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民满意度的城市更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西安幸福林带为例
2022-05-18张武林范明月史辉情
张武林 范明月 史辉情
0 引言
经过4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增长到2020年的63.9%[1].高速推进的城市化在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空气污染、热岛效应、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2].进入城市化后半程,大拆大建式的增量开发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实施存量优化的城市更新行动成为必然选择.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西安等城市,中国已开启了长达10余年的城市更新实践.但在理论研究层面,学者们对中国城市更新效益的评价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从多维度丰富城市更新的效益评价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事关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的重大举措.因此,市民是否满意应是衡量城市更新效益的最直观的指标.本文立足于中国城市更新实践,通过梳理现有关于中国城市更新效益及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借鉴经典消费者满意度模型,通过构建城市更新生态效益市民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以全球最大的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工程——中国西安幸福林带城市更新项目为例,通过问卷调研获取研究数据,并通过模型拟合与修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评价西安幸福林带城市更新项目的生态效益,以期为中国未来的城市更新实践提供指导建议.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中国大规模城市更新实践源于21世纪第1个10年,主要更新对象为旧厂房、旧工业区和老旧小区.学界关于中国城市更新绩效的评价研究也正逐渐兴起.
1.1 城市更新绩效评价研究
Lee等[3]通过层次分析法,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对中国香港的城市更新进行评估;王萌等[4]采用多目标决策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北京市原西城区旧城改造综合绩效进行评价研究;许劲等[5]构建涵盖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心理5个方面的层次评价模型,对重庆城市主干道改造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王一波等[6]通过对重庆主城城市更新后原著居民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虽能缓解经济增长压力,但对原住民动迁前后的生活成本、就业、通勤和设施可获性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城市更新的社会绩效被忽略;郑沃林等[7]、张志红等[8]分别对广州市白云区的旧村改造项目和山东省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综合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潘雨红等[9]基于居民福利水平视角,构建涵盖居住环境、精神文化、配套设施、社会保障及经济状态5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网络大数据平台,对重庆弹子石街道更新改造的福利水平进行评价研究.
1.2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中国早期的城市更新对物质实体环境过度重视,更新模式多为推倒重来的大拆大建,缺乏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考虑[10].但随着城市病的加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
1)基于客观绩效指标的评价框架体系.刘戈等[11]构建了涵盖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的城市生态复合系统指标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210个地级市的生态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许红等[12]提出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年空气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等指标测度城市生态水平;黄云凤等[13]从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了包括10个二级指标和29个基础指标的绿色城市评价体系;刘浩等[14]采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废水废气排放量等指标测度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绩效;周诗文等[15]提出了以复合生态效应评价为支撑的绿色城市新区规划创新思路,并以地表径流滞蓄、通风、热岛等多种生态效应作为衡量城市新区实际生态环境质量的具体表征;田艳芳等[16]结合上海市的环境特征,提出了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环境质量指标体系.
2)基于公众满意度调研的主观评价.城市发展应当以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为发展方向,以居民的主观满意度为衡量标尺.居民主观评价作为一项衡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绩效的重要工具已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17-20].王虹燕等[21]研究了中国城市环境客观绩效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发现增加城市环境投入并不一定能带来公众满意度水平的提升,但提高城市环境效率有助于满意度水平提升;易承志[22]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环保绩效体验、政府信任对城市居民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信任和环保绩效体验对城市居民的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张文忠等[23]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主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测度研究了中国各试点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综上,基于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可持续城市更新内涵及其评价是当前学界关于城市更新研究的重要议题[24-26].现有研究普遍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维系统对城市更新绩效进行系统研究,而鲜有学者从某一细分维度对城市更新效益进行深入研究.未来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应在强调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从生态效益的视角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满意度,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多元主体间互惠和谐的目标.
1.3 研究假设
学界关于满意度的研究起源于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研究,主要从顾客和社会经济学角度考量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否满意.瑞典于198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1个全国性顾客满意度指数(Sweds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SCSB).随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先后建立了国家或区域性的顾客满意度模型.其中,最为经典的是Fornell等[27]创立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ACSI).此后,中国学者将ACSI模型引进用于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领域广泛应用[28-31].
尽管各种满意度模型均有一定差异,但是都需要满足理论、绩效理论、公平理论等基础理论作为模型依据,包含了质量、期望、满意度和信任4个变量[32].本文基于ACSI模型构建城市更新项目生态效益市民满意度测评模型,初始结构模型由市民期望、市民感知、市民满意度、市民抱怨和市民信任5个变量构成.
根据经典ACSI模型[27],心理期望会影响公众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感知,其作用方向因情况而异,但更多的研究发现,公众期望对公众质量感知存在正向作用[33-34].公众满意度则是基于公众期望与其感知到的服务质量的对比,当公众期望较高时,往往难以得到较好的满足,因此,公众期望与公众满意度之间往往表现为负向相关关系,而公众质量感知与满意度之间表现为正向相关关系[35-36].基于此,提出本文假设H1、H2、H3:
假设H1:市民期望对生态效益的市民感知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2:市民期望对市民满意度具有负向影响;
假设H3:生态效益的市民感知对市民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
一般地,当公众满意度较高时,其忠诚与信任度越高,投诉抱怨的程度相应地越低;同时市民抱怨程度越低,其忠诚信任度越高[37-38].基于此,提出本文假设H4、H5、H6:
假设H4:市民满意度对市民抱怨具有负向影响;
假设H5:市民满意度对市民信任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6:市民抱怨对市民信任具有负向影响.
基于上述假设,构建城市更新生态效益市民满意度结构方程初始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更新项目生态效益市民满意度测评初始模型Fig.1 Initial evaluation model of citizen satisfaction with ecological benefits of urban renewal
2 模型与变量设计
2.1 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是一种多元统计技术,可用于定量研究各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包含两类变量:一类是潜变量和观测变量,潜变量不可直接测量,观测变量则是潜变量的测量变量;另一类则是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仅受模型外部因素影响,同时又对模型中其他变量产生影响,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内生变量.一个完整的结构方程模型可分为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两部分,测量模型反映了潜变量和与之对应的观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结构模型反映了外生和内生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模型数学表达形式如式(1)—(3)所示.
1)测量方程
X=λxξ+σ,
(1)
Y=λyη+ε,
(2)
其中:X为外生观测变量组成的向量,Y为内生观测变量组成的向量;ξ为外生潜变量,η为内生潜变量;λx为外生观测变量在外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表示外生潜变量ξ和X之间的关系;λy为内生观测变量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表示内生潜变量η和其观测变量Y之间的关系;ε和σ为测量方程的残差矩阵.
2)结构方程
η=αη+βξ+ζ,
(3)
其中:α和β为路径系数矩阵,分别表示内生潜变量η之间、外生潜变量ξ和内生潜变量η之间的作用关系;ζ是结构方程的残差.
2.2 变量设计与说明
在本文中:市民期望为外生潜变量ξ,其测度指标整体期望和生态期望组成的向量为外生观测变量X;市民感知、市民满意度、市民抱怨、市民信任均为内生潜变量η,它们各自对应的观测变量组成的向量则为内生观测变量Y.
市民期望变量表示市民在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前对其整体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期望值大小,由整体期望和生态期望2个指标测度;市民感知变量是指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后市民对其各项生态效益感知的满意程度,参考文献[14-15,39],选择空气质量、热岛效应、植被绿化、资源节约、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6个指标进行测度;市民满意度变量是指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后市民对其整体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满意度,由整体满意度和生态满意度2个指标进行测度;市民抱怨变量是指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后市民对其效益的不满而投诉抱怨的意愿,由迁离意愿和投诉意愿2个指标进行测度;市民信任变量是指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后市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在当地置业创业的意愿,由推荐意愿和置业意愿2个指标进行测度.本文变量及测度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本文变量
图2 幸福林带城市更新项目效果图(左)与实景图(右)Fig.2 Rendering (left) and real picture (right) of Xi’an happiness forest belt urban renewal project
3 研究概况与问卷调查
3.1 案例简介
本文以目前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体利用工程,中国最大的城市景观林带项目,陕西省和西安市“重点工程”,西安市最大的市政、生态、民生工程——西安幸福林带建设工程PPP项目为研究对象.该项目跨西安市新城区、雁塔区,东起幸福路西至万寿路,南起新兴南路北至华清路,南北长约5.85 km,平均宽度210 m,总占地面积约1 843亩,被誉为“丝路上的城市绿洲”.项目总投资超240亿元,是西安市截至目前投资最大的PPP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地铁工程5.85 km,综合管廊12.3 km,市政道路12.4 km,景观绿化75.6万m2,地下空间70万m2.该项目于2017年6月正式动工,2021年7月1日正式建成交付运营.
3.2 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研究数据.2021年7月10日至20日,发放100份问卷进行预调研,并在预调研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优化得出正式问卷.本文正式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第二部分为测评量表.其中,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评,1表示“非常不满意(期待/意愿/高)”,5表示“非常满意(期待/意愿/高)”,从1到5程度逐渐增加.
2021年7月25日至9月15日,课题组在幸福林带城市更新项目区域内发放正式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9份,剔除无效问卷31份,最终获取有效问卷258份.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SEM模型适合大样本分析.一般认为样本量N与观察变量数q之间的比值关系应为10∶1,甚至20∶1,一个中等样本数量应达到200.本文初始模型共有14个观察变量,样本量应达到140~280个较为理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最终获取有效问卷258份,较为理想地满足了研究需要.
3.3 描述性统计
本问卷基础信息部分和测评量表部分描述性统计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1)问卷基础信息部分.从性别分组来看,男性与女性的受调查比例分别为47.7%和52.3%;从年龄分组来看,25岁及以下、26~35岁、36~45岁、46~6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受调查比例分别为11.2%、26%、17.8%、30.6%和14.3%;从参观频率分组来看,第1次来幸福林带参观、偶尔来参观、经常来参观以及几乎每天都来参观的受调查人群占比分别为14%、33.3%、31.8%和17.1%;从学历分组来看,高中及以下、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受调查人群占比分别为29.8%、31.8%、31.8%和6.6%.
表2 问卷基础信息部分描述性统计分析
2)问卷测评量表部分.各题项得分均值最高的3项分别为生态期望Q1(4.19)、置业意愿Q12(4.13)和植被绿化Q5(4.01),得分均值最低的3项分别为市民投诉Q14(3.48)、城市空间Q8(3.52)和市民迁离Q13(3.53).由此可发现,市民对幸福林带城市更新项目的生态效益抱有很高的期望值(4.19),该项目城市更新完成后,市民在该区域的置业意愿也较为强烈(4.13),市民对该项目对区域植被绿化的提升较为满意(4.01).相应地,城市更新完成后,市民的投诉意愿(3.48)和迁离该区域的意愿(3.53)较低,但对该项目优化城市空间(3.52)的感知满意度还有待提升.
市民感知潜变量的6个观测变量的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绿化(4.01)、资源节约(3.88)、城市交通(3.75)、空气质量(3.72)、热岛效应(3.70)、城市空间(3.52).西安幸福林带城市更新项目共栽种树木、绿植面积达40万m2,相比于城市更新之前,该区域绿化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这应是市民满意度得分最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分别以市民生态期望和整体期望均值除以市民生态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均值,得到市民预期达成率,分别为94.27%和97.24%.因此,幸福林带城市更新项目的整体效益和生态效益较高地满足了市民预期.
表3 问卷各题项描述性统计
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SPSS26.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问卷整体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73,整体效度KMO值为0.87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一般地,信度Cronbach’sα系数应达到0.6以上较为理想.进一步,对各潜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市民期望、市民感知、市民满意度、市民抱怨、市民信任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32、0.827、0.797、0.704、0.635,各潜变量对应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7,因此,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与信度.
表4 问卷信度与效度
4.2 模型拟合与修正
在实际模型拟合过程中,笔者发现,根据现有样本数据,市民满意度对市民抱怨的负向影响关系拟合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删除市民抱怨潜变量对于模型拟合质量提升效果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对假设模型进行适度调整,调整后的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基本达标.在基本达标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力图使模型与实际数据适配度更高,根据模型修正Modification Indices输出项M.I.值等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出较为理想的拟合模型.修正后的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达标,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较好地拟合了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各项模型拟合指标及最终拟合模型如表5所示.
4.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分析结果如表6和图3所示.
表5 模型拟合评价
表6 模型路径拟合结果
图3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路径Fig.3 Standardization path of the modifi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4.3.1 结构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表6和图3,市民期望对市民感知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81,C.R.值为4.395(>1.96)且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同理,分析市民期望对市民满意度、市民感知对市民满意度以及市民满意度对市民信任3组变量之间关系,可以得出,本文初始模型提出的6个假设中,假设H1、H3、H5得到验证,H2没有得到验证.另外,由于在初始模型拟合过程中,删除了市民抱怨潜变量,随之假设H4(市民满意度对市民抱怨具有负向影响)和假设H6(市民抱怨对市民忠诚具有负向影响)没有得到验证.市民感知、市民满意度和市民信任3个潜变量的R2值分别为0.15、0.85、0.91,即模型分别可以解释该3个潜变量的15%、85%和91%的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拟合的结构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其中:假设H1,市民期望对市民感知具有正向作用,作用路径系数为0.381,即市民期望上升1%会带来市民感知效益提升0.381%;假设H3,市民感知对市民满意度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路径系数为0.903,即市民感知提升1%会带来市民满意度上升0.903%;假设H5,市民满意度对市民信任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路径系数为0.955,即市民满意度提升1%会带来市民信任上升0.955%.因此,若要提高城市更新生态效益的市民满意度,城市管理者应着重提升市民对城市更新的生态效益的感知水平.不难理解,市民对城市更新后人居环境质量感知越高,其满意度越高,进而留在该区域继续工作、生活、置业的意愿越强烈,向他人推荐宣传该区域的意愿也会随之提升,最终能促使区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4.3.2 测量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表6和图3,本文构建的测量模型路径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市民生态效益感知潜变量对应的6个观测变量是本文最关键的测度指标,资源节约、植被绿化、城市交通、空气质量、城市空间和热岛效应6个观测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值依次递减,分别为0.72、0.68、0.65、0.63、0.62、0.55.即,资源节约、植被绿化和城市交通生态效益感知对市民满意度作用较大,而空气质量、城市空间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生态效益感知则对市民满意度的作用相对较小.因此,未来不仅要从节能、绿化、交通等具体可视化的要素提升市民生态满意度,更要从空气质量、热岛效应、城市空间等不可视的要素挖掘城市更新生态效益的潜力.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生态效益市民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以西安幸福林带城市更新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效益的视角评价研究了城市更新项目的市民满意度,并通过模型拟合与修正分析,构建了能较好拟合问卷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实践应用,验证了该方法在城市更新生态效益评价中的可行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量化的评价依据.
根据模型拟合结果,证明了市民期望对生态效益市民感知具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8;生态效益市民感知对市民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903;市民满意度对市民忠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955.资源节约、植被绿化、城市交通、空气质量、城市空间、热岛效应等因素对城市更新项目生态效益市民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对未来中国城市更新提出以下建议:
1)持续提升城市更新生态服务质量,改善居民生态环境体验.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城市更新效益的市民感知对市民满意度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民满意度的提升又可以显著提升市民信任.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相关的服务质量,提升市民满意度和忠诚度,由此才能不断吸引高质量人口流入,为城市积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推动建立城市更新的生态、经济、社会、人文效益协同的发展机制.城市更新效率应反映在居住环境协调性、经营环境协调性、生态环境协调性及人文环境协调性等多个方面上.在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未来的城市更新必须摒弃基于经济单一目标的开发理念,不断提升城市更新的生态效益,坚持实施生态、经济、社会、人文多元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建设模式.
3)推动建立城市更新的政府、居民、开发商多元主体协同建设治理机制.城市更新的目标在于满足居民日益提升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居民满意度理应成为衡量城市更新效益的基本标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未来的城市更新不再是由政府或者开发商主导的游戏,要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推动建立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建设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