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关系介入港城未来社区建筑结构创新研究
2022-05-17戈焘焘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在读
戈焘焘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在读
李泽成 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在读
1 邻里关系与社区建筑结构的联系
1.1 社区建筑结构与邻里关系的渊源
邻里一词在词典中释义为居住在同一乡里的人。我国古代称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张鑫从历史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着不同时期的邻里关系将其分为同质型邻里关系、失落型邻里关系以及冷漠型邻里关系[1]。影响邻里关系的因素绝不仅仅只有经济,其他社会要素的发展对邻里关系也会造成影响,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结构也随着邻里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以社区建筑结构为研究对象对探究增进邻里关系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结构包括建筑的承重结构和围合结构,而社区建筑结构体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民居组成方式。不同的社区建筑结构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村落空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小农经济时期至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社区建筑结构表现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紧密型村落。这样的结构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种谷收稻、饲养家禽的需求,并且在活动中逐渐建立起了最基础的邻里关系。此外,不同的村落还产生了独特的精神文化— —祠堂文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宗族祠堂为中心,居住场所环绕四周的布局,这种布局对增加邻里归属感具有重大的意义。
1.2 现代社区建筑结构对邻里关系的影响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自计划经济时期至市场经济时期以来,建筑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兴材料的运用、空间的营造以及建筑规模的改变。我国的社区结构从村落到高楼大厦,空间结构从开放逐渐变成封闭与半封闭,规模从散居到集中。并且由于受到外来建筑理念的影响,建筑设计追求功能而忽略了邻里交往对空间的需要,这也造成了邻里关系的失落甚至是冷漠[2]。
陈志鹏对邻居串门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中邻居对自己的帮助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者到邻居家串门情况的研究显示,其中从不串门的比例最高,为33.6%,经常串门的比例最少,为13.6%。而在日常生活邻居对自己的帮助调查中,帮助很大的比例仅占10%,而帮助很少却占23.6%[3]。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在现代都市的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邻里关系存在缺乏沟通互助与关系冷漠的问题。未来社区中如何处理邻里关系这一问题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
1.3 邻里关系对未来社区建筑结构发展的指导作用
未来社区即指未来的社区,其最早出现于2019年3月浙江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文件中。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一个具有归属感、舒适感以及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而邻里问题被放在了重要位置。通过不断回顾历史,发掘传统建筑结构对于邻里关系的积极作用,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增进邻里关系,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建筑结构,以小农经济时期的建筑结构为样本,深度剖析传统建筑结构可以团结乡里的原因,进而对其进行现代化设计,使之满足未来社区的需要。
2 港城建筑结构着眼邻里关系的意义
2.1 满足居民情感需求
1943 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从行为学的角度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5 个层次,其中第3 层次为社交需求,并且大多数人的需求具有顺序性,即只有实现了低层次的需求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和睦的邻里关系有助于居民满足归属感的需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崇尚团结,人们希望能够融入集体,无论是从古代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大家族,还是近代以来以姓氏命名的村庄都反映了这一点。干农活、串门包括参加邻里的红白喜事都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自我存在感与归属感,真正做到了《孟子·滕文公上》一书中推崇的“守望相助,百姓亲睦”。
2.2 促进渔村全面发展
随着传统渔业的创新,渔村居民吃饱穿暖的需求已经实现,但是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成为居民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其不仅需要实现物质上的强盛,还需要实现文化上的传承。此外,促进渔村邻里和睦不仅是人们能够勇于面对所有困难风险的根本保证,更是对中华民族邻里和睦优良传统的继承。只有如此,渔村才能真正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
2.3 便于港城社会管理
社区是社会的基石,良好的邻里关系能极大地减降低社区治理的难度,进而对港城的社会安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将社会分割成一个个小的社区并不是现有社会的创新之举,早在秦朝统治者对社会的管理中便施行了这一制度。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它也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社会基础,以至于后代唐朝这样的强盛帝国依然保持集中居住式的邻居格局。这也充分说明了社区建筑结构可以对当地的安定起到重要作用。
3 连云港西山村社区建筑结构及邻里关系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发展现状
西山村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面海域上,清代史料记载:“渔庄聚西岛,层叠自为村”[4]。当地的社区建筑结构十分混乱,新老建筑并存。
老建筑主要分布于靠近海岸一侧,其很大程度上受地形地势的影响。以多个民居组成的村落为研究对象,整个西山村的民居依山而建,呈现出自上而下梯田势的分布情况。渔村中的交通网络对于整个村落的构成起决定作用。整个渔村的道路以山顶为中心,共存在4 条主要的交通流线,在4 个部分里以西侧靠近内陆的社区体量最大。老社区建筑结构具有聚集度高、邻里生活空间交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邻里之间的交往活动非常频繁,整个西山村传统建筑里的邻里关系呈现和谐的态势。
新建筑主要分布于远离海岸的拦海大堤上。1993 年,连岛与大陆之间的拦海大堤修建完成后,连岛旅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且近些年政府为加快旅游开发的进程,决定对西山村进行改造,将村民迁至村口修建的新居民小区内。整个小区与现代城市中的社区没有太大的不同。然而,建筑结构的改变却带来了新的问题。
3.2 问题分析
首先,新社区面临着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即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小区内只有小块地方放置健身器材,根本无法吸引邻里驻足交流。并且新旧社区之间由于地势崎岖使得两个社区的居民缺少沟通空间,阻碍了邻里关系的发展。
其次,新社区建在村口,其位置更加远离港口,因此许多从事渔业生产的居民前往工作地点的通勤时间较长。并且对于渔业生产人员而言,新的社区缺乏渔具存放以及海鲜晾晒的地点,且在对货物进行处理之后如何销售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新老社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需求,从而造成了原有居民的外流。
最后,新建社区的现代化建筑与当地的原始渔村生态不能够很好地结合,二者周边的环境关系十分混乱,无法发挥当地地域文化的凝聚作用,在更深层次上也削弱了当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4 基于建筑结构的西山村社区问题改善原则及设计
4.1 构建丰富公共空间原则及设计方案
西山村新旧社区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二者之间受地形地势影响而导致居民沟通不便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构建平坦丰富的社区公共空间对于改善邻里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公共空间是邻里生活空间的连接体,有利于邻里交流。
公共空间最早出现在1950 年,其含义是指社区居民可以自由进入并不受约束地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公共场所[5]。通过不同的建筑结构可以创造不同的公共空间,包括运动空间、观赏空间以及亲子空间。这些社区公共空间还兼具展示宣传作用,可以有效宣扬社区的特色文化,有利于居民对社区产生归属感,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
未来社区建设的选址应考虑到居民参与渔业活动的需求,因此整个社区建设在靠近海滨的内湾中。这样的选址既方便了渔民出海与归来时船只的停泊,又方便货物的就近处理与存储。整个社区设计分为3 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最上层的居住区,第二部分是位于中部的商业区,第三部分是位于地下的仓储区和停车场。整个社区的方案设计中,着重强调通过建筑结构的创新,增加能够满足人们多种需求的公共空间。
第一个建筑结构设计理念是屋顶花园,可以创造公共观赏空间。未来社区的基本单元是装配式模块,上半部分的居住区整体呈倒锥形。中间的挖空部分会有随机的单元模块分布,作为日用品商店的场地。一些屋顶经过特殊处理能够培花植木,为居住区内的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并且以花园景观为桥梁,在提高审美的同时,也为社区居民提供畅聊的话题,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第二个设计理念是屋顶运动场,可以创造公共运动空间。设计师在居住区的顶层设计了回字形的运动场,其空间尺度可以满足人们沟通、锻炼以及观赏等日常活动需求。以共同的运动爱好为基础,为邻里之间搭建沟通分享的平台。
第三个设计理念是屋顶亲子空间。一些屋顶被用作观赏,剩余的空间被用来作为公共亲子空间,其承担了宣传社区文化,满足儿童需求的功能。未来社区邻里关系的建设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尤其是适用群体的全面,而亲子空间可以为儿童与儿童、儿童与家长以及家长与家长之间营造轻松愉悦的交谈氛围,改善人际关系。
3 种空间的建设给予居民大量的活动空间,增加彼此见面的机会,形成更多的空间交集,希望社区内的居民可以在这里共同享受渔村春天的生机、夏天的清凉、秋天的丰硕以及冬天的静美。
4.2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原则及设计方案
社区基础设施包括许多层面,其主要功能是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西山村新建的社区远离港口带来了生产的不便,因此对于未来社区的建设而言,在建筑选址以及其建筑结构上应当考虑当地生产劳动的特殊性以及人民的需要,建设一个靠近港口且能够满足居民储藏、停泊以及加工的场所。
在居住区的下部是呈正锥体的商业区,其中包含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如警卫室、医务室、公共厕所以及图书馆等,最具特色的是位于商业区底端的倒锥体仓储区(图1),大程度上解决了渔民的货物存储问题,使得邻里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相互协作,还原了当地的捕鱼传统,增进了邻里关系。
图1 地下仓储区
4.3 探寻村落文化基因原则及设计方案
由人组成的社区是人的特有属性,而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每个地方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文化不同,文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地理环境和劳作方式为主。西山村自明朝以来就是一个渔村,当地居民直至现在依然以渔业和海洋种植业为最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在建造未来社区时,当地的水文化和渔文化对于建筑造型与结构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社区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特色,确定以海洋文化作为连接当地居民心灵的媒介。许多当地居民祖祖辈辈都从事渔业活动,因此对于海洋有着别样的情感,进而在商业区与地下空间的交界处设置了亲水平台(图2)以及可以参加水上运动的场所,以水为媒介,为居民创造更多共同语言,使得邻里关系逐渐亲密。
图2 亲水平台效果
5 结语
通过改变社区建筑结构,创建共享空间解决地域带来的沟通困难问题,通过完善社区配套设施解决现有居民生产劳动不便的问题,通过宣扬海洋文化并将其作为连接居民精神的纽带,最大程度解决了连云港西山村面临的邻里关系问题,并为连云港其他未来社区的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进一步打造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共同体。