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史回眸
2022-05-18晓荣
晓荣
说起八国联军侵华,大家往往会想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大肆杀戮,劫掠老百姓,事情其实很复杂;而大清朝廷在这场惨剧中,表现的比戏剧里的小丑还要不堪,慈禧老年昏头居然主动宣战八大列强国,而她对待的义和团的态度也非常的戏剧化,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前,慈禧鼓励义和团打洋人,等发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老佛爷一下子怂了,居然让军队反过来配合洋人镇压义和团。最最可笑的是,清军在被击溃之后,成了散兵游勇的清军居然在各地烧杀抢掠,比八国联军还要更加遭人厌恶。
老百姓居然配合八国联军?大清朝廷缘何不得人心?
公元1900年,是中国的庚子鼠年,这一年注定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再一次陷入到无尽的深渊之中。在此之前,中国北方大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大清掌门人慈禧太后又准备废黜光绪帝,这两件事引来了洋人的干涉,慈禧为了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决定利用义和团教训一下洋人。5月,英、俄、日、美、法、德、意、奥八国派遣的军队组成联军决定出兵镇压义和团。6月21日,慈禧太后发布了一个世界历史上最霸气的11国宣战诏书:
“向美利坚开战!向法兰西开战!向英吉利开战!向德意志开战!向日本开战!向奥匈帝国开战!向俄罗斯开战!向意大利开战!向荷兰开战!向比利时开战!向西班牙开战!”
最后战争的结局大家都很熟悉。6月17日,联军攻占大沽,7月14日,占领天津。8月14日攻陷北京,慈禧西狩。随后,整个帝都就陷入地狱模式。联军在北京无法无天,烧杀淫掠,无数文物被毁,无数珍宝被洗劫一空,北京城只剩一片残垣断壁,损失不可估量。
1901年9月7号,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
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中国人每人摊银一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将近10亿两。北京使馆区由各国驻兵保护,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允许各国列强派兵驻扎。
该条约意味着中国已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充分显示了清政府的懦弱无能,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出人意料的是,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大清老百姓的态度却异常冷漠。
當八国联军正与清朝守军作战时,远处的许多老百姓则把这场战争当作热闹来看,他们在远处高山上搬来板凳,边看边说笑,好像这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听上去觉得不可能,但这确实是真的,北京城正被联军进攻时,老百姓还帮助联军搭竹梯,一些城门还有老百姓引导联军进入。只是搭竹梯这些都是没有报酬的。像给联军运送弹药和粮草什么的,联军都会给予老百姓较高的报酬。
虽然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做尽了坏事,但对这些麻木不仁的老百姓来说,好像并未影响到他们。他们甚至还与联军私下里做生意,卖一些蔬菜、粮食、布匹等。想必这些行为让一个外国人看了都感到不可思议,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啊!
更有甚者,八国联军中还有一支完全是由中国人组成的“华勇营”,隶属于英军。这些华勇营除了大部分来自山东威海卫外,还有来自香港和新加坡的“华勇”,正是他们构成了侵华英军的主力。华勇营军饷高,待遇好,军官从不克扣士兵的粮饷,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来参军。经过英国人几年的调教,华勇营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编制齐全、素质过硬的近代化军队。
华勇营别看都是中国人,他们端起枪口屠杀自己的同胞却从不含糊,下手果敢狠辣。8月15日凌晨,华勇营终于攻破了自己国家的都城,并把大炮架在城墙上,将黑洞洞的炮口对准紫禁城,并在攻陷北京城之后参加了紫禁城联军大阅兵。
大清朝的老百姓为何如此的不爱国?是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做到位吗?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民爱国,必须要国爱民,我们看看大清在这方面做到位了没有。
在满清统治者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把老百姓当成是人,只当成是俯首听命的奴才而已。大清只有一个真正的主子,那就是皇帝,其他人都是奴才。孰不见现在的清宫剧中,不管官做多大,就是做到了军机大臣,见到了皇帝,都要三拜九叩奴才长奴才短的进行逢迎,哄主子开心。
在这样金字塔式的国度,很自然地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底层老百姓根本就不可能有人的尊严。早在1793年,英国公使马戛尔尼的中国之行就发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现象。
在英国使团的船只行驶于中国内河时,官员们强迫大批百姓来拉纤,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下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除劳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每夜都在发生。此外,英国人还注意到大清国百姓的两面性,在没有官员的场合,老百姓的表情十分正常,一旦有官员出现,老百姓的神情立即变得非常拘谨,这说明了大清国是依靠高压和暴力才逼迫臣民如此驯服的。
想当初满清刚入关时,为了让老百姓臣服自己,“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此形成自己的威权统治。然后,要求老百姓“剃发易服”,用衣冠装束禁锢老百姓的精神观念,让人们成为统治者驯良的羔羊。当然这还没有完,在清朝统治的几百年时间里,不止一次兴起“文字狱”“清风诗案”就是佐证。就这样,在统治者的“愚民”“虐民”之下,老百姓就变得麻木不仁了。
这就是为什么八国联军入侵,老百姓都作壁上观、甚至和侵略军沆瀣一气的原因了。在他们看来,这些入侵的洋人和平常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没什么两样。试想:你一个老佛爷过一个生日就能花费海军经费几百万两,凭啥让我们替你卖命?
就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和清军水师在虎门江面上交战,岸边聚集大批中国百姓围观,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岸上百姓并不悲伤反倒不时爆发出喝彩声。英军登陆后正为食物和淡水发愁,百姓们争相将食物和淡水卖给英军。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在老百姓的思想意识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公民概念,更不可能有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不仅老百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连很多士大夫们也有这种思想。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八省督抚在盛宣怀的牵线搭桥下与西方英美列强达成了一项协议,这就是著名的《东南互保条约》。慈禧太后正在落难之时,也没敢对他们怎么样。《辛丑条约》签订十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失去民心的大清王朝面对革命的熊熊烈火,面对如雪片似的各省份独立的电报,已经回天乏力,终于彻底崩塌。
可悲的不是老百姓不爱国,而是大清朝廷从来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前面的因必然导致后面的果,到了关键时刻,大清也就指望不上那些“臣民们”给自己有什么帮助了。
大清挨打时老百姓在干什么?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半年之后,英军开始大举进攻虎门,这里是林则徐销烟之地,是珠江咽喉。尽管清军严密布防,依然一败涂地。前后4次战斗,英军仅以伤亡数十人的代价,击毙清1300余人,俘虏1200人,清军主将关天培阵亡,另一名将领祥福被逃跑的自己人踩踏而死……
更令人震驚的是,后来洋人们对这场战斗这样记载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民众,平静地观看自己朝廷军队与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1842年镇江保卫战中,清军水师与英军在长江激战时,岸边大批百姓冒着枪林弹雨聚集围观。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岸上百姓又发出阵阵喝彩声、鼓掌声、尖利的长啸声。他们完全在看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战争,堪称在看一场好戏。
在镇江保卫战中阵亡的满族将领海龄,在战斗时随意处决了许多他认为会叛变的汉人。据镇江人写的《出围城记》记载:“百姓有违言,即是汉奸,吾兵足以杀之。”当时被海龄以“锄奸”名义杀害的所谓“叛徒”甚至有上万人!
这事被道光皇帝知道后,愤怒地说:“海龄查拿汉奸,误杀良民不计其数……”但由于海龄在战斗中阵亡,也就没治他的罪了。
前面说到的1900年庚子国难,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后,老百姓发现这些洋鬼子并没有烧杀掠夺。于是许多老百姓接受联军雇佣,用独轮车队为八国联军运输粮草进城。
据英军总司令格兰特的日记记载,有天津老百姓给联军送来窖藏的大冰块消暑,一位天津粮商还把自家的豪宅腾出来给联军作为指挥部。
当然,对于格兰特的记载,也不排除有这样一种理解:老百姓怕联军烧杀掠夺,所以先主动慰劳他们,表示不会反抗他们。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竟然有老百姓扶梯帮助联军翻越北京城墙。英军在北京老百姓的引导下,直接抄近道从沙窝门的下水道进城,老百姓则在两边围观。我们现在有个词“带路党”,大概最早就可以追溯到这里吧。而英国人在多次与大清的战争中,敏锐的意识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老百姓绝不热爱他们的鞑靼统治者,在战争中要尽量少与人民做对。”所以英国人在战斗中,往往是一边痛揍大清,一边张贴布告安民。
老百姓对朝廷是这样的感情,那么深受皇恩的官员又怎样呢?答案是比老百姓还糟糕。比如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留下的北京官员给联军司令部送了两面大锦旗——“万国咸喜”和“祝效华封”。“万国咸喜”就是喜大普奔、皆大欢喜的意思。“祝效华封”出自《庄子·天地》,是人民为尧帝祝寿的话,意思是祝你多福多贵多子孙。
为什么大清的老百姓和官员会这样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奇观呢?
在民族国家未形成之前,这种“民不知有国”的情况其实很正常。老百姓眼中的“国”就是王朝统治者而已,北非现代国家概念。
清政府对内对老百姓狠,对外国列强是熊包?
对内、对老百姓狠,应当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性。而对外国甘心做熊包?其实没有哪个国家会在国际关系中甘当弱者,尤其是以“天朝”自居的大清帝国。清朝在对外条约中割地赔款实在是因为力量悬殊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清朝与意大利之间发生的三门湾事件。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意大利向清廷发出照会,要求租借浙江三门湾。照会中,意大利自称欧洲六大强国、世界天主教中心、罗马帝国继承人,故其租借要求与德国、俄国提出的几乎一致。然而,清廷官员并没有被意大利的“头衔”吓住,并仔细分析了意大利的战斗力。经过一番调查,浙江巡抚刘树堂得出了意大利不足为虑的结论,其理由如下:
意大利国小民贫,凑不齐战争经费;从欧洲运一名士兵至清朝沿海大约要200余银元,意大利无力运兵;意大利在海外缺乏中转站,就算出兵,路途上也要看别人脸色才能获得补给;意大利在海外没有兵团,不像英国在印度、法国在越南有军队,劳师远袭难以取胜;就算意大利侥幸攻下三门湾,也守不住,我们还是能收回来;意大利没有开发海外殖民地的能力与人口,给他三门湾也是浪费。
于是,清朝怒怼意大利,把意大利公使递交的国书直接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意大利大怒,派了六艘军舰至清朝沿海,而清朝也严阵以待,并不怕意大利进攻。最终,意大利怂了,只求租一个海军加煤站,结果……依然被清朝拒绝了,而拒绝的理由是,不知道意大利在没有常驻东亚海军的情况下,为什么需要一个海军加煤站……看到这,你还觉得清朝熊包吗?
据说清政府从顺治开始“永不加赋”整体来说还是做到了,后来的义和团也是说“扶清灭洋”,这就说明,社会底层还是拥护清政府的,只不过到慈禧时腐败透顶已经民心尽失了。而在清朝这部巨大的机器即将腐朽落幕的时候,因西方势力的干预,使其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2年正式倒台,这中间可是历经了一代人,清朝的统治者为了能够续命,可谓是绞尽脑汁,底层老百姓自然是苦不堪言。但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等到清朝该落幕的时候,它终究还是落幕了。宣统皇帝能够和平下台,也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