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理论视角下“云综艺”现象研究
2022-05-18刘斌
刘斌
【摘 要】2020年疫情期间,综艺节目的录制受到了很大影响,由此各个平台以云技术创作了“云综艺”这一全新节目形态,打破了综艺节目制作停工的困境,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并以“云录制”技术接连开发创新节目。本文基于场景理论视角,分析“云综艺”现象中的场景特征,即前后台界限模糊与群体身份的重合,并对该现象背后的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该现象引发的节目形态新变化。
【关键词】场景理论;云综艺;云录制
一、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综述
截至2022年3月3日,在知网以“云综艺”或“云录制综艺”为主题词分别进行检索,共得到127条结果,在剔除不相关内容后,共得到有效文献113篇。从知网上的检索结果来看,最早的一篇学术研究成果发布于2019年,但还未对“云综艺”这一新节目形态进行关注;自2020年年初,随着各大综艺节目进行“云录制”创作,不断有学者对“云综艺”的技术方案、制作模式、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
1.核心作者分析
具体到学术研究文献本身,虽然“云综艺”这一研究对象出现时间不久,但已经有部分学者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在上述113篇有效文献中,同一作者文章被引频次累计最高为14次,依据文献计量学中著名学者普赖斯(PRICED)所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统计:Mc=0.749√Ncmax= 0.749×√14=2.802,按照取整计算,在“云综艺”研究领域发文累积被引达到3次或3次以上的作者即可算作本领域的核心作者。经过统计发现,“云综艺”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共计12位(一篇文章多位作者只计算第一作者)。通过内容分析发现,12位核心作者发表的共14篇文章(其中期刊论文11篇,学位论文1篇)中,各學者关注的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涉及“云综艺”的发展前景、消费需求、创新策略等多个方面,也有学者以某一家电视台的“云录制”实践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但学者们在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云综艺”诞生以来在场景方面的变化。
2.关键词分析
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反映研究成果的主题和重点,它在某一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能够反映某时间段内研究者所共同关注的话题,也就是整个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将上述关于“云综艺”研究的113篇相关文章的关键词通过citespace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图1),并绘制了“云综艺”研究的关键词词云(图2)。
通过图1与图2可以发现,在关于“云综艺”的研究中,各位学者的研究重点可以大致归结为东方卫视等电视台创作的云综艺与网络综艺两大类别;具体来看,其研究对象包括网络综艺与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省级卫视及其具体云综艺节目(如《歌手》),关注的角度则包括“场景”、“短视频”、“Vlog”、“社会价值”、“人文关怀”等,并将研究背景都放在了“新冠疫情”、“5G”等时代语境下,所使用的理论包括“拟剧理论”等。
(二)概念界定
1.场景理论
“场景”一词最初源于戏剧、影视等作品中的场面或者情景。[1]在早期场景的研究中,社会学家戈夫曼从角色与情境的关系出发提出了拟剧理论,他认为社会如同一个舞台,存在着具有严格界限的“前台”与“后台”。[2]
随着电视的产生,多种场景开始出现融合并存的趋势,传播学家梅罗维茨在戈夫曼的基础上扩展出由媒介创造的“信息场景”,认为在对场景进行定义时关注的视角可以只包括信息渠道,而不是从最初的物质现实问题方向去考虑。[3]
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又继续为场景理论的丰富提供了应用空间。科技记者斯考伯等人提出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这五方面的要素将在场景时代改变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体验。[4]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将场景看作媒体时代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的又一核心要素,认为场景具有四方面基本要素,即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生活惯性与社交氛围。[5]
2.“云综艺”
“云综艺”是指以云技术作为节目数据存储、传输、共享、处理、编辑的方式,借助移动智能媒体终端,由嘉宾自我录制完成的综艺节目。[6]在这种全新的综艺节目形态中,媒体通过视频连线、生活Vlog、直播等多种形式,使嘉宾或观众能够“足不出户”进行节目录制。[7]
自2020年2月1日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与演员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新冠疫情期间停止影视剧拍摄工作的通知》以来,“云录制”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综艺节目生产的有效手段。各媒体不仅对《歌手·当打之年》《声临其境3》等已有众多观众流量的王牌节目开始进行“云录制”模式创作;也在熟练运用“云录制”技术的同时接连开发创新节目,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希望搜索词》,湖南卫视《天天云时间》《嘿!你在干嘛呢?》,浙江卫视《我们宅一起》,东方卫视《云端喜剧王》,腾讯视频《鹅宅好时光》《见字如面·特别制作》,优酷视频《好好吃饭》《好好运动》,爱奇艺《宅家点歌台》《宅家运动会》等。
二、“云综艺”的场景特征分析
(一)“前台”与“后台”的模糊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戈夫曼提出了拟剧理论的“前台”与“后台”的概念。在“云综艺”节目中,主持人或者嘉宾的“为那些观察表演的人限定场景”[8]的“前台”与“准备表演常规程序”[9]的“后台”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
1.私人空间环境暴露在公共场景中
在传统的综艺节目中,嘉宾总是出现在演播室等单一场景中;而在“云综艺”中,主持人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与身处不同空间环境的嘉宾进行场景拼接,打破了演播室的空间局限,将公众人物原本隐匿在“后台”的家庭场景推至“前台”。如在电视“云综艺”《嘿!你在干嘛呢?》《我们宅一起》等节目中,在没有导演与摄像在场的情况下,仅靠明星自拍Vlog来曝光家中内景与分享各自生活就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天天云时间》节目,则是采取主持人在演播室同时与多位嘉宾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聊天,在多屏组合切换的情况下,众多公众人物的私人空间被同时呈现在观众眼前;作为网络“云综艺”节目的代表,《好好吃饭》《鹅宅好时光》等节目更是直接将明星居家生活与私人话题作为节目挖掘重点,这种展示嘉宾幕后场景的私人对话视角既充分提高了节目的可看性,也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2.实时状态被公众迅速捕捉
在“云综艺”节目中,嘉宾自己的客厅、卧室没有专业的灯光、音响,不具备多个机位角度的拍摄条件,也不能进行充满复杂规则的线下游戏,从而使得嘉宾最放松最私人的状态被呈现在屏幕中。不论是倪妮、王一博等演员在《嘿!你在干嘛?》与《天天云时间》中的素颜出镜,还是陈哲远在《doki云伴饭》中的做菜“翻车”,这些公众人物都不再是灯光镜头下精致的形象,反而将自己平时位于“后台”才会发生的充满了偶然性与突发性的“意外”展现出来。对于“云综艺”来说,能够及时捕捉到明星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就足以保持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
(二)群体身份逐渐同化
在《消失的地域》中,梅罗维茨提出群体身份基于“共享但特殊”的信息系统。[10]“云综艺”节目中不仅是主持人、嘉宾等公众人物的场景产生融合,受众也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发生群体身份的同化,过去用来区分“内部人”和“外部人”的传统群体间的差异也在变得模糊。
1.贴近生活惯性打造日常化叙事
在“云综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所畅谈的话题经常为美食、旅游、家居等接近受众的主题,而这种主题下的节目形式又区别于充满“选手”、“游戏”、“规则”、“对抗”、“淘汰”、“奖赏”等元素的真人秀节目,多以与嘉宾的亲切交谈和生活分享为主,更符合受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期望。如在《我们宅一起》中有歌手华晨宇居家制作早餐,火箭少女101的团员Yamy宅家跳舞;在《见字如面·特别制作》中有演员叶璇、李光洁等朗读抗疫过程中的感人书信;在《鹅宅好时光》中有姚琛、任豪趣味健身,姜思达直播插花等。这些日常化叙事拉近了受众与嘉宾之间的距离,能够使普通观众和公众人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多渠道互動突出社交氛围
作为采用“云录制”的新综艺节目形态,“云综艺”节目中除了与嘉宾进行在线连接,还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受众之间也有所联系,使得“云综艺”在输出内容的同时,还满足了受众的表达欲望。如在《希望搜索词》节目中,央视首次开创了以公众主题小视频为主的电视节目形态,由演艺界人士发起搜索词,吸引公众一起参与分享,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实现了大屏与小屏的真正互动。《好好吃饭》《好好运动》等网络“云综艺”还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播出,以受众和平台的实时互动交流作为节目亮点。在《歌手·当打之年》节目中,不仅参加竞演的歌手通过五地连线进行“云竞演”,参与投票的大众评审团也以线上的方式观看歌手竞演,让受众由此产生了临场感与身份认同感。
三、“云综艺”现象的意义和思考
(一)单一情境下的公共性缺失
在传统的综艺节目里,精美的舞台搭建与环环相扣的活动流程是让受众感到节目制作优质与用心的重要因素。而由于技术等方面原因的限制,“云综艺”无法呈现多元的情境,即使选择多位嘉宾共同连线,所表现出的依然是围绕明星个人的场景,且在单一场景下的单一景别与始终不变的封闭狭小空间难以使受众联想到私人领域之外的社会,使受众的视野变得更加局限。因此,节目制作方应摆脱部分“云综艺”等同“窥探明星”的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模式,尽可能寻找更多根植于公众“云生活”模式下的文化议题,如婚恋、求职等;此外,还可呈现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故事,利用平台的互动优势设置故事冲突等,以满足受众对于“云生活”的想象。
(二)把关权利移交后的能力考验
作为“公共话语实践的把关人”[11],“云综艺”的播放平台应当注重节目的公共价值,为节目播出内容做好把关。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云综艺”呈现井喷的现象,与传统综艺节目中画面、交谈内容都能事先做好准备的固定节目流程不同,“云综艺”节目由于嘉宾无法到场,节目中所出现的内容需要嘉宾自行拍摄表现,若该节目通过直播的方式呈现,节目中嘉宾所处的个人场景出现任何不受控制的意外情况,都很难像传统综艺节目那样由工作人员进行补救。因此,需要主持人的临场反应更加迅速;这种把关权利的移交也考验着“云综艺”节目团队的统筹能力。
(三)跟风模仿背后的审美疲劳
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视频连线与生活展示等能够实现快速内容产出的方式成为了各个平台制作综艺节目的最佳选择。自湖南卫视率先开始进行云录制以来,各平台纷纷推出“云综艺”节目,其中不乏跟风抄袭的同质化作品。在“云综艺”节目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节目内容却依然只围绕聊天、展现才艺、做饭等,让受众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对此,各平台应注重“云综艺”节目的差异化发展,如搜集受众原创素材;优化互动设计,以受众的选择决定节目的进行流程;利用跨屏幕叙事完成节目视角转换等。
结语
“云综艺”的出现,为综艺节目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并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场景理论视角下充分体现出了可供分析的传播逻辑。但该现象背后的公共性缺失、把关全移交以及审美疲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重视。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还需将“云综艺”当作一种常态化节目形式进行多元创新,以保证我国文娱节目生态良好发展。
注释:
[1]郜书锴.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与困境对策[J].当代传播,2015(04):38-40.
[2][8][9]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10]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 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5]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03):20-27.
[6]赵晖,于欣彤.电视“云综艺”的探索、问题与对策[J].当代电视,2020(04):61-65.
[7]朱琪.云综艺:空间场景重构下的叙事与互动模式再造[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7):133-135.
[11]周逵.网络综艺节目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引领[J].新闻战线,2018(01):114-116.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