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竹林:甘于寂寞的“金属医者”
2022-05-19刘娜
刘娜
他个头不高,却能担起热处理班组长的重任;他不善言谈,说起热处理却能娓娓道来、滔滔不绝。从普通员工到一班之长,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请缨、独当一面 ,十年磨一剑,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用勤劳和智慧解决了热处理的诸多技术难题,谱写出一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在山西北方机械有限公司热处理的生产现场,提起郝竹林这个名字,没有一个人不竖起大拇指。对工作从来不说累,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雖然年龄不大,但在热处理已经“摸爬滚打”10余年了。在这个领域,从工艺水平、难题攻关到技术创新,他都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从台车炉、氮化炉、井式炉、压淬生产线,他都操作得游刃有余,他始终觉得自己和热处理有着数不尽的“缘分”。
刚参加工作,他迎来了第一个挑战,实践和理论始终衔接不上,但对热处理充满热情的他凭借着一股钻劲,一头扎进了“学海”,向师傅们请教、翻阅大量热处理的工艺,工作之余为自己充电,边干边研究边总结。为了掌握每台设备的性能,遇到处理不了的新问题,他反复学习,翻阅档案资料,上网查阅专家的经验和解析,在生产现场反复琢磨,一遍遍实验,直到彻底弄懂、弄明白为止。逐渐做到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也为后来的技术改进创新奠定了基础。
“80后”的郝竹林少了年轻人的浮躁,却多了一份成熟稳重。扎实的工艺,勤恳好学的态度,让他成为了热处理小件组组长,他所在的班组承担公司全部小件热处理的工作。2017年分公司承揽的民品零件尺寸不一,并且平面、硬度要求高,淬火后变形大,很难达到要求。郝竹林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带领班组员工调限位、变参数,经过两昼夜的奋战顺利交付首批零件,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为公司创造产值20万元。
郝竹林不但在热处理加工上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在热处理设备的维护保养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他与技术人员编制了氮化炉、压淬线及126份热处理标准化工艺操作规程,编制了设备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也为后面的生产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回想起当年的自己,他说:“刚成为班组长时,对我来说既是挑战又是考验,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借助这个平台,我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复合型’劳动者。”
无数荣誉的背后,是他每天承受的高温环境、刺鼻油气和灼伤的疤痕。他始终默默无闻的坚持战斗着,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他没有离开过这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和师傅们始终一起面对,一起度过,一起解决,这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让他成为了一名“排雷”战士,哪里有问题,哪里就能看到他冲锋的身影。领导们都说:“把工作任务交给他,我们放心。”
在某产品生产中,有时会出现装炉量小等问题。一次,正巧工装夹具也不配套,他与师傅们急中生智,结合实际产品规格,先后制造了多类吊具,顺利完成了此次生产任务。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零件工装损耗问题,还缩短了生产工序,降低了企业成本。
还有一次,某民品表面存在缺陷,他召集班组师傅们对有缺陷的产品进行全面分析,虽然一时没有找到问题的原因,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通过产品淬火、硬度测试等实验,对其进行了技术改进。在这期间,他一会儿询问工作人员的定时检测情况,要求关注产品的硬度,一会儿准备开会讨论的资料,他为发现的质量问题寻找答案、提供改进方案,最终解决了缺陷表面开裂后的加工问题。当好专业的“金属医生”,他一直在努力。
热处理是一项“寂寞”的工作,它“看不见”“摸不着”,零件放入介质中,重塑的硬度,不能有毫厘之差,否则就等同于失败。由于热处理专业的特殊性,当零件热处理时,需现场技术员针对零件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热处理工艺参数(包括炉型选择、淬火方法、回火温度等参数的细化)。为确保热处理工艺切合生产实际,流转到热处理车间的零件,现场技术员要测量每种待处理零件的相关尺寸,并与图纸尺寸比对,了解零件的留余量情况,随时对热处理工艺做出调整,通过工艺细化,解决了多例留量小易变形军品零件的热处理难题。有时产品的零部件加热以后,要马上转入到水槽或油槽里,温度的把握既要依靠技术也要依靠经验,他总是能迅速做出判断,圆满完成生产任务。
在师傅们看来,郝竹林把热处理加工的每一件产品早已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监护人”。 在郝竹林身上,蕴含着一份责任与真诚,虽然他只是一线员工的一个缩影,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出自于平凡”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