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政策、银行竞争力与银行风险承担

2022-05-18余丽霞付嘉沛李政翰

会计之友 2022年9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

余丽霞 付嘉沛 李政翰

【摘 要】 银行竞争力是商业银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综合能力反映,为更深层次地探索其在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中的作用,文章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以2011—2019年26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计算得出各类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指数。在此基础上,基于系统GMM方法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同时发现货币政策与银行竞争力显著正相关。进一步,文章拓展性验证了银行竞争力在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中的“中介效应”,即货币政策的宽松,会使银行竞争力减弱,进而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从货币政策制定当局和商业银行两个角度提出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银行风险承担; 银行竞争力; 系统GMM方法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09-0049-07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货币政策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近年来,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别于二者的“风险承担渠道”,Keeley[1]指出信息不对称及市场竞争等因素促使银行更多地选择在金融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积极发展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最终承担过多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金融动荡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引起政策当局和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重点关注。研究表明,美联储自2002年起推行宽松货币政策,长期过低的利率以及充足的流动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感知,刺激其主动放松信贷标准,银行体系过多积聚风险最终导致本轮危机的发生。金融危机后,Borio et al.[2]将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相结合进行研究,首次明确定义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指出货币政策首先通过影响银行的风险感知和容忍度,进而改变其信贷投放、投资行为,并最终作用于金融稳定以及实体经济,它强调银行自身对于风险的感知,以及银行在此基础上对其风险承担行为做出的调整。

基于银行业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证明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3-4]。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经济调节,研究銀行风险承担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界主要沿以下两条主线进行探索研究。

一条主线是关于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传导路径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三类:(1)央行沟通和反应函数机制[5],即随着央行货币政策决策透明度以及可信度的增加,银行对利率及通货膨胀的预测准确度提高,银行面临的未来不确定性降低,资产定价和负债能力提高,在利润因素的驱动下鼓励银行的风险承担;利率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不对称,当预期央行会在危机时期出手相助,基于“保险效应”,银行会滋生搭便车的心理,主动增加其风险承担。(2)估值、收入和现金流机制[6],类似于金融加速器效应,即利率降低推动资产和抵押品价值的上升,刺激银行收入和利润增加,影响银行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市场波动性的估计,降低银行的风险感知能力,放松风险约束,进而导致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3)收益追逐机制[7],即低利率情况下,银行粘性目标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之间的缺口增大,信贷投资相较于其他资产收益下降幅度较小,契约、制度或行为等因素迫使银行放宽信贷标准,积极从事高风险业务以达到预期收益,银行风险承担随之增加。总体上看,以上这些均是对Borio et al.[2]提出的作用路径的变形或是其具体表现的研究,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通过这几种作用机理最终实现产出和风险效用。

另一条主线是从异质性角度出发,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索。《巴塞尔协议Ⅰ》和《巴塞尔协议Ⅱ》中所确立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不仅在银行业监管中得到广泛实践,同时还在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研究中被予以重点关注,相关研究表明资本监管指标资本充足率的高低显著影响着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8];随着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的推出,国内部分学者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在资本和流动性双重约束监管下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研究,发现双重监管约束下该渠道依然存在,但风险承担意愿有所下降[9];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微观银行特征层面出发,结合银行规模[10]、表外业务[11]、管理者心理偏差[12]等银行层面异质性特征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研究进行丰富和补充。

不难发现,学界目前关于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用路径以及异质性等角度,已获得丰富且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银行竞争力的研究还鲜少涉及。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银行将面临更多的外部风险。银行竞争力作为银行自身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总和[13],在日益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货币政策是否影响银行竞争力呢?从已有关于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层面分析,绝大部分银行竞争力指标均会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对于竞争力较强的银行而言,通过承担高风险获取竞争优势以提高其生存及发展能力的意愿并不强烈,反而竞争力较弱的银行会偏好于增加其风险承担。那么货币政策会通过银行竞争力进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吗?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本文以2011—2019年26家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通过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26家银行的竞争力得分,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以及银行竞争力在货币政策风险承担中的作用。本文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检验中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存在性,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建议;(2)从宏观层面出发,将货币政策与银行竞争力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关于货币政策以及银行竞争力的研究;(3)从银行微观层面出发,将银行竞争力作为中介变量加入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模型中,验证银行竞争力“中介效应”的存在,细化关于该渠道的研究。

二、银行竞争力分析

(一)银行竞争力

银行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指标,目前学界尚未对其有统一的标准。当前国际上关于银行竞争力的衡量多是直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指标进行处理,根据结果进行评价:(1)评级机构的评级,CAMELS评级(基于六个方面: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流动性、市场风险敏感度),主要通过评价银行的风险及经营状况来衡量其竞争力;(2)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建立的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估系统(五个方面:银行规模、中央银行政策、银行资产总额占所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存贷利差、法律监督),主要通过考察一个国家金融业的贡献来衡量其金融体系的竞争力;(3)专业杂志的排名比较,例如英国的《银行家》(基于三个方面:银行资产、资本与资产总额的比率、银行利润)对世界主要银行进行的排名。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安全性、盈利性、成长性等角度出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14]、熵值法[15]、主成分分析法[16]等进行分析。由于银行竞争力反映的是银行的综合能力,仅采用单一指标进行衡量并不真实完整,因此本文决定从多个维度选取相应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又由于指标选取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评价体系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路,合并相似指标以消除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还能反映原始变量绝大部分信息,达到既简化分析过程,又提高结果的反映程度。此外,通过方差贡献度,客观确定各个主成分的权重,能够有效避免人为判断的主观随意性,从而增加结果的精确度。

(二)主成分分析

1.数据来源: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以2011—2019年我国银行业26家商业银行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CSMAR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国家统计年鉴、商业银行年报。

2.指标选取:本文从安全性、盈利性、成长性以及创新性四个层面出发,共选取10个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3.数据有效性检验:采用KMO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518,大于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000,均表明样本数据可进行主成分分析。

4.主成分提取以及主成分因子的命名: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前4个主成分,其方差贡献度分别为28.740%、55.250%、72.721%、83.517%,累计贡献度为83.517%,即这4个成分对样本方差的解释度能够达到4/5,原数据的信息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此外,检验结果显示,F1在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净利润率以及表外业务占比上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银行的资本安全状况以及创新能力,故将其命名为“安全与盈利能力”因子;F2在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总资产收益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银行的盈利状况,因此将其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F3在营业收入占比、产权比率以及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比上有较大载荷,反映银行的安全与创新情况,故将其命名为“安全与创新能力”因子;F4在营业收入增长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银行的成长性,故将其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

5.银行竞争力得分:分别计算出F1、F2、F3、F4的数据,然后将其带入银行竞争力综合得分(F)的公式:

F=(28.740%F1+26.510%F2+17.471%F3+10.796%F4)/83.517%

即可计算出样本银行的竞争力得分,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综合来看,在所有样本银行中,建设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最强。因为历史发展和国家控股等原因,国有大行客户的信赖程度较高,银行业务增长速度较快,所以无论从资产规模、盈利状况还是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的表现最为亮眼,个别年份其综合竞争力在所有样本股份制银行中最强。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银行风险承担(RISK)。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银行风险承担度量的主要指标有风险加权资产比率、预期违约频率、Z值、不良贷款率。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对于银行风险的代表性,本文参照李建刚等[17]的研究,选取不良贷款率NPL作为银行风险承担的指标,計算公式为:不良贷款率NPL=不良贷款/总贷款。不良贷款率越大,表明银行的风险越大。

2.解释变量

(1)货币政策(MP)。参照方意等[18]和徐明东等[10]的研究,选取存款基准利率RD①指标进行衡量。由于国外研究多采用市场化利率进行研究,本文还选取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进行分析。上述两个指标越大,表明货币政策越紧缩。在稳健性检验中,选取了贷款基准利率(LR)和广义货币增长率的倒数(M2)两个指标度量货币政策。

(2)银行竞争力(BC)。上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样本银行竞争力得分。

3.控制变量

(1)银行特征相关变量。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选择税前总资产回报率(PROA)[10]、银行规模(SIZE)[7]、权益比率(EQUITY)[19]等指标作为银行特征的控制变量。

(2)宏观经济变量。参照国内外研究,选取经济增长率(RGDP)[18]、消费价格指数(CPI)[4]、资本市场状况(STOCK)[7]为宏观经济变量进行控制。

具体变量定义如表3所示。

(二)模型建立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构建了三个层面的研究模型。

第一,检验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存在性的基准模型。由于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持续性,因此本文参照Delis et al.[3]的研究方法,选用动态面板模型以及系统GMM方法对其进行验证。

RISKi,t=α0+α1RISKi,t-1+α2MPi,t+βZi,t+γMi,t+εi,t(1)

模型中i表示银行,t表示年份。RISK代表银行风险承担,MP代表货币政策,Z代表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M代表宏观经济层面的控制变量,下同。

第二,检验货币政策对银行竞争力影响的基准模型。由于银行竞争力通常也具有高度持续性,因此本文同时也设定动态面板模型对其进行研究。

BCi,t=α0+α1BCi,t-1+α2MPi,t+βZi,t+γMi,t+εi,t (2)

模型中i表示银行,t表示年份。BC代表银行竞争力。

第三,检验银行竞争力中介效应的模型。基于模型1和模型2,本文参照温忠麟等[20]的研究,构建如下模型检验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中的银行竞争力中介效应。

RISKi,t=α0+α1RISKi,t-1+α2MPi,t+α3BCi,t+βZi,t+γMi,t+εi,t        (3)

针对模型3银行竞争力中介效应的检验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方面:模型1的货币政策系数α2,若α2显著,则证明了中国银行业的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模型2的货币政策系数α2,若α2显著,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竞争力产生影响。模型3需要重点关注货币政策系数α2和银行竞争力系数α3,若系数α2不显著且系数α3显著,说明货币政策完全通过银行竞争力影响银行风险承担,银行竞争力存在完全中介效应,若系数α2显著但小于模型1中的α2值,则表明货币政策部分通过银行竞争力影响其风险承担,银行竞争力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余情况则不存在银行竞争力的“中介效应”渠道。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4列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不良贷款率(NPL)的极差较大,说明各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控制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标准差为0.551,说明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波动较大。存款基准利率(RD)的均值为2.282,这表明在样本时期我国货币政策较为宽松。银行竞争力(BC)最小值为-1.928,最大值为1.589,表明不同银行间的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

(二)实证分析

表5是对模型1—模型3的逐步回归,货币政策、银行竞争力和银行风险承担的回归结果。

模型1检验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SHIBOR、RD均与银行风险承担(NPL)呈正相关关系,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检验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存在的合理性。银行风险承担一阶滞后项显著为正,证明其具有滞后效应,前一期的风险行为会作用于下一期的风险承担行为,当银行持续处于宽松的货币环境时,基于对市场的乐观预期,银行往往会保持较高的风险意愿,选择继续承担较高的风险。

模型2检验货币政策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SHIBOR、RD与银行竞争力(BC)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银行竞争力下降,且相对于银行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而言,存款基准利率(RD)对竞争力的影响更为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利率下调,一方面银行的利息收入会减少;另一方面,储蓄者更愿意将存款取出投向股票、债券、基金等更高收益率的金融产品或拿去消费,导致银行的资金来源减少,从而影响其获利和发展能力,最终导致银行竞争力下降。一直以来存款都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且我国利率还未实现真正意义的市场化,人们更为关注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因此,RD对竞争力的影响会比SHIBOR更显著。同时,银行竞争力一阶滞后项显著为正,前一期的竞争力会作用于下一期的竞争力,表明银行竞争力具有滞后效应。

模型3检验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中银行竞争力的“中介效应”。银行竞争力(BC)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且SHIBOR和RD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模型1,说明银行竞争力的“中介效应”显著存在。货币政策越宽松,银行竞争力越弱,此时银行的风险承担反而会更大。这可能是由于货币政策宽松导致银行竞争力下降,为有效提高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增强获利能力,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以获取高收益的意愿增加,最终影响其风险承担。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提高回归结果的可信度,本文替换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采用贷款基准利率(LR)和广义货币增长率的倒数(M2)进行稳健性检验,上述两个指标越大,表明货币政策越紧缩。

从表6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知,LR、M2显著为负,与模型1基准回归结果一致;从模型2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银行竞争力的正向影响仍然成立,与前文模型2的结果一致;从模型3的数据可知,BC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且LR、M2系数的绝对值小于模型1,因此,银行竞争力的“中介效应”稳健性检验通过。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26家商业银行2011—2019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各类银行中我国国有银行的竞争力总体较强。在验证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后,本文将得出的银行竞争力数据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发现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反而会削弱银行竞争力,同时银行竞争力在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货币政策制定当局和商业银行两个角度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风险的建议:

1.货币政策制定当局:(1)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重视货币政策同宏观审慎政策的協调,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2)加强政策制定当局同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度及可信度,有效引导市场预期,通过影响银行的风险感知能力进而有效作用于其风险承担行为;(3)考虑政策实施后果,建立严格的评估体系,制定金融监管指标的合理范围,完善并创新金融监管工具,力争做到防范风险于未然,提高我国金融的稳定性。

2.商业银行:(1)密切关注宏观货币政策的变化,主动配合货币政策以实行自身动态管理,强化银行内部控制与治理体系;(2)结合货币政策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适时适度调整信贷标准,对风险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于信贷的审核,完善信贷审核监督流程,加快推进银行自身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3)加强资产安全性的管理,积极创新业务,不仅仅局限于中间业务,通过业务、工具以及制度创新来拓宽银行自身的盈利渠道,同时还要紧跟时代潮流,拓展金融科技领域,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及对应的机制流程,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益以及盈利能力,在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谋求可持续发展,增强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4)借助衍生品等形式加强银行对于利率波动风险的管控,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提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科学内部定价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在合理实现银行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政策传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KEELEY M.Deposit insurance,risk,and market power in bank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5):1183-1200.

[2] BORIO C,et al.Capital regulation,risk-taking and mo-netary policy:a missing link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D].BIS Working Paper,2008:236-251.

[3] DELIS M,et al.Interest rates and bank risk-taking[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1,35(4):840-855.

[4] 張强,乔煜峰,张宝.中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存在吗? [J].金融研究,2013(8):84-97.

[5] 熊.中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7(3):14-29.

[6] 康立,何秀.我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作用路径研究[J].投资研究,2018(12):100-111.

[7] 项后军,郜栋玺,陈昕朋.基于“渠道识别”的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8(8):55-66.

[8] 江曙霞,陈玉婵.货币政策、银行资本与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2(4):1-16.

[9] 代军勋,戴锋.银行资本和流动性双重约束下的货币政策传导——基于风险承担渠道的中国实证[J].经济评论,2018(3):116-128.

[10] 徐明东,陈学彬.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2(7):48-62.

[11] 权飞过,王晓芳,刘柳.银行表外业务、货币政策传导与银行风险承担[J].财经论丛,2018(8):32-42.

[12] 张迎春,王璐,邓菊秋.货币政策、管理者心理偏差与银行风险承担[J].财经科学,2019(1):27-38.

[13] 何凌云,吴晨,钟章奇,等.绿色信贷、内外部政策及商业银行竞争力——基于9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8(1):91-103.

[14] 武佳琪,张成虎,杨景涛.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36(11):154-157.

[15] 赵碧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9(5):70-82.

[16] 雷友.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J].改革,2014(11):63-73.

[17] 李建刚,张智霞.高管薪酬、风险承担与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20(20):60-67.

[18] 方意,赵胜民,谢晓闻.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问题[J].管理世界,2012(11):9-19,56,187.

[19] 奚宾,李洁.融资流动性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家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20(15):36-42.

[20]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宏观审慎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四个维度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外汇储备对最优货币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