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土地复垦效益的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法
2022-05-18修长百
林 爽,修长百
(内蒙古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近年来,矿产资源的需求使采矿业蓬勃发展,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煤炭消费国。与此同时,采矿对土地、环境的破坏程度逐渐深化,这不利于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政策要求守住18亿基础耕地的红线,土地复垦也将成为补充我国耕地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土地复垦对于矿区生态改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3]。自2011年开始我国推行矿山临时用地试点工作,广西、山西、内蒙古等成了第一批试点地区,效果显著。我国于1988年通过的《土地复垦规定》中对土地复垦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即“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4]。广义上泛指对遭到破坏、退化土地或耕地进行再生利用,并且对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狭义上特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修复[5,6]。复垦后的土地可用于林业恢复、渔业养殖、农用耕地等用途,也可将恢复后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用于房屋建设、旅游开发、娱乐用地[7-9]。
为了更好地衡量我国土地复垦的成果,对土地复垦的成效进行效益评估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土地复垦效益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恰当的指标,用一定的评估方法,对土地复垦项目实施的成效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对其做出一种价值判断[10]。对土地复垦项目效益评估的结果也可以对未来土地复垦的实际工作提供量化的依据。基于此,笔者以国内土地复垦的效益评估的现有学术成果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与中国知网(CNKI)中的可视化图像功能构建土地复垦效益评估的知识图谱,分析国内土地复垦效益的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以期合理把握该领域研究态势,为今后土地复垦的效益评估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研究的一般方法是从文献数据库中导出所需要的目标文献数据,在引文耦合、共被引分析或共词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然而,此类研究范式的分析结论分析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难以避免[11]。CiteSpace软件是用于探求既定研究领域发展趋势与发展变化轨迹的可视化分析工具,运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分析者主观性对计量结果的影响进而增强结果的客观性,因此近年来该方法逐渐得到学界内的认可并且广泛使用[12-15]。笔者选用CiteSpace 5.7.R2的版本对数据进行操作,并结合中国知网(CNKI)中的可视化图像进行研究。
1.2 数据处理
笔者在CNKI的数据库高级检索页面,以“土地复垦”和“效益”为主题进行检索,为了更好地研究国内的研究进展且不遗漏关键作者的著作,本研究的数据涵盖了所有的中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最后检索出中文文献661篇,为了保证本文的学术性和参考价值,经过人工筛选去除掉参考价值不大的会议记录和报纸,共有640篇文章被留下进行下一步研究。
①使用中国知网(CNKI)页面中的“导出与分析”-“可视化分析”选项,即可直接观察到所选取文献的发文量、主题、文献来源、学科、作者、机构等信息的分布情况。②使用CiteSpace 5.7.R2 软件转换文献格式并导入数据,在操作页面设置时间跨度为1991年—2020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进行总体分析,依次生成作者、机构、关键词等选项的知识图谱。
2 文献可视化分析
2.1 研究文献的发文趋势
在本部分主要运用CNKI自有的可视化功能,对所研究的文献进行简单的介绍与了解,为后文的文献研究做铺垫。
从发文的时间来看:我国关于“土地复垦与效益”发表的文章最早的时间为1987年,根据CNKI检索结果可知题目为《黄河流域“七五”水保科研十大攻关课题》,在文章中提出了对神府煤田和准格尔等矿区矿渣、弃土、废石处理的工程措施、造林种草技术、土地复垦技术的研究[16]。在之后的十余年中,这个领域的学术成果没有更大程度的推进,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只有个位数。这也与我国土地复垦起步早、成长慢的现实情况所对应。直到2000年,发文数突破了10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渐入佳境。2013年我国学界的研究达到一个高潮,发文量达到78篇,回到CNKI的检索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中超过1/3的文章均来自各个高校的硕士或博士的毕业论文,说明该主题的辐射范围已经远远的扩大,并成功吸引到了高校学生一起进行研究。经历了高潮期后,该主题的发文数量开始下滑,且发文数量不稳定,近几年的发文数一直在20篇~40篇之间波动。
图1 文献发文时间趋势
从发文的主题来看:土地复垦效益的相关文献中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的分布情况发文量(见表1),通过对发文量前十名的主体进行总结可以发现,不论是主要主题还是次要主题,学者们选择最多的主题词条都是“土地复垦”。在研究主体方面不断的具体化,逐渐聚焦在了“矿区”“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地点。在效益评估方面,“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较于普遍提及的“经济效益”会更加的突出,其中,生态相关的研究会更加的多样。
表1 文献主、次要主题分布情况
从文献的来源来看:由于选取数据的独特性,相关文献的来源主要是各个高校,硕博士论文数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席位,期刊上的文章少于相关高校的文章数量,这也造成了相关文献的机构分布与文献来源分布情况高度一致的现象。因此将二者合为一个表格进行呈现。通过表格中发文量前十名的机构可以发现,更多的高校偏好于地质、矿、农等方面,这也与后文的学科分布状况相呼应。
表2 文献来源分布情况
从文献涵盖的学科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农业经济、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3个领域,其他专业会有涉及,但是数量很少。通过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土地复垦工作大多集中在对原有土地造成破坏的行为上,例如矿资源开采、铁路工程修建等工作会有所涉及,这些行为大多数是属于矿业与农业的研究范畴。再者,对土地造成破坏的工作必然会对环境资源产生危害,近几年全球都逐步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报告中提及“两山理论”等指示,因此环境科学相关的学科也逐步涉足该领域。
表3 文献涉及的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从文献的发表作者来看:其中前五位作者分别为白中科、胡振琪、魏忠义、李俊、靳文娟。其中需要解释的是,白中科教授一直充当着土地复垦领域“领头羊”的角色,他发表的文章有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白中科教授先后在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求学任职,因此推动了两所高校在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2.2 科学合作情况
本部分内容依据CiteSpace软件分别对文献中的学者、机构共现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该领域内的合作情况。
2.2.1 学者共现分析。在学者合作分析中,每一个节点代表1位核心作者,节点的大小和字体的大小表示作者中心性,连线的数量和粗细表示学者间合作频率与强度,节点形状为引文年环,年轮大小代表论文被引频次,年轮颜色代表相应引文时间,由深到浅表示时间越来越近[17]。节点越大代表作者共被引频次越多,线条越粗则代表作者间合作关系越强。由图2中右上方的数据可得本图网络节点数为492,连线数为185,网络密度为0.0015,网络布局整体分散,最大子网络成员有15个节点,占网络总节点的3%。从共现的频次来看,总体学者上合作较少,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中科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成员相互之间合作较为紧密。这一结果与前文中文献作者分布情况相匹配。
表4 文献作者分布情况
图2 学者共现图谱
2.2.2 研究机构共现分析。为探究土地复垦效益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笔者对所选文献的署名研究机构进行了共现分析并得到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该图中机构分布比较分散,各个机构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说明在该领域中还未形成更为集中的合作,文献中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节点数为275,连线数97,网络密度0.0026,最大子网络成员有6个节点,占网络总节点的2%,其中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依次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原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和阜新市清源污水处理公司、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其主要的特点为一所高校与一家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共同合作,这也说明土地复垦效益的研究工作与实际情况密不可分,这样“高校+非高校”之间的合作所得出来的学术成果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图3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2.3 研究热点分析
本部分内容依据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目前研究所集中的研究领域以及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给未来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2.3.1 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是对一篇论文研究内容和观点进行高度概括的词或词组,通过对所选文献关键词词频共现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土地复垦效益研究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17]。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和聚类分析,发现所选取的文献共有573个关键词,根据相关性聚类后的结果可得出以下几个类别:土地复垦、露天煤矿、循环经济、土地整理、土地利用。其中最重要的类别仍以土地复垦为核心,说明这30年以来土地复垦仍是该领域的研究核心。此外,煤矿区的复垦情况相较于其他领域得到了更多的研究,这也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产生交集。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由于各位学者的行文习惯的差异,在选定关键词时会出现对一个事情的不同称呼。例如“土地复垦”与“复垦”两个关键词实际都是土地复垦的称谓,没有区别。但是由于在论文中不同学者的书写差异,从而导致CiteSpace软件无法智能识别合并,导致结果产生重合。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2.3.2 关键词突现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能够揭示所选择的时间区域中,每一段时期内行业的研究趋势,CiteSpace中含突发性节点越多的聚类是代表所在领域越活跃或是该领域的研究新兴趋势。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出以下结果:从突现性强度来看,突现性最强的关键词为生态重建,强度达到6.43,其次为土地整治(6.24)、矿区(4.69)、循环经济(3.98)、土地开发整理(3.73)、生态修复(3.52)、生态效益(3.34)、土地整治规划(3.27)、效益评价(3.15)、适宜性评价(3.11)。
从突现的时间来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2010年,这一阶段出现的生态重建、矿区、循环经济、土地开发整理这4个关键词,说明该阶段主要研究土地复垦对矿区的重建、土地方面的影响。第二阶段为2011年—2015年,这一阶段出现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生态效益等关键词,说明该阶段学界内的研究热点仍关注土地方面,但是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土地复垦的效益评估方面的研究,而且生态效益是更受瞩目的方面。第三阶段是201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适宜性评价、生态修复,第二阶段的效益评价也有所涉及,说明生态相关的内容一直是学界内关注的热点,对于土地复垦的效果评价的方式有所改变,但仍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持续进行研究。
图5 关键词突现图
3 结论
笔者以近30年CNKI的相关论文为研究样本,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土地复垦效益领域的研究历史与前沿进行了研究梳理和前景展望,可得出以下结论:①土地复垦仍是研究热点中心。自1985年第一次发表相关文章开始,土地复垦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因此不论主次主题、关键词,土地复垦一直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自2011年起,我国正式通过《土地复垦条例》,在法律的角度上明确了土地复垦工作的地位。同年在矿业领域,国家开始实行临时用地试点工作,创新矿业用地取得的方式,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土地复垦工作,提升土地复垦效率而进行的积极探索。②评价方法的创新会成为热点也是难点。自2011年开始,相关文献的关键词逐渐转变为效益评价工作,这是更好地衡量土地复垦成效的重要手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益评价逐渐退出舞台,适宜性评价闪亮登场。评价工作仍在继续,只不过转换了角度,如何创新土地复垦工作的评价方法会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也是工作的难点。③环境生态工作会成为研究的核心。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土地复垦工作的特殊性,相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如何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是学界内关注的主题。从最初的生态重建、生态效益到最近的生态修复,生态问题一直贯穿在土地复垦效益工作的始末。土地复垦工作最大的特殊性就是要把已经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修复,这是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方法。不论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生态振兴战略,都在向世人传递着信号——环境生态问题将会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主题,这也是研究界的关键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该领域的国内研究文献较少,领域内合作不强,因此本领域仍有很大的深入研究空间值得学者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