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活动焕发学生生命亮色
2022-05-18乔文军
乔文军
生命科学源于自然,如何让生命科学原理更好地走进生活?让生命科学接地气,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科学,是所有生物教师的共同诉求。“让生物学更接地气,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关注自身的成长,培养生命科学素养,成为未来的小科学家。”这是岳艳斐老师的教育理想。在助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岳老师将劳动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一、根植红色文化,让生命科学融入劳动实践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了解革命传统,要把红色火炬传承给青少年,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岳老师在生物教学中有机渗透革命精神,结合吃苦耐劳的红色精神与不断开拓的生物学创新精神,在学校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进行了主题为“少年儿童心向党,朵朵葵花向太阳”的劳动教育活动,旨在让青少年在种植活动中体会革命先辈的吃苦耐劳精神;继承革命先辈的开拓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解决播种中的问题与难题;了解革命前辈的光荣历史,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红色经典解读劳动教育内涵,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走入劳动教育,并应用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岳老师在评价中加入对情境的理解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丰富作业的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完成对劳动教育和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以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情境体验,以结果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概念巩固。
二、提升育人水平,成为“作业设计工程师”
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因材施教,为学生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
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岳老师利用项目式学习整合学科内、外资源,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完成活动中的进阶任务,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通过任务式作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教育质量。岳老师用项目式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向日葵生长观察”活动,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入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是问题驱动项目式学习任务。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播种前需要准备什么工具?播种分为哪几个步骤?为什么要确立播种深度和间距?植物生长观测中要观测哪些现象(或统计哪些数据)?带着这些问题,岳老师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方法,在网络平台收集资料,并根据生活经验,设计问题活动流程和细节。
二是数据分析助力核心问题解决。以植物生长观测为例,学生先确定数据收集方向,再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从而得出相应结论。教师通过对性格等因素进行考量,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保证分组的相对公平,并按照面积和方位,划分劳动实践区域。小组分工对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可测量的部分进行观测。
三是跨学科知识融合培育科学思维能力。岳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小组内出现的现象进行描述。以2021年7月8日向日葵晚期生长观测记录为例:小组分工进行种植区植物生长状况进行观测,采用视频加语言描述的形式,描述植物的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生长特点。结合中期观测数据,分析这些结构出现的原因及特点。在问题解决中,岳老师引导学生创新问题解决方式,结合多学科知识解读生长中的自然现象。学生集体进行头脑风暴,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创新问题解决方
式(见图1)。
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结合生物、地理等学科背景知识,查阅资料并进行测量,了解影响向日葵生长的多种因素,通过持续性地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关键期和关键阶段,体验植物栽培中的注意事项,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完成作业的结果性评价。岳老师设计的活动形式丰富,师生和生生互动较多,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增加了活动趣味,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利用互联网,搭建学习评价联动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发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的学习,发挥劳动和家庭育人的作用。目前,信息技术的实践者和掌握者逐渐倾向于低龄化,岳老师以初中阶段学生对植物栽培种植(以绿豆芽的种植和栽培为例)的兴趣为基点,利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终端深化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为现实。
以绿豆芽的种植和栽培为例。
岳老师以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在学生自愿报名基础上,对学生性格和心理特点进行考量,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生物兴趣互动小组和以生物兴趣班长—生物兴趣组长—兴趣活动实践组员为核心的互动合作关系。通过微信小程序,定期设立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以个人名义进行活动照片上传与记录,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讨论,通过虚拟平台合作探究拟定小课题。
自选探究典例: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学生实验】探究(绿豆)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
提出问题:绿豆萌发需要水吗?
做出假设:绿豆种子萌发需要水。
设计实验:取等量绿豆种子分别放在避光和通风的环境中。
小组内,学生互动讨论得出实验结果:一定量的水可以激活种子,并使种子由休眠期转为萌发状态,但过量的水,使种子腐败,未能成功萌发。
未加入水,种子会保持原先的休眠状态。原因分析: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水中的氧气含量较少,加水过量后,种子处于缺氧状态,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最终会腐败变质。
班级讨论得出实验结论:适量的水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后,胚轴伸长,胚根最先突出种皮。某些豆类胚轴较长,常作为餐桌美味出现。这些豆芽是如何长成的呢?学生为萌发后的种子提供充足的空气、水分等条件,种子便可以生长。
利用群内经验进行个人反思:豆芽培养的过程是以绿豆和水为基础的培养过程。因此,豆芽培养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1)豆芽结构的完整;(2)水量适宜,保证豆子能“喝”足水,又能自由呼吸。
学生整理汇报文档和宣讲PPT进行展示,利用教师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活动内容的宣讲和展示,扩大学生交流群體范围。
在课堂外拓展的深度学习过程中,岳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总结和广泛交流,借助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文章和微视频的制作与传播。
岳老师热爱教育工作,在生物教学中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把青年教师的热情和创意与生物教学实际工作、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开放实践活动开展、项目式学习评价等难点问题均有研究和突破。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