样的感言,“沃野卅年,扎根农田,泥足汗颜,书案键盘,挑灯达旦,脚踏实地,勤耕不倦,人民会堂,至高荣光,初心不忘,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旱地农田秸秆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旱地出芦笋
甘谷县2020年山旱地马铃薯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报告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汪岗镇三万亩农田改造工程启动
黑板像农田
九台区秸秆利用取得新成效
SONG OF SMOG AND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