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研究

2022-05-18李德忠蔡瑞宝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青少年

李德忠,蔡瑞宝

(1.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体育教学部,安徽 六安 237000;2.池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针对上海市青少年的调查显示,79.7%的青少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在40分钟以下,9.4%的青少年每天无体育活动时间,超过1小时的仅为20.2%[1]。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的现实状况,使得关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及其习惯养成的研究日益成为现阶段体育及公共健康等相关领域的热点。

青少年关乎祖国的未来,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如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研究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很有必要。

1 研究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合理的膳食结构则是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青少年肥胖的一种方式,适量轻度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有效的方式。Chen A的研究表明,饮食控制和大运动量运动干预可以改善青少年肥胖和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侯群。针对青少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Atkinson等人提出了运动与饮食控制相结合的健康行为方式的网络干预方法,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教育干预的重要方法。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就是“教育在造就人”的过程,是引导人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过程,还是实现人的不断否定、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2]。

发展青少年体育锻炼是提高国民素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当我们研究发展青少年体育锻炼对策的时候,首先涉及的问题就是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是怎样形成的,青少年为什么要参加体育活动和如何参加体育活动的这样一个问题。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当一个人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便进一步对精神上的满足产生需求,包括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旅游社交等。因此研究青少年体育锻炼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对于扩大青少年体育锻炼数量,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国内外相关理论模型,揭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构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模式,这对于厘清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中的瓶颈因素,把握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规律,进而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成果可以得知,习惯是自动化的反应模型,体育锻炼则属于目标依赖,它是集运动性和习惯性为一体的多维综合机制。本文归纳了青少年体育锻炼形成机制的理论框架,并对构成该理论框架的要素关系进行了分析。

2.1 青少年体育锻炼形成机制的理论框架

我们认为,当人们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体育活动环境相一致的时候便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特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背景(父母的体育认知、父母的体育参与等)和学校环境(包括运动场地、设施等)会干预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对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期望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进而也会干预到选择参与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同时,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对其个人的身心产生正面、负面或中性的影响,这些影响会进而对其整体生活满意度、运动参与满意度以及工作效率产生影响,这就是运动的效果。体育参与者对运动效果的主观认知会再进一步反馈,再影响其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期望与兴趣爱好,并支配其运动行为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图1)。

图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机制的理论框架

从图1可以看出,青少年体育锻炼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发展青少年体育锻炼时,既要考虑提升个人的素质,又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体育社会环境,使人们有更多参加体育活动的体验,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各种需求的满足,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2.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机制的要素关系

2.2.1 体育参与态度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关系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3]。如图2所示,体育参与态度包括体育参与的认知态度、情意态度和意向态度。认知状态是对体育认知的根,没有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就谈不上对体育活动所具有的一种观念。情感状态和意向状态对体育观念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三者之间则为相互联系的一种网状体形态。人们在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能和效用的基础上,形成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积极体验,产生体育需求和体育行为倾向,从而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态度状态。积极的体育参与态度对体育参与动机产生明显直接正面的影响,体育的参与动机是激励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力量。从外在形式来看,人的参与体育行为则与一定的目标有着密切联系,从内部原因来看,总是由一种或多种动力所推动和驱使的,动机对个体体育行为的推动作用来自个体的内驱力和需要。积极的体育态度产生积极的体育活动内驱力和需要,并通过动机而对人的体育行为产生作用,体育参与动机愈强烈体育参与的频率就愈高,得到体育需求和体育参与的满足度就愈高。

图2 体育态度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关系

2.2.2 体育参与体验与青少年体育锻炼形成的关系

2.2.2.1 体育参与体验的内涵

一个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其感官、知觉、心理和行为会不断地和周围的环境因素之间产生互动的关系,体育活动参与者从这些互动关系中所得到的感受和经验,称之为体育活动参与体验[4](P78)。体育活动的环境因素包括:其他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水平、体育设施、体育活动内容等。体育活动参与者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身心状况,会同这些环境因素之间产生的互动而有不同。本文把影响体育参与体验的因素归纳为刺激或挑战、能力表现水平、参与频率、身心状况和互动表现等几个方面。

(2)制作纸桥: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知识建造纸桥,教师对制作过程进行指导,学生记录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经验,以便后续交流反思。

体育参与者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所感受的刺激或挑战,主要来自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所感受的刺激或挑战强度主要表现为:新奇的程度、丰富或复杂程度、意义或重要性程度、不确定性程度和达成任务的困难程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体育参与者从环境中的感受越新奇,活动内容越丰富,活动结果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重要程度越高,他在体育参与过程中所感受的刺激或挑战水平也就随之提高。因此,要通过举办不同形式、不同水平、不同年龄的各种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各种活动,进行积极的体育活动体验,在体育活动的体验中得到适宜的刺激或挑战,加深对体育的理解,从而增加体育活动的频率,逐渐发展成为青少年体育锻炼。

影响体育参与体验的另一项变量,是青少年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面对环境因素刺激挑战的能力表现水平。青少年的能力表现水平,可以从参与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对环境因素的理解能力、分析评估能力、欣赏能力、角色扮演胜任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达成任务的能力等方面去衡量。影响能力表现水平的直接因素是参与频率、每次体育活动时间以及与其他参与者的相互交往。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青少年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随着参与频度或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增加,其生理反应、对环境因素的理解能力、分析评估能力、欣赏能力、角色扮演胜任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达成任务的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并产生继续参加体育活动的强烈愿望。他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水平,除了自己主观的身心感受与表现外,与其他体育活动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程度,也会明显地影响对自己能力表现水平的认定。青少年之间彼此相互尊重、关怀、赞美、服务和分享就是互惠交往的行为。当互惠交往的量与质增加时,青少年对于自己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水平就会有较高的评价,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也会给予较高的肯定,反之就会失去信心,使体育活动中断。因此,建立良好的体育组织,让那些喜欢锻炼的青少年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对于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2.2 体育参与体验的类型

一个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会随着运动刺激挑战的强度(如运动的丰富多元性、结果的不确定性、新奇程度、达到目标的难度等)和本人运动能力表现水平(如对运动的理解、欣赏、评价、角色扮演、克服困难等能力)而有所不同。本文根据刺激挑战强度的高、中、低和运动能力表现水平的高、中、低进行综合,把体育参与体验归结为四种类型[5](P67)。

第一,流畅控制型。当一个人在运动时感受的刺激和挑战的强度很高时,同时能熟练地运用运动技能驾御运动过程,运动能力表现水平也很高时,就会经历流畅的、控制自如的体育运动体验。常见的是传统体育爱好者们身心合一、浑然忘我的进行气功、太极拳等熟练流畅的练习;两位球技相当的网球好手酣畅淋漓挥拍自如的对打;两支旗鼓相当的球队各自球技娴熟配合默契行球流畅,吸引更多的球迷观赏。他们上乘的运动表现就是流畅控制的体验,是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刺激欣赏型。在某些情况下,当一个人所感受的刺激强度和能力表现水平都在中等水平以上,参与者得到相应的刺激而感到激动或情绪高昂,就会经历刺激欣赏的体验。例如:球迷在观赏一场实力相当互有领先激烈精彩的足球赛时,就会经历刺激欣赏的体验。一场争夺冠亚军的篮球赛带来的刺激比一场热身赛要高。

第三,通顺达成型。当一个人感受的刺激或挑战强度不高,而且接受处理该刺激或回应该挑战的能力水平也不需要很高的要求时,或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而顺利掌握及完成某项运动时,经常会有通顺达成的体验。如参加社区或单位组织的运动会,和朋友一起进行跑步运动,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对手进行比赛,通过练习掌握某项运动技术等都是通顺达成的体验。

第四,焦虑无趣型。当一个人感受的刺激强度或挑战的难度很高时,自己具备的能力水平却远远不足以完成该项挑战时,就会感到焦虑。常常表现出手足无措、缺乏信心。如让一个初学者完成一项非常复杂的运动项目,或让一个运动技术水平不高的人去参加强手如林的高水平的比赛,就会产生焦虑的体验。相反,当刺激挑战强度很低,而参与者具备的能力远远高于面对的挑战难度时,就会形成无聊的体验。如一位网球高手与一位初学者对打,往往打不到三个球就要捡球重新发球,那么这位好手很容易感到无聊无趣,形成无聊无趣体验,初学者就会形成焦虑体验。

以上是体育参与体验的四种类型。体育参与体验不一定是随机产生或是不可预测的,它可以通过体育参与者的选择和体育管理服务部门的准备和努力,加以塑造和控制。体育参与体验对于体育参与品质具有关键的影响,我们在发展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层次人群的情况,通过宣传和各种讲座,组织适合不同层次人群的体育活动等措施,使体育参与者建立积极的体育生活方式,体育管理服务部门组织规划提供体育参与的场所、指导和资源,对于人们持续进行体育活动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3 体育参与满意度与青少年体育锻炼形成的关系

一个人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对于他是否继续参加体育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当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时总是期望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或令人愉快的经验和满足,从而健全生活内涵,提高生命质量。本文研究结果认为:观赏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满足度与内生参与动机受到的刺激因素有关,例如,球迷观赏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比赛异常激烈,观赏者所受到的刺激达到相当的水平时,其满意程度也就非常高。而经常参加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满足度与内生参与动机受到能力因素的影响有关。当一个人感受的刺激、挑战很高,同时表现的能力水平也很高时,将会得到流畅的体育运动体验,其表现为聚精会神甚至是浑然忘我地进行运动。例如,两位球技相当的乒乓球爱好者一起打球时,双方均能发挥应有的技术能力水平,各自均得到了流畅的体验时,在心理上会得到相当程度的运动满足,并有继续运动的愿望。相反,一个乒乓球运动技能水平较高的乒乓球爱好者和一个乒乓球运动技能水平较低的人进行较量时,由于运动技能水平不同就会得到无趣或焦虑的体验,其运动满足程度就会很低,特别是运动技能水平较差的人就不想继续参加该项运动了。因此,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在运动中能熟练地运用运动技能才能提高体育运动兴趣,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形成积极主动的青少年体育锻炼。

笔者认为,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满意度与其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所感受的能力水平、内生参与动机、参与的自由选择、参与成本以及与同伴的互动交流呈现高度的相关关系。而一个人从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满意度愈高时,他未来参与体育活动的倾向便愈高。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构建了体育活动满意与青少年体育锻炼形成的理论框架(图3)。

图3 体育满意与体育习惯形成的理论框架

从图3可以看出,一个人过去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愈高,他所掌握的运动能力水平就愈高。当一个人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所感受的刺激与掌握的运动能力水平愈相称时,他参加体育活动的内生参与动机就愈强烈,其体育参与的满意度也就愈高,就会形成积极主动的青少年体育锻炼。

2.2.4 体育参与体验、体育参与满意度、体育参与倾向之关系

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会根据其体育参与体验是否流畅控制、刺激欣赏、通顺达成、焦虑无趣而有所不同,进而制约着是否有继续参加体育活动的倾向。本文研究结果认为,体育参与者经历流畅控制、刺激欣赏的体验时,就会获得很高的满足度,表现出情绪激昂、精神振奋,全身心地投入,并有继续参加体育活动和观赏体育比赛的意愿和倾向,是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主要力量。具有通顺达成体验的体育参与者,虽然少有激昂的情绪,却基本能获得运动满足,并有继续观赏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是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点扶持对象。在焦虑无趣的体验下,体育参与者显得索然无味、缺乏信心,往往会产生不愿意继续参加体育活动的倾向,这一类人群是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争取对象。图4显示了体育参与体验、体育参与满意度与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形成的关系。

图4 体育参与体验、体育参与满意度、体育参与倾向之关系

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模式的构建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运动行为、体育消费观念、体育锻炼的层次结构、对体育的需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在构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模式时,应以上述客观事实和研究成果为依据,使该模式更加客观、科学、合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模式分为目标、任务、对象、策略、方法和要求6个层次。

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目标层面上,既要增加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数量,同时又要提高体育锻炼的质量,数量和质量要同步进行,这就对发展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任务层面上,主要是建立体育组织并组织青少年积极参加活动,参加消费水平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以促进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并且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以确保青少年体育的数量和质量;人人参与体育活动,每人有一至二项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固定的体育组织和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引导青少年体育健身娱乐,使其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建立和动员参加相应的体育组织,使其能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在发展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策略层面上,社会上层、中上层和社会中间阶层群体在发展体育人口方面采用带动、示范策略。他们的体育参与示范作用,对于带动社会各阶层人群参加体育活动具有相当的榜样作用。对于社会中下层和下层人群的策略主要是渗透辅导策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青少年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

在方法的层面上,构建以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服务体系,包括建立适合青少年的体育活动的经营型和公益型的体育设施和体育组织,使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的实践者。构建青少年生活圈的体育健身设施和指导服务体系,为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提供社会保障等。

在要求层面上,进行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彩、时间持续不断的体育活动,保证青少年成为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潜在人口。形成体育宣传和行为的正确导向,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观念,进行科学体育健身活动。

上述6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目标、任务、对象、策略、方法和要求上,都有相应的具体内容,形成“立体式”发展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对策模式。

4 结语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乎祖国的未来,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更大程度上还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据此,在厘清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相关理论模型及内在机制的基础上,推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相关措施势在必行。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作用的结果,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因素相互融合,在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要重点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通过目标、任务、对象、策略、方法和要求6个层面上构建“立体式”发展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对策模式。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习惯青少年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青少年发明家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