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犊牛的生理特点及饲养管理措施
2022-05-18李改英王春秀赵现敏郭永国廉红霞张立阳高腾云
李改英,王春秀,赵现敏,郭永国,廉红霞,张立阳,高腾云*
(1.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郑州 450046;2.河南花花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河南 开封 475331)
新生犊牛是指出生到10~20 d小牛,这一时期称为新生期,也叫保育期,是犊牛由母体内生活到独立生活环境的重要时期[1]。犊牛出生以后,从母体汲取营养的胎儿变成了外界获得营养的独立个体,从温暖适宜的母体来到瞬息多变的外界环境,犊牛的各项机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犊牛的消化与呼吸器官替代了脐带的作用,开始进行自主进行呼吸、摄取食物和适应气温、湿度等各种外界环境,以此来适应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此时期犊牛的生理特点和正常牛有着巨大区别,依据犊牛的生理特点对犊牛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可更好地促进犊牛健康生长。
1 新生犊牛的生理特点
1.1 瘤胃、网胃和瓣胃发育不完全
出生后前3周的犊牛,皱胃发达,占胃总容量的60%,也是犊牛吸收消化营养物质重要场所,瘤胃、网胃和瓣胃(也称前胃)均未发育完全,此时前三胃只占胃总容积的1/4,不同阶段牛胃各组成部分的发育情况见表1。新生犊牛的瘤胃虽然占据较大的比例,但是没有发育,瘤胃并没有任何消化功能,犊牛在吮奶时,自身的神经反射作用,前胃的食管沟闭合,形成管状结构,使牛奶经过食管沟直接进入真胃进行消化[2]。因此,在犊牛喂奶时,要注意喂奶不能过快,防止乳汁溢入瘤网胃中不能及时排出,引起犊牛的消化异常,造成腹泻,影响犊牛生长[3]。
瘤胃的发育主要表现为解剖和生理的变化,如瘤胃的容积和重量,胃壁组织和粘膜乳头的发育,吸收代谢的变化等[4]。3周龄时开始反刍,反刍的出现是瘤胃发育的标志,需要摄取固形物扩大瘤胃的容积,此时瘤胃内的微生物开始生长,内壁的乳头状突起逐渐发育,瘤胃和网胃开始增大。由于微生物对饲料的发酵作用,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促进胃壁组织和粘膜乳头的发育,在早期断奶的情况下,限制乳料饲喂和促进干料的采食,可以使瘤胃容积和乳头都快速的发育,2周时可以发生反刍[4]。通常,犊牛出生后头3周,以乳制品为主要日粮,牛奶进入皱胃,由皱胃分泌的凝乳酶对牛奶进行消化,大约在3周龄时,犊牛开始有效地消化非乳蛋白质,如谷类蛋白质和菜籽粕等。
表1 不同阶段牛胃各部分组成比例[5]
1.2 体温调节能力差
犊牛出生后由恒温转变为变温,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在出生后几小时内最为明显。肺器官细胞壁相当薄,特别害怕寒冷刺激,容易感染肺炎。犊牛出生后如果长期处于寒冷和热应激条件下,会对后期生产性能产生影响。气候骤变、牛舍湿冷等均可引起犊牛抗病力的下降,由于犊牛体温调节能力不强,常引起犊牛低温症,表现为体温下降,四肢无力,行走困难,身体颤抖,口鼻流涕伴随昏迷死亡,同时伴有采食不佳,精神抑郁等[6]。同样,犊牛出生后环境温度过高,会增加其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降低日增重和采食量,造成食欲不振,免疫力降低,诱发疾病等[7]。
1.3 免疫力低下
病毒、细菌等对犊牛机体的破坏与自身防御机制有很大关系,如果犊牛自身防御机制低下,就更容易受到病毒侵害。初生犊牛免疫系统不完善,极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感染,引起各种疾病。犊牛出生后的最初几天,血中免疫球蛋白抗体含量极少,免疫力极低,需要依靠初乳提供基本的抗体,以防止犊牛发生应激反应和疾病。哺乳期犊牛(0~2月龄)是后备母牛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时期,为提高犊牛整体成活率,需要重视该阶段饲养管理,让犊牛吃上更加优质的奶,并及早开食,是提高犊牛存活率的关键。
1.4 胃肠消化机能弱
新生期犊牛体内消化器官还没有充分发育,机能也不健全。新生犊牛胃液酸度很低,消化酶活性非常弱,只具有非常弱的消化能力,且杀菌作用也较差;肠黏膜质地柔嫩,非常容易发生损伤;肝脏只具有微弱的屏障作用,无法中和大部分有害物质。犊牛的唾液和胰液中,含有一种脂肪消化酶,能对犊牛进食的乳糖和脂肪进行消化,所以胃肠只能很好地消化新鲜的初乳和母乳,麦芽糖酶和淀粉酶分泌差,不能利用蔗糖[8]。
1.5 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快
犊牛在生长上有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长越快,饲料转化率越高。由于新生犊牛新陈代谢速度快,所以生长速度也很快。从出生到断奶的犊牛对外界条件逐渐适应,各种组织器官功能上逐步完善。该时期牛的生长速度和强度是一生中最快的时期。在饲喂犊牛时,要让犊牛尽量多喝奶,尽早训练吃开食料和草料。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预防各种疾病发生,让犊牛健康生长,争取达到2月龄体重是初生重的2倍,为后期牛只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2 新生犊牛的饲养管理要点
2.1 做好新生犊牛护理
做好新生犊牛合理有效的护理,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为犊牛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9]。首先,犊牛出生后要迅速将其口内、鼻腔及身体上的血渍和黏液擦干,避免吸入口腔造成窒息和感染。如果遇到分娩过程中吸入羊水,出现假死现象,应立即倒提,通过拍打胸部的方法帮助犊牛进行正常呼吸[10]。其次,剪断脐带并结扎、消毒。如果脐带没有自动扯断,先用绳子结扎,然后用消毒剪刀剪断,脐带保留长度一般是5~8 cm,断端用碘伏消毒[7]。在出生48 h内,每天脐带部位消毒2次,并注意观察是否有红肿出现。一旦发现感染要立刻处理,防止发展成败血症,引发犊牛死亡。最后,要做好犊牛相关数据记录并永久保存。要快速检查犊牛是否存在身体畸形,并称重、打耳标等。
2.2 尽快饲喂初乳,提高犊牛自身免疫力
初乳是产后72 h内所分泌的乳汁,第2天、第3天挤出的乳称为过渡乳,随后7 d逐渐转化为常乳[11]。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免疫球蛋白(IgG),溶酶菌等,能够为犊牛提供优质的营养,同时可很好地帮助犊牛获取免疫力,建立起机体免疫系统,溶酶菌能抑制和杀灭多种病菌,增强犊牛体质。新生犊牛离开温暖和营养丰富供给的母体,到独立生存,环境变化大,不适应,没有抵抗力。高产奶牛免疫球蛋白在分娩4~8 h后迅速下降。应尽快喂给初乳,以获得能保护自身的免疫力,这是预防犊牛疾病最有效的办法。另外,初生犊牛肠壁的通透性强,初乳中的IgG在未被消化的状态下可直接通过肠壁吸收。随着时间的推移,犊牛肠壁的通透性下降,导致免疫球蛋白吸收能效降低,且初乳中免疫球蛋白浓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李红宇等[12]研究结果表明,奶牛产后第1次挤奶时间延长,乳中免疫球蛋白显著降低,最晚不超过4 h。A. J. Fischer等[13]研究发现与出生后0 h饲喂对比延迟第1次饲喂犊牛初乳,延迟饲喂血清IGF-1浓度,降低肠道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对肠道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犊牛出生后,应立即饲喂37~39 ℃的初乳2 L,冬季奶温可高1~2 ℃,日用量为犊牛体重的10%。首次饲喂最好不超过出生后1 h,且越早越好;第2次在出生后6~9 h或12 h,饲喂2 L,此时免疫球蛋白的吸收效率最高,分娩结束后奶中球蛋白迅速下降,20 h后吸收通道关闭,若犊牛在出生后20 h内仍未吃到初乳,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被动免疫抗体,会严重影响犊牛健康[9]。
2.3 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
犊牛体质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提供干净舒适的环境对于促进犊牛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犊牛舍要铺有软垫或松软舒适的干草,舍内温度要适宜,保持干燥和良好的通风,防止有害气体大量蓄积,能有效降低呼吸道疾病。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以及冬季的御寒保温工作,夏季温度不超过27 ℃,冬天不低于10 ℃[7]。通风设备齐全,保证牛舍空气自由流通,可有效调控牛舍的温度、相对湿度及空气质量。牛舍的采光也很重要,需要有很好的照明条件,每天有16 h的光照和8 h的黑暗,就能保证犊牛有充足采食固体饲料的时间,也便于管理员观察犊牛的健康状况。每天打扫圈舍,并定期消毒,勤换垫料,避免舍内有害微生物大量滋生与繁殖,以防止犊牛受病原菌的侵袭。
2.4 优化哺乳期饲养管理
为了达到早期断奶的目的,犊牛喂乳量应严格控制,同时实行早期补饲。建议饲喂方案:出生后1 h内喂1.5~2 kg第1次挤出的初乳。前3 d饲喂过渡乳。1周龄前,饲喂常乳。一次进食量以不超过犊牛体重的5%为宜,日喂量应控制在3~4.5 kg,最好每天分3次喂。在犊牛出生1周后,训练采食开食料,以锻炼犊牛消化系统和对精、粗饲料的适应性,促进犊牛瘤胃生长发育,为早期断奶打下良好基础。
2.5 加强疾病防治工作,维持犊牛健康
犊牛适应性差,抗病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抵抗外界的病原侵袭,新生期是牛一生中最易患病的阶段,很容易引起死亡。在犊牛出生的第1周,死亡率最高,占犊牛死亡50%以上[14],病毒、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腹泻[15]和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是犊牛死亡最常见原因,前者占50%,后者占15%[16]。饲养员要每天至少2次巡视犊牛舍,观察犊牛的健康状况,关注犊牛的精神状态、异常体征及进食状况,发现异常,应立即隔离并及时治疗,以免传染给其他新生犊牛。养殖场要加强犊牛疾病的预防工作,根据牛场免疫程序,及时为母牛和出生后的小牛接种疫苗,I型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先天感染和持续感染导致高死亡率,造成牛场重大经济损失[17]。运用抗生素治疗等是有效的手段[14],口服抗体和益生菌补充剂能有效降低新生犊牛的发病和死亡率[15]。此外,犊牛采食饲料后易患寄生虫病,要注意对犊牛采取预防性的驱虫工作,在犊牛3周时进行驱虫可以降低犊牛综合发病率和死亡率[14]。总之,新生犊牛是牛一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犊牛生长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牛场未来的经济效益,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在生产中,牧场要根据犊牛的生理特点做好犊牛的饲养和管理,培育健康状况良好和有生长发育潜力的牛,从而更好地促进奶牛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